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敬與謙是中國文化的兩大核心范疇
那么這些德目里,我們今天只談兩個東西,一個叫敬,一個叫謙。在中國文化里面這是非常重要的,處于核心地位的范疇。具體來說,是通過這兩個來展現(xiàn)怎么對己、怎么對人的一個基本形式。那么,在我們傳統(tǒng)中國文化里面,民生日用處處體現(xiàn)著對己謙、對人敬的理念。所以,我們今天學習中華禮儀,只有把這個東西吃透了,把它理解到位了,我們的道德教育,才真正地能夠落到實處。我們社會要想和諧,也離不開敬和謙這兩個核心的理念。下面我們具體來說一說。
禮主敬
當年北京申奧的時候,我有一次在央視參加一個節(jié)目的錄制,非常榮幸,那次請的另一位嘉賓是外交部禮賓司的司長,但是他已經(jīng)退下來了。那么我們兩個人一聊,他說了一句話讓我非常高興。他說,禮這個東西,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表達尊敬,表達尊重。外賓到我們中國來訪問,為什么要鋪紅地毯呢?為什么要讓他檢閱三軍儀仗隊呢?為什么放禮炮呢?這些東西能不能沒有呢?不行,不通過這些形式,我們對這個國家元首的敬意展現(xiàn)不出來,這一套東西就是表達對這個國家的敬意。我們天安門升旗,為什么要有一百多個解放軍持槍護送呢?為什么要有旗手和護旗手呢?你沒有這樣一個形式,我們對這一面國旗的敬意,展現(xiàn)不出來。
我聽他講了以后,我說太好了,您的這個意思在我們兩千多年前的一個經(jīng)典《孝經(jīng)》里面已經(jīng)說了,“禮者,敬而已矣。”禮這個東西,它無非就是表達一個尊敬罷了。我們古代有“五禮”:吉、兇、軍、賓、嘉,這五個禮都是表達敬意。
我們還有一部書叫《禮記》,共四十九篇,第一篇叫《曲禮》。這個曲嘛,一個東西很長,我把它弄得彎彎曲曲,就變得很小了。所以第一篇《曲禮》,它都是講生活里一些細小的禮節(jié)。里面很多格言,《禮記·曲禮》的第一句,就是“毋不敬”?,F(xiàn)在我到外面去,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人跟我講,人要有恭敬心。這個話一些比較喜歡佛教的朋友最喜歡講,人要有恭敬心。我說你這個話說得太對了,我們在兩千多年前的《禮記》里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對于我們民族,對待我們社會,對待我們的事業(yè),對待我們的親人朋友,不要有不敬之心。朱熹很贊成這句話,說這句話是整個《禮記》的一個綱領,我們人要有恭敬心。
還有一句話,這句話我覺得講得也非常好,“夫禮者”,這個夫是語氣詞,要念成fú,沒有實際意義,“夫禮者”,禮是什么呢?“自卑而尊人”,這個自卑,大家不要理解成卑躬屈膝,這“卑”是謙卑。所以我今天的題目把它改成謙了,否則有的人一看很憤怒。自卑?我們還要自卑感嗎?不是的,你沒有讀懂,這“卑”是謙卑。天尊地卑,《易經(jīng)》里面不是說嗎,天是高,地是低。自己謙卑,我對人家要采取一個尊重的態(tài)度。
曾經(jīng)有人批判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不得,它提倡禮,這個禮老是要尊敬上級,尊敬父母,這還搞得好啊?這是等級啊!不對,你沒把這些話讀過,甚至你沒讀懂。自卑而尊人要做到什么程度?“雖負販者”,“雖”是即使,“負”是背負或者肩負,挑個擔子、背個簍子,沿街叫賣的小販,即使是這樣一些人,他是弱勢群體,但是他也必有尊嚴,他有他做人的尊嚴。哪怕是這樣的人,我們在他們的面前,依然是自卑而尊人。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有錢,有身份、有地位,就看不起他們。這句話就告訴我們,我們對待任何人,都是一樣的態(tài)度,要尊重。我們在任何人的面前都應該謙卑,拿我們現(xiàn)在比較時髦的話,要低調?,F(xiàn)在很多被“雙規(guī)”的就是忘了這話,太高調,“我爸是李剛”。完了,他就忘了這個東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