(三)普通人向公民轉(zhuǎn)化的個人責任:規(guī)則遵守者與公共道德實踐者
社會公共生活和政治公共生活在現(xiàn)代國家是向每一個社會成員開放的,公民資格權利的價值在于其平等性,也在于其可選擇性。一個人可以選擇行使積極權利,承擔起公民責任,也可以選擇擁有消極權利,不介入政治公共生活。普通人是不是轉(zhuǎn)化為公民,不在于任何形式性的宣告,而僅在于選擇行為。因此,在當前這個開放性的社會關系格局中,個人選擇成為公民,即是對同胞權利的尊重和對共同體秩序的遵守,由此形成以家庭為根基、社會自組織形式為紐帶、國家政治生活為倫理秩序追求的社會力量,支撐共和國的強大復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公民的塑造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國家提供公平規(guī)則和履行教化之責,需要社會自組織來捍衛(wèi)社會網(wǎng)絡和公共道德底線以及社會成員個人踐行規(guī)則和道德。假以時日,一個價值共享、具有較強權利行為能力的公民共同體,將展露其團結、穩(wěn)定和繁榮的景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6]民政部.社會服務業(yè)統(tǒng)計季報(2012年第4季度).
[3].
[4].
[5]Leonardo Letelier. Journey into Brazil's Social Sector.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winter 2012.
[7]Giovanna Procacci. Poor Citizens:Social Citizenship versus Individualization of Welfare. Colin Crouc, Klaus Eder, Damian Tambini. Citizenship, Markets, and the Stat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49―50.
[8]Jürgen Haberma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ontributions to a Discourse Theory of Law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96:367.
[9]古樂朋、詹姆斯·富勒.大連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53.
[10]羅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運轉(zhuǎn)起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
(作者簡介:褚松燕,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教授)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