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時候緬甸北方有一個麓川國[1]。1384年,麓川國派使團出使明朝,并將元朝所賜印信交于明朝,明朝冊封麓川國王思倫法為“平緬軍民宣慰使司,并賜倫發(fā)朝服、冠帶及織金文綺、鈔錠”;不久改“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2],麓川遂成為明王朝的屬國。
15世紀40年代,麓川國對明朝廷滋生反意,明廷一氣之下反復出兵重創(chuàng)麓川勢力[3]。在打敗麓川的戰(zhàn)役中,明廷得到位于麓川南面的緬甸、木邦兩宣慰司的大力支持。史載:“木邦、緬甸兩宣慰兵十余萬亦列于沿江兩岸,緬甸備舟二百余為浮梁濟師,并為攻破其柵寨,得積谷40萬石。軍飽,銳氣倍增。”[4]明皇帝——就是那位在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變”中率大軍北上迎擊瓦剌卻被瓦剌俘虜?shù)拿饔⒆?mdash;—為了得到緬人的支持,還許諾事后以麓川地補償緬人:
正統(tǒng)六年,給緬甸信符、金牌。時麓川思任發(fā)叛,將討之,命緬甸調兵等。七年任發(fā)兵敗,過金沙江,走孟廣,緬人攻之。帝諭能擒賊首者,予以麓川地。[5]
明軍占領允姐蘭(今瑞麗以西),以捷報班師。明朝為絕后患撤麓川宣慰司,在隴川置隴川宣撫司,升原南甸州和干崖長官司為宣撫司,芒市土目放氏因從征麓川有功,也升為芒市長官司。為了酬謝緬人參戰(zhàn)麓川戰(zhàn)役的“貢獻”,明廷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賜緬甸陰文金牌、信符”[6],景泰二年(1451年)“加賞錦幣,降敕褒獎”[7]。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明廷對麓川國下重手的結果是打破了緬甸北南的力量平衡。而沒有平衡則無制衡。北南失衡導致南面的緬人東吁政權迅速崛起并乘虛北進,隨后就與明王朝發(fā)生了規(guī)??涨暗臎_突。
1531年莽瑞體繼承明吉瑜為東吁國王。由于北方大國麓川勢力嚴重受挫,由于北方壓力大為緩解,東吁國調頭南向,1539年順錫當河南下攻占勃固并立都于此。1541年,東吁軍隊進攻馬都八(今緬南的馬達班),1542年占領卑謬,1548年西征阿拉干,1549年、1555年北上占領阿瓦(治所在今緬甸曼德勒一帶),滅阿瓦王朝。至此南方大體統(tǒng)一。
1557年東吁東征蘭納王國(位于泰國西北清邁),打通進入泰國的門戶。1563年、1568年,兩次東征泰國,阿瑜陀耶王朝臣服緬甸。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