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但更多的是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中華文明能綿延5000年,這種文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來自《周易》。表現(xiàn)方法是美的,用具體的天象表達抽象的思想和情感,真善美就這樣融合在一起。
具體來說,格物的“格”在這個語境當中應(yīng)該作“感悟”講,主觀的感悟,從物的屬性當中感悟出什么抽象的義理來。具體的方法就是西方哲學說的相似聯(lián)想、相關(guān)聯(lián)想。乙似甲,對乙施加作用,就等于對甲施加作用。早期的原始巫術(shù)都是這兩個規(guī)則。進入佛堂,沒人去分析佛像是什么質(zhì)地做成的,因為佛像像佛本人,所以你對佛像頂禮膜拜,就等于對佛本人頂禮膜拜,這叫相似聯(lián)想,這個占的比例大。相關(guān)聯(lián)想,乙是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脫離甲之后,你對乙施加作用,仍舊等于對甲施加作用,博物館情結(jié)就帶有這種相關(guān)聯(lián)想。你看到偉人穿過的衣服、使用過的用具,都會肅然起敬,它不是相似的關(guān)系,而是相關(guān)的關(guān)系。小時候老人告訴我們,牙掉了不能隨便扔,下牙掉了往上扔,上牙掉了往下扔,這就是相似聯(lián)想,跟牙生長方向相似引發(fā)的聯(lián)想;說牙掉了不能落到仇人手里,因為仇人敲你的牙就等于敲你本人,這就是相關(guān)聯(lián)想。
《大紅燈籠高高掛》里有一個情節(jié),鞏俐扮演的四姨太得寵,二姨太嫉妒,想加害于四姨太,就做了一個小木偶,上面寫上她的名字,用針扎她,這里用了什么樣的思維方式?是相似還是相關(guān)?兩者同時運用。那個小木偶是相似聯(lián)想,寫上她的名字那是相關(guān)聯(lián)想。記住相似、相關(guān),解讀《周易》、解讀古人的話語,你就能夠讀明白。大家都知道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那是論點,那它是怎么推論出來的?論據(jù)是什么?“天行健”,相似聯(lián)想,所以人也要剛健,換個說法就叫自強不息。“天行健”是怎么感悟出來的?三陽重疊,三個陽爻的重疊,那就是當時的“天”字。你面對天有什么感悟?
不同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想、不同情感的人,會對同一天象做出不同的感悟?!吨芤住肥钦驹诰醯慕嵌葋砀形虻摹?strong>《周易》主要是為大人謀,為君主謀。所以你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讀《周易》,永遠讀不懂的。一定要站在管理者的高度去解讀,你才可能接近它。
《周易》是站在君王的角度去感悟天象的。天高是真實的客觀存在,天大也是客觀真實存在的,但是它在眾多屬性當中選擇的是“健”,誰能夠看見“健”?你看不見、摸不著它,但是卻能夠意識到、感覺到它的存在。天的運行是不是剛健的?我們還有個雙休日,天什么時候休息過?它沒有一分一秒的靜止、停留。所以當時《周易》的作者認為,對于君王來說,最重要的品質(zhì)就是要像天一樣剛健有為,不要貪圖安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所以“推天道,明人事”得出的結(jié)論是,君子要向天學習,要自強不息。
你有了這樣從方法到義理的認知,再去解讀大禹治水,就有了文化和理性的高度,你就知道那不是單純地在講故事。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之處在于,西方在古希臘時期就進入了抽象的思辨;中國一直到現(xiàn)在都停留在通過講故事來說道理。在思辨能力上,我們確實有一定的局限性。講故事、說道理通俗易懂,便于流傳,耐人尋味。一說大禹治水,小孩都知道,“三過家門而不入”,你要慢慢去“悟”,故事是要“悟”的。中國文化從思維方式角度來說,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感悟的“悟”,覺悟的“悟”,是需要“悟”的。它的意思沒有直接表達出來,而是需要你思而得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