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李鴻章基金”的設立及其使用
二、李鴻章受賄問題的文件證明
三、“李鴻章基金”賄賂中國官員的范圍
四、簡短的評論
許多研究近代中俄關(guān)系的歷史著作,都提到俄國為其遠東戰(zhàn)略設立“李鴻章基金” 及向李鴻章行賄一事。這事牽扯到對李鴻章的定性:如果受賄行為屬實,李鴻章在《中俄密約》及“中東鐵路”等問題上給中國國家利益帶來的損害,其性質(zhì)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認識局限性,而是主動賣國。為此,筆者查閱了一些檔案文件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李鴻章基金”的設立及其使用
1896年3~6月李鴻章出使俄國,為使李鴻章放棄清政府自造鐵路的方針,沙皇批準以300萬盧布賄賂李鴻章。為了解除李鴻章害怕得不到他應得的那筆賄賂款的顧慮,在《中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公歷6月3日,俄歷5月22日)簽訂的第二天,經(jīng)沙皇批準,俄國財政大臣維特授權(quán)華俄道勝銀行的主要負責人烏赫托姆斯基、羅特什捷英和羅曼諾夫三人簽署一項《議定書》,以保證這筆款落到李鴻章手中?!蹲h訂書》原件“在給李鴻章過目后立即被俄財政部收藏起來”?!蹲h定書》全文照錄如下:
(維特親筆批語:)“同意”
為便于進行關(guān)于開辦中東鐵路的談判,并為便于實現(xiàn)該項事業(yè),華俄道勝銀行經(jīng)理處特作如下規(guī)定:
(1)撥出一筆總額為三百萬盧布的貸款,作為修筑鐵路的自由支配費用。
(2)撥出的款項只能在下述期限和條件下支付:在得到清帝恩準將鐵路租讓合同交給華勝銀行的諭旨和李鴻章殿下載明該項租讓合同的主要條款的文件后,可自由支配該款項的三分之一,即一百萬盧布的貸款;在租讓合同簽字并完全生效,鐵路線完全確定并經(jīng)中國主管當局認可后,可自由支配一百萬盧布;在鐵路全部竣工后,可自由支配一百萬盧布。
(3)將有關(guān)款項交給烏赫托姆斯基公爵和羅特什捷英自由支配,他們應照第2款規(guī)定,開具簡單收據(jù),但無須承擔任何個人責任,即可支配本款。
(4)將規(guī)定的撥款總額作為修建費用記入新開設的中東鐵路公司的賬目。
1896年俄歷5月23日 于莫斯科
(簽字人:)烏赫托姆斯基公爵 羅曼諾夫 羅特什捷英
這份《議定書》的原件保存于俄國財政部總務司第三處第51號卷第1部分內(nèi),它是由羅特什捷英親筆用法文寫在一張普通的紙上,并有財政大臣維特所作的文字改正,卻沒有任何機關(guān)用箋的印跡。1900年,維特提醒沙皇,“這一承諾是以機密文書羅曼諾夫、烏赫托姆斯基公爵和羅特什捷英簽署的議定書的形式”肯定下來的。 俄財政部總務司第三處第51號卷第1部分文件中保存有12月份經(jīng)沙皇簽字的關(guān)于為此設立“特別基金”(即“李鴻章基金”)的諭旨。全文照錄于此:
諭財政大臣。
根據(jù)朕業(yè)已批準的《中東鐵路公司章程》第九節(jié),并依照卿與該公司已經(jīng)達成的協(xié)議,公司從俄國政府得到400萬盧布的貸款,即交通部在滿洲勘查鐵路方向之費用。公司應在卿規(guī)定的期限償還該款。
朕最為仁慈地吩咐卿上述400萬盧布的收款中扣出300萬盧布作為特別基金,以抵補與授給中東鐵路租讓權(quán)有關(guān)的費用,而一百萬盧布則為國庫收入。然后,上述300萬盧布的基金現(xiàn)款應在國家銀行或某家私人銀行中(由卿酌辦)立一特別戶頭,該項基金的支出每次均須經(jīng)朕特許,否則不得動用。
此諭不得公布。
尼古拉(簽字)
(維特親筆備注:)1896年12月20日于皇村。財政大臣、御前大臣謝爾蓋·維特。
白紙黑字,俄國確實設立了用于賄賂李鴻章等清朝高官的“基金”。有意思的是,多年后維特在回憶錄中卻說:
當時歐洲有人說,李鴻章似乎從俄國政府那里收到了賄賂。其實沒有這回事。李鴻章當時在彼得堡沒有得到任何賄賂。李鴻章根本沒有談到什么賄賂。
這是怎么回事呢,維特的話是否可信呢?筆者以為,維特的說法是有可信度的。原因有三:
第一,為了國家利益重賄其他國家官員是俄羅斯人并不避諱的傳統(tǒng)做法。這可追朔到蒙古統(tǒng)治時期。在莫斯科最初的幾個王公中,最著名的行賄高手就是因善于斂財被稱為 “錢袋”的伊凡·達尼洛維契(1325~1340)。公元1325年繼承公爵位后,他利用錢財,依靠教會和金帳汗國的支持,使莫斯科公爵凌駕于其他王公之上,并通過賄賂收買或武力強占等各種手段擴張領土。公元1327年,特維爾爆發(fā)了反抗蒙古人的起義,伊凡向金賬汗國自薦,率領蒙古軍隊鎮(zhèn)壓了起義。第二年,又擊敗了其勁敵特維爾公國,得到金帳汗國的賞賜,被冊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并被授權(quán)代蒙古人征收全俄貢賦。伊凡利用這一權(quán)力從中漁利,并將俄羅斯大主教駐地從弗拉基米爾遷至莫斯科,從而提高了莫斯科公國的宗教和政治地位,為莫斯科公國的興起和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到公元1340年伊凡死時,莫斯科公國已成為俄羅斯最強的公國。這為其后繼者底米特里·伊凡諾維契(1359~1389)在頓河一舉擊敗蒙古軍及國家獨立做好了準備。俄羅斯從蒙古人壓迫下獲得獨立就與行賄分不開,以至俄國人對行賄并不諱言。歷史上流傳的《彼得一世遺囑》就直言:“用黃金拉攏其他大國,影響波蘭的宮廷會議,收買他們以便在推選國王中取得利益。”在維特時期,為了達成向美國出售阿拉斯加的成交協(xié)議,俄國也曾大肆行賄美國官員。美國外交史學者沃爾特•拉夫伯披露:“為了確保條約獲得通過,沙皇的公使顯然給國會一些重要成員送了錢”。俄裔美藉歷史學家亞歷山大·塔爾薩伊杰在《沙皇和總統(tǒng):被遺忘了的友誼史》一書中更具體地披露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