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系主任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印刷、出版,違者負知識產權法律責任)
PPT:http://416w.cn/2015/0601/815976.shtml
視頻專輯:http://416w.cn/2015/0601/815953.shtml
完整報告:http://416w.cn/2015/0601/815950.shtml
我的題目是《依法治國與當代道德建設》,非常高興我能借這個機會去思索當前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之間的關系。
一、法治和道德建設的背景和意義
首先闡釋一下我們今天談法治和道德建設的背景和意義??梢哉f道德和法治是任何社會永恒的主題。自從有了國家制度之后,可以說人類的秩序就是靠道德和法律來進行約束的。這兩種約束的手段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
(一)道德與法治的關系
首先,毫無疑問,法律必須源自于道德,因此法律具有道德屬性。違背道德的法律非良法,不是善法,是惡法,是達不到促進社會發(fā)展、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目的的。同時,法律又不同于道德,因為道德更多而言是一種形而上的秩序和理念。而法律相對來說是人類行為的最低的標準。違反法律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一定具有道德上的可歸責性,而違反道德的行為并不一定觸犯了法律的底線。道德和法律在社會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如何由過去的人治走向今天的法治,這是當下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因此,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提到了我們當下非常重要的議事日程上。道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在當下的建設中具有什么樣的意義,我們當下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有哪些?可能不同的階層,不同的人,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毫無疑問,道德和法治建設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就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我在這里簡單的列了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從社會治理秩序形成的作用而言,道德和法律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也就是說它像是向前行駛的車輛的兩個輪子,是不可偏廢的。從兩者之間的關系而言,法律絕對不是冰冷的,法律是具有一定的道德性的,就像剛才我們所講的,我們要用道德性去評判一個法律到底是良法還是惡法,是善法還是惡法。
(二)法治與道德建設的背景
我們了解整個法治建設所遵循的道德性到底是什么,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間所遵循的核心的標準是什么,這就需要我們去理解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什么。因此我們在當下提倡法治建設的基礎之上,又要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說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就想起前段時間,我剛從美國回來時,我的孩子有一個作業(yè),他在四年級,寒假作業(yè)讓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題目對一個四年級的孩子來講,他說媽媽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價值觀,什么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說價值觀其實就是一個標準。什么樣的一種標準?就是你去判斷或者你的行為的一個標準,你用這個標準可以判斷哪些行為是可為的,哪些行為是不可為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對的。如果我們抽象的來去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的話,我覺得絕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這個話題很空洞。這是毋庸諱言的,這是非??斩吹睦砟钚缘臇|西。但是如果你靜下心來靜靜地去分析,去理解的話,因為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有一個評判的標準,都需要有一個行為的準則,那么價值觀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它是絕對不可或缺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可能我們沒有把它抽象到了這樣一個層面和這個意義上。
我們現在作為主旋律所弘揚和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什么,它與法治之間又是怎樣一種關系,在這兩者間有沒有沖突,是不是包容的。這是我們法律專業(yè)的人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為什么?因為我們法律專業(yè)的人,長期在這個領域中,我們更愿意提到的是制度之治。但是制度之治是冰冷的,是毫無生機的一種硬性的約束和行為準則。它有沒有一種活色生香的實際內容,也就是它的靈魂,它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這種靈魂和精神最終歸屬到了法律的道德性。我們今天談社會主義法治必然要談到它與目前主旋律所談到的核心價值觀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因此借這個機會,我也就仔細的研讀了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在這里我們談一些具體的案件,從案件中體會一下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系。可能我們一般談道德的時候覺得它非常具體,但是談法律的時候,我們覺得它很抽象,很冰冷。那么它們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2006年彭宇案在社會上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論。特別是在今天互聯網和自媒體時代,言論自由和信息的傳播速度日新月異。這樣一個小案件最終觸動了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系,這個案件中法官依法所做出的裁判在道德領域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對社會道德風尚是一種什么樣的引導?法官的判決錯了嗎?
這個案件是2006年發(fā)生在南京市的一個有爭議的民事案件。案件主要是指有一個姓徐的老太太在公交車站摔倒了,本案的被告人彭宇自稱上去攙扶,并且把她送到了醫(yī)院,屬于見義勇為的行為。但是老太太后來去起訴他了,稱是彭宇把她給撞倒了,彭宇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但是彭宇作為被告否定了這樣的事實。當時在沒有足夠的人證、物證的基礎之上,本案的事實情況屬于不明朗狀態(tài),而法官在判案的時候,盡可能地追求一種原則: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在這種情況之下,勢必會存在一種情形,就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情況之下,這個案件到底應當如何進行裁判。
我們誰都沒有辦法說到底是老太太自己摔倒的,彭宇自己逃避責任,還是老太太訛詐,彭宇本屬于見義勇為。但是輿論界對這個案件報道,還是傾向于同情彭宇的遭遇。最后法院在一審判決中判彭宇賠償老太太損失的40%,二審的時候雙方才進行和解,最后結案的。假如二審不是雙方和解結案的話,法院不能拒絕裁判,依然要對本案做出裁判的。這種情況之下,法官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他內心的糾結,我覺得是非常大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