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九
雷鋒不是超階級的牧師
1.馬克思之后的世界資本主義并沒有為人類貢獻出新的自我揚棄的方式,列寧之后的世界資本主義更是失去了自我改造的能力。近百年來,它只是在維持它既有的存在方式——不斷經(jīng)歷著同一種危機,面臨著同一種矛盾,用同一種高代價的方式解決矛盾。其間,只有技術更新和危機的重復,而沒有存在方式的更新,其結果是它對世界的創(chuàng)新速度遠趕不上其破壞的規(guī)模。轉用黑格爾批評東方歷史的話,就是它“隨意動蕩而沒有什么發(fā)展”,因而是“非歷史的歷史”。黑格爾說東方:
這部歷史,在大部分上還是非歷史的。因為它只是重復著那終古相同的莊嚴與毀滅。那個新生的東西,憑藉勇敢、力量、寬大,取得了先前的專制威儀所占的地位,隨后卻又走上了衰退的老圈子。這里所說的衰退,并不是真正的衰退,因為在這一切不息的變化中,還沒有任何的進展。
黑格爾筆下的東方歷史衰退特征不正是今天的資本主義“衰退”的寫照嗎?
與理解馬克思的思想一樣,理解列寧關于帝國主義諸如“垂死”“腐朽”等概念,應先從黑格爾“揚棄”概念入手。發(fā)展,本質上是包含“揚棄”的歷史運動。若從“揚棄”的視角觀察,列寧所說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論斷是深刻和正確的,自列寧之后的世界資本主義已失去了自我揚棄(改造)的能力。目前,在世界治理方面,它除了使用拳頭,便一無所長。
2.小康接近實現(xiàn)了,民間保鏢增加了;人們富裕了,百姓的防盜門加固了。;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飆升了,社會分化了;農(nóng)村“土地流轉”速度加快了,流民人數(shù)擴大了。
3.“和諧社會”的口號,當從“共同富裕”來落實。“以人為本”,并不是以一切人為本,而是以大多數(shù)人為本。而后者正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本質。馬克思曾批評路易·波拿巴的政策是“要想扮演一切階級的家長似的恩人。但是,他要是不從一個階級取得些什么,就不能給另一個階級一些什么。”毛澤東說這樣的政策是:“好行小惠,言不及義,難矣哉。”
4.1938年3月,丘吉爾在議會下院講演中說:
請注意英國的政策并不考慮是哪個國家想要稱霸歐洲。問題并非是西班牙,還是法國君主政體,還是法蘭西帝國,還是德意志帝國,還是希特勒政權。這與統(tǒng)治者或國家無關;而完全在于誰的力量最強大,誰是潛在的霸道暴君。因此,我們不必害怕被指責為親法或者反德。如果形勢逆轉了,我們也會同樣被說成是親德或反法。我們遵循的是公共政策的法則,而非根據(jù)形勢的偶然變化或在其他情緒以及諸如此類的因素支配下采取的權宜之計。
丘吉爾的這段話是理解英國對歐洲外交,繼而歐美尤其是現(xiàn)在的華爾街金融壟斷資本大佬們對世界外交政策變化的鑰匙。
5.黃海歷來是中國國防的“命門”,當然也是中國近代海權的“軟肋”。理論上說,中國海權應覆蓋整個中國的海上利益,但目前中國的海權與其制海權并不匹配,中國制海權被限制在美國拉起的意在遏制中國的“第一島鏈”,它包含北起阿留申群島,中接日本列島、臺灣島,南至菲律賓,終結于扼馬六甲東南端口的新加坡的鏈型島嶼連接的海區(qū)。在這個島嶼鏈條以西,中國在南海、東海和黃海面臨著巨大的海上安全壓力。在這三者中,東海是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西瀕滬寧杭經(jīng)濟區(qū),東有大隅和琉球諸水道與太平洋相通,北與黃海相連,南與南海呼應,扼太平洋西部邊緣海南北航路要沖,是東北亞與東南亞海上聯(lián)系的紐帶,也是中國進入太平洋的最便捷,因而是極具戰(zhàn)略價值的海域。臺灣位于東海前鋒,是“第一島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具有極特殊的戰(zhàn)略地位。臺海統(tǒng)一將使中國能夠有效地貫通從黃海到南海的海權資源,依托大陸,在太平洋西岸形成強大的制海能力。由于目前臺海兩岸政治分離的現(xiàn)實,中國海權以臺灣為分界被攔腰分割為南北兩段,不能形成有效的海上合力。這使中國實現(xiàn)臺海統(tǒng)一成了中國打破其全部海上安全壓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6. 三至五世紀,世界氣候轉冷,此間全球北方游牧民族被迫向南遷移,這造成中國東漢后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及其間的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和歐洲古羅馬的滅亡。黑格爾說:“假如日耳曼森林那時還存在的話,法國大革命或許就不會發(fā)生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三至五世紀世界氣候轉冷,那世界歷史就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7.毛澤東說:“中國統(tǒng)一,為河與外族進攻二事。分裂則二事皆不能辦。”如果說“外族進攻”凝聚起中華民族人心的話,那么,“為河”則強化了中國內(nèi)地的聯(lián)系。河流是先于陸地和天空的航線,它因此也就成了中國統(tǒng)一的最基礎和最古老的紐帶。
8.爬坡最難下坡處。自古用兵多不敗于“上坡”時的進攻,而敗于沒有做好進攻后“下坡”的善后設計。
9.“發(fā)展”概念的核心是揚棄,是量變后的質變,是飛躍,是革命,是對立面斗爭,是“否定之否定”。“增長”是不包含質變和揚棄的量變過程,其結果是系統(tǒng)中的量變臻至極點后開始轉向自己的反面,最終導致舊系統(tǒng)的崩潰和新系統(tǒng)的產(chǎn)生,這樣的結果叫“發(fā)展”。
10.與列寧一生都沒有將普列漢諾夫與布爾什維克分割開來的做法一樣,毛澤東一生都沒有將孫中山與中國共產(chǎn)黨分割開來,在黨內(nèi)他還始終告誡“朱毛不能分”。這樣的做法提高了黨的戰(zhàn)斗力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谷諔?zhàn)爭時期,毛澤東就說:“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在未來中國,我們也要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方法,堅持毛鄧不能分,堅持“兩個不能否定”,保證中國事業(yè)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保證黨的理論的科學性。無疑,將毛澤東同志與鄧小平同志分割開來的惡果,首先是黨的思想從而組織的裂變,而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裂變就是國家分裂的先聲。
11.“1912年~1949年中國國民經(jīng)濟增長率每年平均遞增5.6%;而1926年~1936年間,增長率為8.3%;1928年~1936年為8.4%。這說明,1926年~1936年間增長率為舊中國的最高時期。”然而此間經(jīng)濟的高增長并沒有給中國帶來繁榮,帶來的只是農(nóng)民的大量破產(chǎn)、東北全面淪陷、日寇越過山海關的步步逼進。1937年,也就在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得最好時期,日本發(fā)動了全面的對華戰(zhàn)爭。
12.黃帝和炎帝是中華民族的主神,他們可能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中的主體民族的先祖。黃帝在阪泉打敗炎帝后,姬姓黃帝族成了華族的主族。失敗后的姜姓炎帝族則流散到邊遠地區(qū),今西南少數(shù)民族中的絕大部分可能都是炎帝的后裔,比如羌、苗、黎等族,苗族的主神是姜央,即炎帝。
13.“漢族”的稱呼是漢朝以后的事,它不是一個嚴格意義的族稱。呂思勉云:“漢族之稱,起于劉邦有天下之后,近人或謂王朝之號,不宜為民族之名。吾族正名。當云華夏。”漢族的前身是華族或華夏族。范文瀾先生說:“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黃帝族與炎帝族,又與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稱為華族、漢以后稱為漢族的初步基礎。”因此,利用“漢族”的稱謂來分離中華各民族的認識是很荒唐的,因為中國大多數(shù)民族的前身本是一家。
14.到第四紀對包括西侯度人在內(nèi)的整個黃河以北的華夏先民生存的最大威脅是寒冷。哪里有寒冷,那里就必須有火種??梢栽O想,隨著一次次冰川期的來臨,黃河以北那些失去或沒有火種的氏族將成批地凍餓而死,而那些得到——或像普羅米修斯那樣盜得——并有能力保住火種的部族則相繼繁衍下來。由此可以說,西侯度人對于后來中華古人的最大貢獻不僅僅在于其石器工具的先進,而在于他們?yōu)楹蟠鷤飨铝嘶鸱N。在第四紀,火可不主要是為了烤肉,而是為了保命;在當時,?;鹁褪潜7N:火塘里若沒了煙火,恐怕整個部落就要滅種——這大概就是中原人用“不絕香火”表達傳宗接代意識的最初的動因,黃河以北的文化恐怕也會由此發(fā)生斷代,自然,后來的華夏文化也就不可能延續(xù)。
15.在中原文化中,“華族”即火族?!夺屛摹罚?ldquo;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說文》:華(華),花也,榮也,煌煌光明狀。這些都是火燃狀的描述。“華”“火”二字古音互通,故華族即尚火之族。至于后來出現(xiàn)的“華夏”一詞,就是中華尚火族——此可視為中華民族的前身——所建立的夏國;“華”是火族屬性,夏,則是國號。“夏”,《國語》:“大也。以為善福,殷富天下為大也。”“華夏”被賦予至美至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高、大、上”——的語義。呂思勉先生說:“華和夏是雙聲字,難保本是一語。”
16.政治博弈中最終能贏得勝利的是事業(yè)的方正,而非一二奇招。奇招不可多用,初用可能盤活全局,然若無方正托底,復用多為死棋。1975年毛澤東借用魯迅的話說:“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17.1983年2月12日下午,鄧小平同志游覽棲霞嶺下的岳王廟。在北碑廊岳飛手書的《滿江紅》石碑前說:我小時候就會唱《滿江紅》。在看到秦檜等四個跪像時,拉著外孫女的手,邊看邊指著說:英雄總為后人所紀念,壞人為后人所唾棄。望著左邊門柱上的對聯(lián),對孩子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很對呀!你們要像岳飛一樣精忠報國才是。
二十多年后即2011年9月,南京江寧博物館新館對外開放,展廳內(nèi)的秦檜像由跪而坐,后因國人反對又于12月被悄悄搬走。這讓人感到是非顛倒,為中國將來擔憂。
18.有報道說東北人工飼養(yǎng)的老虎怕雞,這不由得使人想起大清的八旗。
19.美國的心臟在華爾街,華爾街的心臟在中亞;沙特是美國的左心室,伊朗是美國的右心室;伊朗壓一壓,美國就要喘一喘;沙特要是再出事,美國就要窒息。
20.拒絕與支配是具有同等效力的權力。歷史上,支配權力的極端表現(xiàn)是壓迫,拒絕權力的極端表現(xiàn)則是革命。革命是人民的權利,這種權利集合起來便形成新的權力。所以列寧說:“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馬克思也這樣說過。革命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盛大節(jié)日。”
21. 雷鋒不是超階級的牧師,而是資本壓迫下的結果。雷鋒的精神是有階級屬性的,它只能在公有制條件下發(fā)生。在私有制下,雷鋒遇上資本家若還是“春天般的溫暖”而不是“冬天一樣殘酷無情”,那他就不是雷鋒,而是那位“不敢與師抗禮”的武訓。前者是毛澤東提倡的,后者是伯恩斯坦、考茨基和大清舉人們提倡的。
22. 當雷鋒遇到資本家,正如當勞動力遇到剩余價值,難免有說不出的尷尬。
23. 歐洲上古史的羅馬與希臘的命運,類似于中國同時段的秦國和齊國。黑格爾說:“我們看見羅馬人是被束縛在那種有限性的抽象‘理智’之中。這就是他們在宗教方面最高的特性,也就是最高的意識。事實上,束縛就是羅馬人的宗教;相反的,希臘人把自由的幻想的歡欣當作宗教。”戰(zhàn)國時的秦國力行鐵血統(tǒng)一,齊國則玩“百花齊放”,結果當秦國大軍抵至齊國城下時,齊竟舉國不戰(zhàn)自降。希臘人的命運更慘:被反復征剿后,先后臣服于南方的斯巴達、北方的馬其頓和來自意大利的羅馬人的腳下。
24. 國家崛起所基于的關鍵因素是國家的戰(zhàn)略能力而不是所謂“文化”。黑格爾說“文雅和修養(yǎng)根本是不合羅馬人本性的”,羅馬征服希臘后,“他們企圖從希臘人那里輸入文化,因此,就有了很多的希臘奴隸被載運到羅馬來。這種奴隸貿(mào)易是以提洛為中心,據(jù)稱這個地方有時候一天可以賣出一萬個奴隸。希臘的奴隸成了羅馬的詩人、著作家、羅馬人工作場所的監(jiān)督、羅馬人子女的教師”。
25. 朝鮮半島位于中國黃海的北翼,黃海的安危事關東海的穩(wěn)定從而中國在臺灣的主權安危,而臺灣的安危更是事關中國在西太平洋的海上安全。如果將中國西太平洋海權作一形象比喻,我們就會看到,黃海就像人臂中靠近肩膀的上臂,其中的遼東半島相當于肱骨部分,南海部分則相當于人的前臂,東海臺灣則是連接上臂和前臂的肘關節(jié),而海南島則相當于手掌。黃海失則臺灣不保,臺灣斷海南島則無法向南海發(fā)力。這樣,臺灣在近現(xiàn)代史中就成了奪取西太平洋制海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1895年日本獲得甲午海戰(zhàn)的勝利后便直取臺灣;1951年,美國介入朝鮮內(nèi)戰(zhàn),也從封鎖臺灣海峽開始。對于今天的中國而言,在臺海統(tǒng)一之前,中國在南海的攻勢會因無法充分發(fā)力而事倍功半。
26.臺海統(tǒng)一是中國打開西太平洋海權困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臺海統(tǒng)一后,中國邊界就可直推至太平洋千米以下的深海區(qū),并對臺灣以北的宮古海峽和南邊的巴士海峽施以影響,中國在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海上國防力量就可以形成合力,并使中國海南島、臺灣島和遼東半島由南至北連為一體形成真正的“拳頭”,唯有如此,長期拖延的南海主權問題才能順利解決。從導致近現(xiàn)代中國分裂的原因多來自沿海外敵入侵以及2011年利比亞因失去地中海沿岸制海權而陷入內(nèi)戰(zhàn)從而政權顛覆的經(jīng)驗看,實現(xiàn)從黃海遼東半島經(jīng)東海臺灣島至南海海南島的無縫連接,是中國在新世紀順利成長為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必須完成的國防任務。
27.1950年10月27日,毛澤東對民主人士周世釗和王季范談他對中國抗美援朝的原因及其可能的結果的考慮時說:
不錯,我們急切需要和平建設,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的理由,可以寫有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F(xiàn)在美國的侵略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縱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兇,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以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三方面向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wèi)國。
28. “古未有不可守之地而可以言戰(zhàn)者。”山地進攻困于深險,平原自守難在闊平。形勝之地,當在平原與山地間保持合理的比例,不同的比例對地區(qū)安全及由此形成的地區(qū)政治統(tǒng)一往往起著不同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山地既是平原的障礙,又是保衛(wèi)平原的要塞。平原若有恰當比例的山地環(huán)繞,則會造成更有利的防御條件從而有更好的安全保障。
29. 昔秦認齊王為東帝,自立為西帝,秦在翦除齊國的同盟后,于公元前221年滅齊。今美國來人要與中國搞G2,齊可為鑒。
30.孫子曰:“我不欲戰(zhàn),雖畫地而守之,敵不能與我戰(zhàn)。我欲戰(zhàn),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zhàn)。”有國家在南海向中國發(fā)難,中國當循此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古今善戰(zhàn)者,概莫能外也。
31.國際政治中的所謂“動態(tài)研究”需要抽象和綜合能力。比如研究太平洋,其動態(tài)可比喻為浪花,決定它走向的是水下的洋流——這相當于歷史,而決定洋流走向的卻不是浪花而是大洋的盆底結構——這在國際政治中相當于地緣政治。如果知道了太平洋的盆底結構,又知道了地球引力常數(shù),那太平洋的基本“動態(tài)”自可了然于胸。
32.今天美國的敵人并不在中國而在華爾街,今天中國的敵人也不在美國而在華爾街。華爾街金融集團而非白宮的所謂“鷹派”才是割裂中美關系的推手。正因此,美國人民抗議的方向并沒有指向白宮而是指向華爾街。
33.今天的美國已不是民族主導的,而是金融寡頭壟斷資本主導且與美利堅民族相對立的寄生性國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提出“G-W-G′”即貨幣經(jīng)過商品生產(chǎn)進而使其增值的資本總公式,如果將其中的W理解為War即戰(zhàn)爭而不是商品,我們就可以看出當今華爾街集團操縱的金融資本那極為腐朽的本質。
34.中國的“文化自覺”當建立在對“兩個必然”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共產(chǎn)主義必然勝利的信心之上;“文化自信”,在中國首先是建立在對列寧主義的信心之上。不提列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不提“兩個必然”的社會主義一樣,很可能異化為沒有方向和目標的伯恩斯坦的“民主社會主義”——它的現(xiàn)代版就是戈爾巴喬夫主義。
35.國際關系是有斗爭的——認識它需要辯證法,更是有規(guī)律的——認識它需要唯物論。斗爭不能沒有陰謀,但一個國家到了基本靠陰謀維持其存在的時候,這個國家離末日也就不遠了。目前的美國就是這樣的國家。
36.沒有挨餓、挨打、受欺負等經(jīng)歷而只有學校尤其是名牌學校學歷的人,不能做戰(zhàn)略研究,最多只能做“戰(zhàn)略學”研究。
37.馬丁·路德·金的“夢”至今也沒有給美國黑人帶來解放,而共產(chǎn)主義理想?yún)s給1949年后的中國帶來了無限光明。
38.回避“兩個必然”——它是新中國精神文化的核心價值——而談文化自覺,回避“列寧主義”——它是“毛澤東思想”的直接來源——而談文化自信,正如回避“無產(chǎn)階級專政”而談馬克思主義一樣,那只是小資玩的矯情。
39.“細節(jié)決定成敗”,確切地說,一般意義的細節(jié)并不決定成敗,只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細節(jié)以及洞察這些細節(jié)的戰(zhàn)略能力,才決定成敗。
40.形勝之要,點面而已。從某種意義上說,幾何力學是地緣政治學的基礎。
41.在國家上升之時,缺點會轉化為優(yōu)點——正可謂“運來天地皆同力”;在國家衰落之時,優(yōu)點也會轉化為缺點——正可謂“運去英雄不自由”。不在歷史大勢上看國家問題,僅做些微觀比較是沒有意義的。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大者,道也;小者,器也。君子不器。
42.現(xiàn)代技術使美國贏得了戰(zhàn)役,伊拉克人民卻使美軍失去戰(zhàn)爭。
43.技術只有與特定環(huán)境結合才有意義,技術與環(huán)境的切合程度而不是孤立的某項技術的高下才是技術先進與否的標志,因此,技術革命首先是技術與環(huán)境結合方式的革命。
44.孤立的技術對地緣政治的基礎作用及其規(guī)律的影響是有限的,地緣政治中最能動的因素不是物而是人,不是技術而是具有運用地緣政治基本規(guī)律把握人地關系的有智慧和能力的人。
45.地緣政治講的是人地關系,而在人地之間,“人緣”即人之間的關系是其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人緣的地方才有政治。地緣政治形成的前提是稀缺資源,沒有資源的爭奪,也就沒有了政治。
46.人是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的人,因此,特定的社會結構是影響地緣政治表現(xiàn)水平的深層次的內(nèi)容,而地理環(huán)境則不過是不同社會結構的物質載體。同一地理環(huán)境,配之以不同的社會人群,其表現(xiàn)出的人地關系及由此產(chǎn)生的攻防能量是完全不同的。故而,地理形勢,乃至技術優(yōu)劣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由當?shù)厝嗣窦捌湔渭业闹腔坜D換的。不然,歷史就不會出現(xiàn)在同一地域中由不同的政治家導演出起伏跌宕的悲喜大劇。
47.普世價值是存在的,但體現(xiàn)它的普世或曰統(tǒng)一的形式是不存在的,正如普遍的“人類”是存在的,但統(tǒng)一的具體人是不存在的。將個別國家實現(xiàn)普世價值的具體形式,暗移為普世價值本身,這與某個人被說成上帝、某種花被說成是一切花、美國人被說成全人類一樣,是可笑的。
48.立國要有道統(tǒng),有了道統(tǒng)才能有法統(tǒng),道在先,法在后。道統(tǒng)的進步性在于它的人民性。當一個國家失去道統(tǒng)時,就不能再帶來正義和公平,那么這個國家就會衰落。道統(tǒng)是引領整個世界前進的動力。
49.道德與勞動是不能分離的孿生子。國家和人一樣,如果不勞動,那么這個國家的道統(tǒng)就基本上失去了。古羅馬就是這樣,古羅馬剛開始是勞動,國家在這一時期就處于上升階段,但是后來古羅馬開始打仗,并且掠奪了很多奴隸,讓奴隸勞動,而古羅馬的人則觀賞動物表演、人獸肉搏,這樣古羅馬就衰落了。民族放棄勞動之時,也就是這個民族衰落之日。
50.帝國主義國家的經(jīng)濟基礎不是國內(nèi)勞動而是海外超額剩余價值的存在。因為一國勞動可以支撐一個民族國家,卻撐不起一個帝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