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萊茵報”[4]編輯部的聲明
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
“新萊茵報”原定于7月1日出版。和通訊員們商定的也正是這個日期。
但是,鑒于反動派實行新的無恥發(fā)動,可以預料德國的九月法令[注:九月法令是法國政府1835年9月頒布的反動法令。這項法令限制了陪審人員的裁判活動,對出版采取了嚴峻的措施。在出版方面,規(guī)定增加定期刊物的現(xiàn)金稅,禁止反對私有制和現(xiàn)存國家制度的言論,對發(fā)表這種言論的人實行監(jiān)禁和課以大量罰款。這里是指德國很快就要頒布類似的法令。——譯者注]很快就要頒布,因此,我們決定利用自由環(huán)境中的每一天,從6月1日起就開始出報。我們和各界有廣泛的聯(lián)系,本來可以使報道和各種通訊內(nèi)容豐富,但是由于提前出報,如果在初期還無法做到,尚請讀者鑒諒。我們在最近一定能滿足讀者在這方面的一切要求。
編輯委員會:
總編輯 卡爾·馬克思
編緝 亨利希·畢爾格爾斯,恩斯特·德朗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格奧爾格·維爾特,斐迪南·沃爾弗,威廉·沃爾弗
寫于1848年5月31日
載于1848年6月1日“新萊茵報”第1號
原文是德文
俄文譯自“新萊茵報”
俄譯文第一次發(fā)表
注釋:
[4]“新萊茵報。民主派機關報” (《Neue Rheinische Zeitung.Organ der Demokratie》)從1848年6月1日至1849年5月19日每天在科倫出版,總編輯是馬克思。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國外回到德國之后,馬上就著手實現(xiàn)他們的計劃,即出版一種革命的機關報,他們認為這種機關報是教育人民群眾的強有力的工具。他們選定了科倫作為辦報的地址,因為這是萊茵省的主要城市,也是德國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萊茵省有出色的無產(chǎn)階級干部,而且拿破侖法典在那里還有效力,這個法典比可憐的普魯士法提供了較多的出版自由。為了強調(diào)繼承革命傳統(tǒng)、強調(diào)這一報紙與1842至1843年由馬克思主編的“萊茵報”(《Rheinische Zeitung》)之間的聯(lián)系,馬克思和恩格斯決定把新的機關報稱為“新萊茵報”。他們在創(chuàng)辦這個機關報的時候必須克服某些共產(chǎn)黨人和民主黨人(畢爾格爾斯和赫斯等人)的反對,這些人打算以類似的名稱出版一種狹隘的地方性的科倫報紙。馬克思主義的奠基人與此相反,他們著手創(chuàng)辦一種大型的政治性報紙,這種報紙不僅會影響萊茵省,而且會影響全德國。在1848年4月到5月之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展開了巨大的工作:為報紙征股,挑選通訊員,同其他國家的民主報紙建立經(jīng)常的聯(lián)系。被派到德國各個城市去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擁護者,在為報紙征股的同時也采取措施來組織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支部。從同盟的委員們,如威·沃爾弗、德朗克、沙佩爾、波爾恩等人的信中可以知道,在地方上建立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支部的嘗試當時沒有成功,原因是當時德國工人缺乏組織性和政治上落后。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擁護者估計到這種情況,就以民主派的左翼即實際上是民主派的無產(chǎn)階級一翼的身分在政治舞臺上出現(xiàn)。這樣也就確定了“新萊茵報”的方針,報紙在出版時加上了“民主派機關報”這個付標題。
民主派無產(chǎn)階級一翼的戰(zhàn)斗機關報“新萊茵報”起了人民群眾的教育者的作用,號召他們起來和反革命作斗爭。為了把德國和歐洲革命中的一切最重要的事件迅速地報道給自己的讀者,編輯部常常在一天中出兩次報;當材料多到四版也登載不下的時候就出附頁,收到了新的重要消息便以傳單的形式出號外。決定報紙對革命最重要問題的立場的社論通常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執(zhí)筆的。這些社論都標有“科倫”和“科倫”作為記號。由于馬克思擔任總的領導和組織工作(特別是在報紙創(chuàng)辦后的最初幾個月里),當時大部分社論都是恩格斯寫的。以一個小星為記號的編輯部的文章有時也登載在報紙的其他欄中(如意大利、法國、英國、匈牙利等國家的報道欄)。編輯除了修改通訊稿和幫助總編輯做組織工作之外,每個人都專門負責研究其一方面的問題。恩格斯寫有關柏林國民議會和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辯論的評論,也寫有關捷克、波茲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進程的文章,有關什列斯維希-霍爾施坦戰(zhàn)爭的文章,而在1848年11月至1849年1月間則寫了一系列有關瑞士的文章。威廉·沃爾弗寫關于德國革命中的土地問題、關于農(nóng)民狀況和農(nóng)民運動特別是關于西里西亞的農(nóng)民狀況和農(nóng)民運動的文章,并且還領導了“國內(nèi)新聞”欄的工作。格奧爾格·維爾特寫詩體和散文體的小品文。恩斯特·德朗克一度當過“新萊茵報”駐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通訊員,他寫了一些關于波蘭的文章,1849年3月至5月寫了一些關于意大利的評論。斐迪南·沃爾弗有很長一個時間擔任報紙駐巴黎的通訊員。亨利希·畢爾格爾斯也參加報紙的工作,但是據(jù)馬克思和恩格斯說,他只寫了一篇文章,而且這篇文章還是經(jīng)馬克思徹底修改過的。斐迪南·弗萊里格拉特在1848年10月參加了編輯部的工作,在報上發(fā)表了他的革命詩歌。
“新萊茵報”是集股創(chuàng)辦的??墒?,當?shù)禽d有弗·恩格斯寫的“法蘭克福議會”(見本卷第14—18頁)一文的第1號報紙問世以后,相當大一部分資產(chǎn)階級股東就不再支持報紙了。而“新萊茵報”捍衛(wèi)巴黎的六月起義者這一行動使得剩下來的大部分股東也離開報紙。
“新萊茵報”的堅決而不妥協(xié)的立場,戰(zhàn)斗的國際主義精神,它對普魯士政府以及科倫地方當局的政治上的揭發(fā),——這一切使得報紙在創(chuàng)刊后的最初幾個月里就受到封建保皇派和自由資產(chǎn)階級報刊的攻擊,并且受到政府的迫害。當局以不承認馬克思的普魯士公民權來刁難他,不讓他在萊茵省居住,并且還對報紙的編輯,首先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連串的訴訟。在科倫九月事件之后,軍事當局于1848年9月26日宣布科倫戒嚴,并且封閉了許多民主報紙,其中也有“新萊茵報”。恩格斯、德朗克和斐迪南·沃爾弗有被捕的危險,因此他們不得不暫時離開科倫;威廉·沃爾弗到普法爾茨去躲避了一個時候,后來又在科倫藏了幾個月,躲避警察局的通緝。戒嚴解除后,報紙從10月12日起又開始出版,這應該歸功于馬克思,他以忘我的努力克服了一系列組織上和經(jīng)濟上的困難,把自己的全部現(xiàn)款都用來辦報。在1849年1月以前,由于恩格斯被迫離開德國,編輯部的重擔(包括寫社論)主要都落在馬克思一人的肩上。
在普魯士的反革命政變之后,警察局對“新萊茵報”編輯們的控訴和迫害更變本加厲了。1849年2月政府對馬克思、恩格斯、科爾夫和民主主義者萊茵區(qū)域委員會提出了控訴,結(jié)果是陪審法庭宣告被告人無罪。
盡管警察局百般迫害和阻撓,“新萊茵報”還是英勇地捍衛(wèi)了革命民主主義的利益,捍衛(wèi)了無產(chǎn)階級的利益。1849年5月,在反革命全面進攻的形勢下,普魯士政府借口馬克思沒有普魯士國籍而下令把他驅(qū)逐出境。馬克思的被驅(qū)逐和“新萊茵報”其他編輯的被迫害,造成了報紙??脑颉?849年5月19日,用紅色油墨出了最后一號,即第301號新萊茵報,報紙的編輯在致工人們的告別書中說,“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在什么地方,他們的最后一句話始終是:工人階級的解放!”。——第13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