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三個層面
為什么說公民的缺位是我們時代問題的核心呢?首先就需要對“公民”做一簡要討論。
一提到公民,我們往往首先想到憲法,凡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就是該國的公民,因此,公民概念的核心指公民享有一種面對國家的資格、地位或權利,相應地,“公民”就成為一個具有政治和法律意義的名詞。然而,這不是“公民”的全部內(nèi)容。盡管“公民”必須與“國家”結合在一起才有意義,但是,公民與其同胞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無論對于公民,還是對于國家,都像空氣于人一樣不可或缺。之所以如此,首先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是內(nèi)嵌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只有在社會關系中,人的存在才有意義。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人與人構成的各種關系中且彼此影響,對自我的判斷都基于對自己所處的社會關系的認知,并以這個認知形成對自我的定位、對他人的判斷,由此以言行對社會關系中的他人產(chǎn)生影響。也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敏銳地指出:人的本質(zhì)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其次,人又是以群分的,群分的標志是一個疆界相對清晰的共同體,群分的目的是分配資源和分擔風險。在人類歷史上,共同體疆界既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種族性、文化性、宗教性、興趣性的,等等。但近代民族國家誕生后,政治和法律意義上的公民一般與一個國家的地理疆界相吻合。這個疆界成為判斷共同體成員身份的重要邊界,只有在疆界確定的共同體內(nèi),擁有相同身份標識的社會成員,才圍繞資源和風險來確定制度化的分配機制。需要指出的是,盡管人是內(nèi)嵌于社會關系當中的,但在現(xiàn)代社會中,公民個體在法定權利義務體系內(nèi)的自由則構成社會關系網(wǎng)絡和政治體系合法性的邏輯基礎。
因此,“公民”由三個層面構成:個體層面的公民關注個體的自由與權利,更多體現(xiàn)利益需求;社會層面的公民關注群體生活的自愿性、多元性和共容性,更多體現(xiàn)認同需求;政治層面的公民關注公權力與私權利間的平衡和基于這種平衡之上的權威維護,更多體現(xiàn)秩序需求。利益需求、認同需求和秩序需求,又通過具體的“人”對資源分配和風險分擔考量的思想和言行,形成了一個共同體的共享價值、傳統(tǒng)文化、習俗和規(guī)則。這些反過來又涵養(yǎng)著共同體成員的氣質(zhì)和風貌,由此形成一個共同體的國民性,代代相傳。所以,個體的公民、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公民和處于政治關系中的公民,構成了一個國家公民生活的三個層面,個體公民的意志自由服從于社會—政治關系所構成的共同體邏輯,而在共同體邏輯中,分配顯然居于首要的位置,而分配本身需要大大小小的權威中心來實現(xiàn),如家庭、宗族、社會組織和政府等,這些權威中心按照成員范圍、資源和風險特點等形成不同的分配權能。其中,家庭、宗族、社會組織等構成橫向的社會關系的權威中心,不同層次的政府按照公權力構成縱向的政治關系的權威鏈條。這些權威中心和權威鏈條為人們的利益、認同和秩序需求提供形成、滿足、轉化或放棄的邊界,以此維護共同體的生命和未來。而個體公民也據(jù)此來處理個人利益、群體利益、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