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用藝術(shù)的方式教人如何做人
《詩經(jīng)》有崇高的地位,代表了周代社會廣大人民的心聲,更代表了當(dāng)時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貴族階層,他們把詩看成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是個人修養(yǎng)的必備工具書。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在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詩。
在先秦貴族社會里,《詩經(jīng)》既是詩也是歷史,既是文化知識的教科書又是政治道德倫理的經(jīng)典,它的影響滲透到了當(dāng)時貴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在塑造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方面發(fā)揮著重大影響力,還在周代社會的政治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周代社會的各個諸侯國之間政治交往比較頻繁,并且時常通過對詩的方式來進(jìn)行,因此我們常說《詩經(jīng)》的時代是“賦詩言志”。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這是《左傳》中記載魯文公十三年發(fā)生的一件事情:
“冬,公如晉,朝,且尋盟。衛(wèi)侯會公于沓,請平于晉。公還,鄭伯會公于棐,亦請平于晉。公皆成之。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賦《四月》。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鄭伯拜。公答拜。”
這種場合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學(xué)詩無以言”。要怎么來理解呢?這件事說的是文公十三年,鄭伯在棐這個地方宴請魯文公,目的是想請魯文公代他向晉國求和。在春秋時期的諸侯國當(dāng)中,晉國是國力最強(qiáng)大的國家,但鄭國和晉國經(jīng)常鬧矛盾,關(guān)系很不好,所以鄭國想修復(fù)和晉國的矛盾。剛好魯文公也要到晉國去,于是鄭伯想讓魯文公當(dāng)中間人來傳話,表達(dá)自己與晉國和好的愿望。席間,鄭伯派大夫子家賦了一首詩叫《鴻雁》,里面有幾句話說的是:“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鄭伯說鄭國現(xiàn)在的處境就像鰥寡之人一樣可憐,希望魯君不要嫌棄我們,幫忙到晉國去斡旋一下,給我們說說好話。但是魯文公剛剛從晉國回來不愿意再去了,于是就派他的大夫季文子也賦了一首詩作為回答,就是《小雅·四月》。這首詩是這樣說的:“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寧忍予?”后面還有“亂離瘼矣,奚其適歸?”意思是說你看我們剛從晉國回來,一路舟車勞苦,這大熱的天,實(shí)在不適合再去了。鄭國大夫子家一看被對方婉拒了,馬上又賦了一首詩繼續(xù)求情,就是《載馳》。詩中有兩句話很重要:“控于大邦,誰因誰極?”就是說我們鄭國是小國,你們魯國是大國,如果你們不肯幫忙的話,我又該找誰去幫這個忙呢?所以你無論如何要幫我。再三懇求,魯文公抹不下面子就答應(yīng)了。隨后又讓季文子賦看一首《小雅·采薇》,說“豈敢定居?一月三捷。”即是說你們不必再說了,既然你這樣子來懇求我,那我們就不辭勞苦地再跑一趟,你們就等著好消息吧!鄭伯聽了之后馬上施禮拜謝,魯文公站起來答謝說不必客氣,這也是我應(yīng)該做的事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