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先問親戚和鄰居
進入唐朝,政策變了。這期間,出臺了一種持續(xù)了一千多年的限購政策,我用八個字來總結,叫做“求田問舍,先問親鄰”。什么意思呢?就是買地皮也好,買房子也好,不光要經過原業(yè)主的同意,還必須經過原業(yè)主鄰居和族人的首肯,否則,不管你付給原業(yè)主多少錢,簽訂的合同多么完美,在法律上都是不被承認的。
房屋買賣“先問親鄰”
唐朝的規(guī)定是這樣的:“天下諸郡……有田宅產業(yè)……先已親鄰買賣。”(《唐會要》卷85)全國不管哪個城市,一切地皮和房產,想出售,先問親戚和鄰居。
五代十國的規(guī)定:“如有典賣莊宅,準例房親鄰人合得承當。若是親鄰不要,及著價不及,方得別處商量,和合交易。”(《全唐文》卷996所載后周廣順二年律令)賣房的時候,先問四鄰和族人是否想買,如果他們不愿,或者出的價太低,你才能賣給其他人。
宋朝的規(guī)定:“應典、賣、倚當物業(yè),先問房親,房親不要,次問四鄰,四鄰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親著價不盡,亦任就得價高處交易。”(《宋刑統(tǒng)》卷13)比五代十國時還要細致,還明確了征求意見的順序:先問族人,后問四鄰。
元朝的規(guī)定:“前去立賬,遍問親鄰,愿與不愿執(zhí)買,得便與人成交。”(《至元二年晉江縣務給付麻合抹賣花園公據》,收錄于《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光口頭上征求親鄰同意無效,還得立一張“問賬”,讓族人和鄰居在上面挨個簽字,大伙都同意你賣房了,你才能出售。
明朝的規(guī)定跟元朝相同,這里不贅述。
事實上,一直到清朝,甚至到了民國,“求田問舍,先問親鄰”的規(guī)矩還在局部地區(qū)持續(xù),因為親鄰找麻煩而不得不取消交易、退換房產的案例屢見不鮮。解放前夕,還有人在買房之前,先在報紙上刊登啟事,讓原業(yè)主的族人和四鄰直接跟購房人聯(lián)系,如有意見趕緊提,別等成交之后再找后賬(參見1946年11月1日杭州《正報》第一版《國立浙江大學置產征詢》,上海《申報》、重慶《新民報》、廣州《民國廣州日報》等民國報紙也經??穷愃茊⑹拢?/p>
保護宗族財產不流失
到這時候,大伙的問題應該來了:買賣房屋,只要買主賣主兩廂情愿就足夠了,干嗎還得經過賣方族人和鄰居的同意呢?這里有他們什么事?。∽局肚陿鞘校捍┰綍r空去古代置業(yè)》(花城出版社2009年出版)對這個問題有詳細解答,其實概括來講,原因無非兩條:
一、為了保護宗族財產不流失。您知道,古代中國從來不存在明晰的完全屬于私人的物權,一切不動產在法律和道德兩種層面都是既屬于個人又屬于族人的,尤其祖輩遺留的房屋,如果未經叔伯兄弟的同意就拿來出售,極可能會引起持久的甚至大規(guī)模的同族爭斗,即使是出于維護基層穩(wěn)定的目的,地方政府也必須要求“求田問舍,先問親鄰”。
二、跟西漢時一樣,為了便于親鄰檢舉,進而便于政府控制每一戶居民。簡言之,政府人為設置親鄰障礙,必定減少住房交易,必定增加居民遷徙的難度,這樣把百姓都固定到土地上,統(tǒng)計人口也好,征收賦稅也好,勘破案件也好,都變得很容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