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亮起,好戲鳴鑼,在北京,大戲不落幕。
2023年初,“著力打造‘演藝之都’”首次寫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激發(fā)首都舞臺無限活力:演藝空間遍布城市,大師名團紛至沓來,京產佳作接連首演;相關政策及時發(fā)布,以頂層規(guī)劃為“演藝之都”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描繪廣闊藍圖。據(jù)統(tǒng)計,北京2023年全年營業(yè)性演出達4.9萬場,比2019年場次翻倍,票房收入超23億元,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
演藝版圖不斷拓展
晚霞穿透云朵,微風拂過樹梢,從日落到深夜,一個訴說著“真愛無坦途”的奇幻夢境降臨在北京藝術中心綠心露天劇場的懷抱中。7月6日晚,國家大劇院全新制作的森林劇場版《仲夏夜之夢》在這里首演,詼諧幽默的莎翁喜劇與蟬鳴繁星相伴,北京藝術中心再次向觀眾展現(xiàn)了其獨有的魅力。自2023年底正式對外開放以來,這座嶄新的“文化糧倉”已然成為聞名遐邇的演藝新地標。今年4月,運營百天的北京藝術中心交出了亮眼答卷,近70場演出接待觀眾3萬余人,舉辦開幕藝術周、新春藝術周、管風琴藝術周等各類藝術活動78場,服務觀眾超過11萬人。
包括北京藝術中心在內,近年來,北京劇場建設駛入快車道:2021年,總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投入使用,北京人藝增加一大一小兩座新劇場;同年,擁有百年歷史的吉祥大戲院時隔28年后重張開業(yè)。2022年,中央歌劇院劇場敞開大門,東二環(huán)畔再添一座藝術殿堂;同年,有著百年歷史的大華電影院升級轉型為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投入運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的新劇場,點綴的不只是中心城區(qū)的繁華,如今,順義大劇院運營已滿3周年,3年來,劇院引入147臺、248場精品劇目和知名藝術家演出,填補了順義區(qū)乃至北京東北部長久以來的演出空白。“演藝之都”的版圖仍在拓展,中國愛樂樂團音樂廳、北京歌劇舞劇院新劇場、中國雜技藝術中心等一批高水準場館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建設,未來,它們將如顆顆繁星,持續(xù)點亮城市的每個角落。
文化供給持續(xù)豐富
一次次大幕起落間,一聲聲鼓掌喝彩里,北京舞臺上,精彩永流傳。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北京以首善之姿見證著一個個意義非凡的璀璨瞬間。2023年3月,大提琴家揚·沃格勒、指揮家捷杰耶夫與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率先重返北京,轟動全國,掀開了外國藝術家登上中國舞臺的新篇章。此后,來自世界各地的名家大團密集抵京,維也納交響樂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費城交響樂團、德累斯頓國家管弦樂團等頂尖藝術團體的演出貫穿全年,國內口碑力作紛紜而至,帶動北京演藝市場充實供給、“井噴”繁榮。
與此同時,大型演唱會強勢拉動跨城觀演和文旅消費。2023年,北京市舉辦演唱會等大型演出活動100余場,觀眾超100萬人次,票房收入超7億元。據(jù)2024年中國(天津)演出交易會發(fā)布的《大型營業(yè)性演出市場趨勢及特點分析》報告顯示,北京演唱會輻射的最遠區(qū)域可抵達廣東。
在百花齊放的“演藝之都”,“北京出品”是不容置疑的生力軍。近年來,北京以“大戲看北京”為抓手,持續(xù)加大力度推動文藝生產出大戲、出精品。
2022年,舞劇《五星出東方》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大獎”兩項國家級重大評獎中榮獲雙獎殊榮;2023年,話劇《張居正》、歌劇《映山紅》、京劇《齊白石》、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等優(yōu)秀原創(chuàng)作品接連推出;2024年,話劇《鄧世昌》《永定門里》等新作首演亮相。一系列展演季不斷開展,持續(xù)推動高品質藝術資源走向觀眾、惠及市民。去年11月,2023北京文化論壇重要配套活動之一“大戲看北京”2023展演季圓滿收官,在近兩個月的時間內,展演季與惠民文化消費季聯(lián)動,先后有百余部精品劇目和影片在線上線下進行展演、展播、展映,總觀看人數(shù)超3800萬人次。
頂層設計保駕護航
繁榮有序的行業(yè)生態(tài),離不開頂層設計的規(guī)劃支撐。2023年,“演藝之都”建設的開局之年,市委正式印發(fā)《北京市建設“演藝之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圍繞演藝精品、主體、市場、空間、品牌、傳播、生態(tài)7個方面提出30條主要任務,形成完整工作體系,為“演藝之都”建設提供路徑支撐。
“大量資金、服務等資源和保障被不斷注入,極大促進了北京演藝市場和產業(yè)經濟的回暖復蘇,一系列利好消息讓從業(yè)者對未來充滿期待。”北京演出行業(yè)協(xié)會會長張海君說,在某種程度上,“演藝之都”建設的不懈推進、“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的持續(xù)閃亮“甚至重構了北京的城市文明”,關于演藝的話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在大家茶余飯后的閑聊與城市的日常生活中。
2023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搭建的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首次推出15個演藝空間培育類項目,這是市級層面第一次針對演藝空間給予資金支持,同時,29家區(qū)級演藝新空間被認定或授牌。區(qū)別于專業(yè)劇場,演藝空間選址靈活、分布更廣、業(yè)態(tài)多元,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京劇場分布過于集中、供給不均的尷尬,也深度盤活了一些利用效率不足的城市空間。星羅棋布的會館是歷史留給北京的寶貴財富,隨著“會館有戲”特色品牌的深入推進,一度沉睡的古老建筑正在醒來。2023年,以正乙祠戲樓、顏料會館、湖廣會館為典型代表的百年會館舉辦演出活動近400場,戲曲、舞蹈、音樂等各類“小而精”“雅而美”的演出讓老會館“長”出了新個性。
屬于“演藝之都”的傳奇還在續(xù)寫。到2025年,北京市預計實現(xiàn)每年營業(yè)性演出超4萬場、觀眾達1200萬人次、演出收入20億元、年度首演首發(fā)劇目不少于100部、培育3個特色演藝集聚區(qū)、每年公益演出2.6萬場的發(fā)展目標,形成“到演藝之都、看北京大戲”的文化新潮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