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
英雄的高度即民族的高度
1.昨天我們常問“吃了沒”,今天我們鄰居間常問“孩子在哪個國家讀書”,明天我們的問候語中就會有“孩子現在在哪國辦公司”。
2.所謂“民企”,它與小農民一樣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部分,在國家和外國大資本前,它二者必附其一。力圖擺脫國家,試圖削弱國企的結果只能為海外大財團吞并,反之它必然要依靠國家。集體所有制若再解體并失去國家保護,在國際大資本前,民企包括小老板在內的相當部分員工將很快變成了要么革命,要么蜂擁進入城市的無業(yè)流民。
3.20世紀上半葉,美國人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借歐洲人的手埋葬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凡爾賽”世界體系;“二戰(zhàn)”后,歐洲人也“以其人之道”借美國人的手埋葬了以蘇聯為主導的“雅爾塔”世界體系的歐洲部分;今天日本人正在借美國人的手埋葬以美國為主導的“雅爾塔體系”的亞太部分,目前美國正在這條道上疲于奔命。在許多時候,用槍打不倒的對手可以用筆打倒,用筆打不倒的對手還可用嘴“吹”倒。
4.叛國者最可悲的下場不是被祖國懲罰,也不是被為其賣命的主子拋棄,而是在被主子拋棄前先回鍋“油炸”一遍,然后再作“人渣”處理,比如向彼得大帝告密的變節(jié)者科楚別伊戈爾的命運就是這樣。比較蘇東劇變至今那些徹底背叛自己祖國的政客們,沒有離開自己祖國的戈爾巴喬夫的下場還算是比較好的。
5.2012年12月15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家中“因胃部疾病的原因”暈倒造成腦震蕩。事實上,造成她大腦震蕩更直接原因是這個“五洲震蕩風雷激”的世界。2010年3月美國在東海開始為期長達一年的海上演習,演習為2011年3月11日發(fā)生的日本大地震所打斷。隨后希拉里又隔海向中國發(fā)狠話,希望中國出現“利比亞”式的亂局,結果又是一無所獲。2012年9月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又遭到被美式民主“解放”了的利比亞人民的襲擊,造成4名美外交官員死亡。希拉里因此表示將引咎辭職。3個月后,希拉里便出現“腦震蕩”。
6.可以說,自隋朝開始,東北亞便日益成為中國政治穩(wěn)定的“軟肋”,隋煬帝和唐太宗都意識到卻無力解決這一問題,明朝始,它就成為中國政治大動蕩的發(fā)源地。1950年6月美軍登陸朝鮮半島,毛澤東宣布“抗美援朝”,由此杜絕了新中國重蹈李自成覆轍的可能。這場戰(zhàn)爭一改隋唐遠征為援助方式并由此將東北亞穩(wěn)定至今。
7.西方人弱化其他國家的一般方法是肢解它的版圖,而實現這一目的的一般方法是肢解這個國家人民的靈魂。比如現實中的印度眾神就是其“種族博物館”特點在天國的反映。美國的種族不比印度少,但美國人堅稱他們只有一個神,那就是耶穌,一個民族,那就是美利堅。
8. 中國歷代王朝的國都從長安經洛陽到北京的遷動路線,恰好與東西走向的萬里長城及黃河的走勢大體平行,這反映了中國歷史安全壓力點由西向東變遷的軌跡。
9.鮮,美魚也。羊大為美。《說文》:“鮮,魚名也,出貉(mò)國。”“貉”為我國古代東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和國家的泛稱,貉族喜食生魚片?!妒酚洝份d,商紂王的叔父箕(jī)子在周武王伐紂后,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朝鮮人偏愛白色,《禮記•檀方》: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
10.海軍之難不在攻而在守,堅守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援,這對遠道而來進入太平洋或印度洋的英美海軍是難以為繼的,而這對近守兩洋的中國來說就有更好的地緣條件和更多的等待時間。時間是政治家手中的第一資源。朝鮮戰(zhàn)爭和越南戰(zhàn)爭中美國的失敗和中國的勝利便是這一原理的最有力的說明。
11.1962年,印度和蘇聯分別在中國西南西北邊陲滋事,中國國內經濟困難尚未緩解,蔣介石認為反攻大陸的時機到來。美國文件顯示“中華民國正在為至少是試探性的行動進行準備”。3月6日下午,蔣介石與即將離任的美駐臺“大使”莊萊德會見,向美再次表示其雄心勃勃的反攻計劃。蔣認為小規(guī)模的行動不會成功,他需要大規(guī)模的行動引發(fā)暴動。“蔣堅信現在是采取行動的時候,他說任何遲緩都可能使共產黨彌補危局。”6月23日,美國與中國在華沙的談判代表卡伯特向王炳南表示:在目前的情況下,美國不會支持蔣介石發(fā)動對大陸的進攻??ú匾辉俦硎久绹辉冈倏吹揭粓鍪澜绱髴?zhàn),他甚至向王炳南說:“如果蔣介石要行動,我們兩家聯合起來制止他。”
12.如果有那么一天——相信這一天的到來不會太久——中國海監(jiān)會將非法闖入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并將犯有刑事責任的日本人扣壓、交與國家司法審判,接踵而至的就是“臺獨”分子的末日。“臺獨”大佬李登輝明白這一點,他多次妄稱釣魚島主權屬于日本。
13.政治家是實踐地緣政治學的主體。歷史上,能夠批判性地吸取和運用學者研究成果,充分認識不同地理空間的不同特點,較好地把握戰(zhàn)略目標與戰(zhàn)略資源/能力的匹配及其矛盾轉化關系的政治家,一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為他們的認識會使國家培養(yǎng)元氣,行穩(wěn)致遠,而這樣的學識恰恰是麥金德、凱南、布熱津斯基等地緣政治學者力所不及的。
14.穩(wěn)固的權力是長在土里的,可許多官員卻認為它是上司賜予的,結果不服水土的官員或政權被當地人民打倒,而那些扎根于人民土壤之中的干部則得到人民的擁護。斯大林說:領袖來復去,人民卻留著,只有人民是不朽的;毛澤東說:將來如果右派上臺,我斷定他們是長不了的。
15.國力的大小在于節(jié)制。把握好目標與資源之間的匹配關系:目標大了國力小,目標小了國力大。故而沒有辯證分析的“國力對比”是不靠譜的?;粮衩靼走@一道理,他說:“美國必須小心,在她執(zhí)行全球外交政策的財務、軍事資源都被削減之時,不要去增加道德承諾?;驶蚀笱?,沒有能力或意愿做后盾,會使美國在其他所有事務上的影響力消退。”
16.誘倒拳手的最佳時機是其雙腳懸空后身體失重的瞬間,而擊倒敵人的終極方法是使之脫離群眾。
17.歷史就是斧頭即階級專政的反正。
18.人生最不能做的就是贏的不多輸則破底的事。
19.美元的特殊性就在于構成美元要素的二元對立:美元是美國的,而美元上的資產卻不主要是美利堅民族的而是華爾街的。華爾街如果財產轉移,美元剩下的就只是一個空殼。
20.外交戰(zhàn)略如搭積木,使形勢有利于本國,而不是將積木砸爛或打散。16世紀法國大政治家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Duc de Richelieu,1585~1642年)說:“要加以支撐的事物和支撐事物的力道之間,應該互相保持幾何比例。”基辛格也說:“有實力而無合理的安排會引起測試實力的爭戰(zhàn),有合理安排而無實力為后盾,則只是虛有其表。”
21.歷史是必然的,但表現卻是偶然的;思維是辯證的,但行動卻是片面的。
22.1937年3月,毛澤東在《祭黃帝陵文》中說:“琉臺不守,三韓為墟。”這是說琉球、臺灣地區(qū)和朝鮮半島齒唇依存的關系;但如果將日本1895年在“甲午海戰(zhàn)”后竊取中國臺灣、1910年全面占領朝鮮、1937年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諸事件連貫起來,其展現出的邏輯同樣表明,“三韓”不保,中原為墟。朝鮮是中國——當然也是俄國——東方安全的重要屏障:此門洞開,且不論由此可能造成的中國東北動亂對中國工農業(yè)經濟的影響,僅從地緣政治及近現代歷史經驗看,也會直接威脅中國京畿重地,并將對中國的整體穩(wěn)定造成重大沖擊。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全國性的長期戰(zhàn)亂,其爆發(fā)源多出自從新疆至東北三省乃至朝鮮半島的“廣大條形地區(qū)”;這一地區(qū)兩端任何動蕩都會很快傳遞到定鼎于此線的長安、洛陽、北京等國家京畿中樞,如果中樞對發(fā)生于這一地區(qū)的事變反應無力或失敗,接踵而至的就是國家退向中國長江一線。而中原政權退至江南引發(fā)的必然結果要么是國家分裂,要么是政權更迭。二者必居其一。明乎此,也就明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毛澤東對打過“三八線”并將戰(zhàn)火燒到鴨綠江邊的美軍采取堅決反擊的深層原因;明乎此,也就明白毛澤東告訴周恩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這句話所包含的歷史經驗。
23.在人們思維中,不同的是對概念的定義而不是概念本身。故而,接受他人的概念而另做解釋,是許多政治人物貫徹其意志的巧妙方法。
24.在資源稀缺的沙漠地區(qū),國際邊界多為直線,這說明此地沒有什么好爭的;而在資源富饒區(qū)域,國際邊界曲折多變,這說明這些地方是必須要爭的。
25.強不在霸,而在自強。中國強起來的目標是爭權利,而不是爭霸權,它不是要走向世界跟人去爭個高低,而是要維護中國人民的基本權利,自立于民族之林并為世界人民做出較大的貢獻。
26.今日的歐洲人已有了“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自得,而此時的美國在不斷堆起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卻有了一種被逼出歐洲的莫名失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2007年,就在歐盟統(tǒng)一歐洲任務接近完成并準備向地中海南岸即北非推進、其政治版圖基本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凡爾賽體系的前夕,美國人所獲得的諾貝爾獎大幅增加:2007年至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guī)缀?lsquo;包攬’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此后美國經濟似乎得了“腎衰竭”,在危機中日益不能自拔,國力不振,政治上出現人民“占領華爾街運動”。歐盟——2011年利比亞內戰(zhàn)中反政府力量的支持者——獲得2012年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這是歐洲人對歐洲大陸接近統(tǒng)一的慶賀。
27.戰(zhàn)略能力,本質上說是運用唯物辯證法轉化矛盾而不是消滅矛盾的能力。矛盾不能消滅,只能轉化。有唯物論而不掌握辯證法的人立場堅定卻沒有能力,有辯證法卻無唯物論,其能力因無根底終會轉化為機會主義、風頭主義、神秘主義或折中主義。
28.中國文化中對“天”的敬畏就是對自然法的敬畏。自然法是階級法權的抽象,它本質上是人民法。毛澤東說:“上帝是人民,人民就是上帝。”中國洋派文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只敬由階級法權派生并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的成文法,結果必然要受到自然法——比如大小人民革命和運動——的一次次懲罰。
29. 人民,是一個多數主體的概念,而主體認可——不管這種認可采取的形式如何——是法權產生的法理基礎。法權本質上是不需其他階級認可的天然正當的權利。
30.1958年10月15日,毛澤東在專列上同彭真、陳伯達、王鶴壽等談話說:“司馬遷的《史記》,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不是因為稿費、版稅才寫的?!豆伯a黨宣言》,也不是因為稿費才寫的。《紅樓夢》《水滸傳》也不是因為稿費才寫的?!对娊洝贰墩撜Z》,孔夫子那些東西,還有《道德經》,誰給他稿費呢?《圣經》的‘新約’‘舊約’是什么人寫的?也不是因為稿費。這些都是因為有一種需要,才寫出來的。”故此,毛澤東提出“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的概念。法權,意即無須論證的天然合法的權利:有資產階級法權,也有無產階級法權。資產階級法權——比如“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觀念和無產階級法權——比如“造反有理”的觀念,都是在本階級中無須論證的天然合法的權利。
31.1958年8月24日,毛澤東在北戴河的政治局會議上說:“我看將來有些大城市要分散,二萬人到三萬人的居民點,什么都會有,鄉(xiāng)村就是小城市,哲學家、科學家都將要出在那里,每個大社都將公路修通。”1959年年底毛澤東在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批注道:“在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過程中,隨著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農業(yè)人口會減少。如果讓減少下來的農業(yè)人口,都擁到城市里來,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脹,那就不好。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問題。要防止這一點,就要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樣,或者還好一些。有了公社,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每個公社將來都要有經濟中心,要按照統(tǒng)一計劃,大辦工業(yè),使農民就地成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學校,培養(yǎng)自己所需要的高級知識分子。做到了這一些,農村的人口就不會再向城市盲目流動。”
讀了這些,使人聯想到2015年5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時關于“健全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的講話,習近平說:“加快推進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zhàn)略任務,也是落實‘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qū)。我們一定要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tǒng)籌城鄉(xiāng)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要在破解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推進城鄉(xiāng)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fā)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fā)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fā)展成果。”
兩次講話雖時隔57年,但其縮小“三大差別”和城鄉(xiāng)“共同富裕”的思想內核仍一脈相承。
32.工作上要抓鐵有痕,政治上,尤其是對敵斗爭上則要刺刀見紅。
33.歷史上還沒有離開拳頭就能做生意的事。生意做到最后還是由拳頭定局。有人不同意,說世界秩序是由法律奠定的。但法是由自然法和成文法組成的,自然法在相當的時候是力學表現,力學結構確定后,才有成文秩序。力學的事在人類歷史中就是拳頭的事。
34.日本右翼若真要睜眼說瞎話否認南京大屠殺的事實,那最好同時也否認美國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的事實。
35.清人嚴遂成作詠李克用和李存勖的詩《三垂岡》: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風云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1962年,此時中國社會主義處在“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的境地,12月22日,毛澤東默錄此詩。1964年12月29日,毛澤東再次手錄嚴成遂《三垂岡》一詩,其意高深,當為今人認真領會。此時中國已經崛起且抗住并戰(zhàn)勝了帝國主義一百多年的飛揚跋扈和軟硬施壓;盡管如此,中國一面對蘇,一面反美,無力單槍匹馬地改變世界,但只要能固守“昆侖”,堅持地區(qū)性守成,“深挖洞、廣積糧”,不搞世界性擴張,我們就能“閱盡人間春色”,最終看到世界向有利于中國的方向改變。
36.平原與山地具有完全不同的地緣政治功能。前者有利于形成大規(guī)模的成建制的裝備及其部隊軍力合成,而后者則有利于分解成建制裝備和部隊的合力,這給游擊戰(zhàn)留下了大顯身手的天地。中國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占全國總面積的2/3,這樣的地形圍繞華北平原由西向東形成半月形包圍,它們猶如聳立起的一簇簇鐵刃,將進入其中的形成于平原地帶的集團軍戰(zhàn)斗合力瞬間以碎片化的方式予以消解,而使能發(fā)揮當地人民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游擊戰(zhàn)的優(yōu)勢成倍增加。這不僅是將歐洲軍事理論生搬至中國境內作戰(zhàn)的西方入侵者無不以失敗告終的重要原因,也是模仿歐洲軍事理論的國民黨軍隊在與軍事理論完全本土化的共產黨軍隊作戰(zhàn)時屢戰(zhàn)屢敗的重要原因。
37.歐亞大陸分區(qū)并存有歐洲、中亞和中國三種戰(zhàn)略力量。但歷史表明,在歐亞大陸的主要區(qū)位即北緯30°至60°之間可容納的戰(zhàn)略力量只有2.5個;也就是說,在三種戰(zhàn)略力量之間,必然有一個生存空間要受到其他兩個的嚴重擠壓并因此出現破碎地帶。比如上古時代在歐亞大陸分區(qū)并存的是歐洲羅馬帝國、中亞諸帝國和中華帝國。此間歐洲羅馬帝國和中華秦漢帝國強大,中亞地區(qū)力量受到擠壓并分出安息、貴霜諸帝國。此時歐洲、中亞和中國之間的力量比為1:0.5:1。羅馬帝國解體后歐洲中世紀陷入碎片化時代,這為中亞阿拉伯帝國繼而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乃至俄羅斯帝國的崛起和大面積擴張騰出空間。此時中華帝國保存完好并轉入隋、唐、宋、元、明的持續(xù)統(tǒng)一朝代。此時歐洲、中亞和中國之間的力量比就轉為0.5:1:1。進入工業(yè)革命后,歐洲又開始復興和強大,中亞伊斯蘭力量在歐洲、中國尤其俄羅斯的擠壓下日漸式微,此時的歐洲、中亞和中國之間的力量比又恢復到1:0.5:1。俄羅斯在北方崛起并南向強力插入中亞地區(qū),取代了原來夾在歐洲和中國之間的伊斯蘭力量及其比例。此后原來的歐洲、中亞伊斯蘭和中國的三種戰(zhàn)略力量并存的格局就為歐洲、俄羅斯-中亞伊斯蘭諸國和中國(1:0.5/2:1)并存的格局所取代。近代歷史經驗表明,在歐洲、俄羅斯、中國三者中很少有一支力量單獨擴充到1.5的水平,即使有,比如唐帝國、蒙古帝國都勉強接近這個水平,英國、沙俄、蘇聯也都曾入侵阿富汗試圖填充中亞,其結果也都是短命和失敗的;但不管是歐洲還是中國,其中若有任何一方衰落——比如19世紀末的清王朝的衰落和20世紀上半葉歐洲的衰落及20世紀末的蘇聯解體——并由此造成的戰(zhàn)略力量的收縮,都會引發(fā)中亞戰(zhàn)略力量(主要是伊斯蘭力量)在歐亞接合部即中亞地區(qū)的崛起和擴張。
38.想聯合貧農卻不“打土豪、分田地”,想聯合工人而又不斗資本家,研究“人民內部矛盾”而又不知敵人在哪里,搞社會主義卻又有意回避人民民主專政,搞馬克思主義而又不提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其結果無異于戈爾巴喬夫式的癡人說夢。
39.右派是左派的磨刀石;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左右兩派是靠其對立面的消磨而成長強大的。右派如是刀刃,左派就是刀背,刀刃越磨越薄。刀刃越薄,刀背就愈厚。左派依靠的是人民,而右派依靠的是資本。資本的一分勝利,就會為左派送去十倍的力量,因此,馬克思說:無產階級的勝利和資產階級的滅亡都是不可避免的。
40.政黨主憲,為護大憲可越過法律;政府主法,變法不可違憲。1906年列寧指出:“專政就是不受限制的、依靠強力而不是依靠法律的政權。”盧梭說得更明確,他說:“如果危險已到了這種地步,以致法律的尊嚴竟成為維護法律的一種障礙;這時候,便可以指定一個最高首領,他可以使一切法律都沉默下來,并且暫時中止主權權威。在這種情況下,公意是無可懷疑的;并且很顯然,人民首要的意圖乃是國家不至于滅亡。”
41.折中,當以“折重”待之,沒有重點的持中,凡事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是要誤事的。
42.準確測評自己的方法不僅要看你的朋友,更要看你的對手,對手的“段位”就是你的水平。
43.英雄的高度即民族的高度。戰(zhàn)后日本政要將一堆有戰(zhàn)無略的“二百五”供奉為“靖國神”,這使大和民族更加沒有出息,使日本國更加沒有前途。
44.毛澤東對華北平原在中國地緣政治中的極端重要性予以高度重視,他曾要求高級軍事干部關注和研究華北的地理政治。1970年12月,毛澤東調任李德生為北京軍區(qū)司令員。他問李德生:“你看過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嗎?這是一部軍事地理的參考書,要找來看看,先讀有關華北部分。你知道北京為什么叫燕京,北京最早的居民點在哪里?當北京軍區(qū)司令員,要了解北京的歷史地理,了解華北的歷史地理。”
45.1973年11月12日,毛澤東在回答基辛格“目前中東的問題是防止蘇聯取得統(tǒng)治地位”的問題時,指出了蘇聯的短板。毛澤東說:
蘇聯那個野心跟它的能力是矛盾的,它要對付這么多方面,從太平洋講起,有美國,有日本,有中國,有南亞,往西有中東,有歐洲。統(tǒng)共只有一百多萬兵,守也不夠,何況進攻?要進攻,除非你們放它進來,把中東、歐洲讓給它,它才放心。這樣才能把兵力往東調。我們也牽制他們一部分兵力,也有利于你們、歐洲、中東。比如在蒙古,它就駐了兵。我的意見是這個蘇聯野心很大,就是歐洲、亞洲兩個洲都想霸占,甚至非洲北部,但是力量不夠,困難很大。
歷史上看,蘇聯的邊界不能走得太遠,在遠東形勢穩(wěn)定的條件下,它力量延伸到烏克蘭東部,一點問題也沒有;到東歐,也還勉強說得過去。正因此,1944年10月9日,丘吉爾到莫斯科與斯大林達成了關于分割東歐勢力范圍的《百分比協(xié)定》。從1815年迄今的歐俄邊界進退變動線可以看出,丘吉爾和斯大林劃定的這份《百分比協(xié)定》,與歐俄戰(zhàn)略力量的平衡點大體相符。
46.殘局當以高手結束,敗局可用傻二翻轉。
47.支撐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是地下的七尺厚土——它滋養(yǎng)了這個民族上千年,而非地上的房產——它只能養(yǎng)活一個國家?guī)资?。高科技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衣穿,而且隨各國科技能力的迅速發(fā)展,其產權壽命越來越短,因此,它與實體經濟相比,并不具持久優(yōu)勢;只有“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的國家在國際競爭中才是最后的勝利者。
48.好朋友,勤算賬;好鄰居,勤打墻。盡管有墻的鄰居也有矛盾,但這種有界限的矛盾總比那些沒有墻的鄰居矛盾好調節(jié)。今天中俄關系的改善,除了利益交合點增加外,還有邊界問題基本解決。與此不同,中美矛盾上升的原因并不是中國對美國讓渡利益不夠,而是可讓的都讓了,剩下的(比如臺灣)已是不能再讓了。與北約東擴進入烏克蘭將威脅到俄羅斯的生存底線的道理一樣,美國將中國利益邊界壓在臺灣以西,會使經濟總量已相當可觀的當代中國失去了最低限度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這當然是我們不能接受并必然要與美國斗爭的。這是中美矛盾加劇的主要原因。中國爭取包括臺海統(tǒng)一在內的西太平洋利益,解決這個新的利益邊界,是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新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其他則無從談起。
49.國際公法,亦稱國際法,調整國家之間相互關系有約束力的原則和制度的總和。公法與私法的關系,實質上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所以國際公法又稱萬國公法,以區(qū)別于國際私法。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始于羅馬法學家烏爾披亞努斯,其標準是:規(guī)定國家公務的為公法,規(guī)定個人利益的為私法。前者如政府組織、公共財產管理等,后者如涉及雙邊或多邊利益的諸如調整家庭、婚姻、物權、債權、債務和繼承關系等的法規(guī)。公法是組織內全體參與者要遵守的,私法是其中部分人群協(xié)定或協(xié)議后要遵守的。
如此類推,國際公法適用于國際社會所有或大部分被承認的主權國家,而國際私法,是其中若干國家以雙邊或多邊條約等形式確定的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因而它僅適用于參與其中的國家。部分從屬整體,私法低于并服從公法。公法和私法既有區(qū)分又可以相互轉換。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形成的軸心國之間或同盟國之間締結的各類條約或協(xié)定等,相對于《凡爾賽和約》來說就是各方的私法。軸心國失敗后,同盟國的條約、協(xié)定和公告等便上升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公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雅爾塔法權體系。與此相應,其中只有部分國家參加和承認并因此僅適用于這些國家的《舊金山和約》,也就成了低于且從屬于雅爾塔國際公法的國際私法。
50. 1958年3月7日,毛澤東在成都游覽杜甫草堂時,望著陳列在櫥內的杜甫詩集說:“是政治詩”。詩言志,其實,我們在讀毛澤東的詩詞時也應有“政治詩”的視角。1935年10月,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取得勝利,毛澤東作《念奴嬌·昆侖》,這首詩是理解毛澤東在1972年提出的“不稱霸”思想的較早版本。詩曰: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批注:“昆侖,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國,改為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別的解釋,不合實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