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 能引領世界的民族對世界貢獻的首先世界觀
二 大國的衰落首先是世界觀及世界治理能力的衰落
三 世界歷史已進入了質變的臨界點
四 在世界大變局中,中國抓住了歷史“鏈條上的特殊環(huán)節(jié)”
五 世界治理體系需要中國方案
六 余論:需要回應的三個問題
【內容提要】一個民族要走向世界,首先給世界貢獻的不是國內生產(chǎn)總值,而是世界觀。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比以前曾引領世界的民族更先進的世界觀,這個民族就無法走向世界,更不能引領世界。立國要有道統(tǒng),世界治理也需要道統(tǒng)。進步的世界觀反映的就是進步的道統(tǒng)。道統(tǒng)的進步性在于它的人民性。但當一個國家失去正義和公平時,它也就失去了引領世界的道統(tǒng),這時,這個國家就會衰落。今天的歷史已經(jīng)到了一個需要整體性地改革舊有世界治理體制的時刻,各國政治家都在思考世界治理的新方案。中國將從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大義出發(fā),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zhàn)做出自己的貢獻。“一帶一路”和中國方案是緊密結合的,中國并不拒絕以往人類的文明成果,中國方案并不是要徹底否定而是要改進以往的西方提供給世界的治理方案,并且融合出新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既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念,還有東方傳統(tǒng)元素,當然也融入人類的文明優(yōu)秀成果??梢灶A料,隨著資本主義危機的加深,具有社會主義元素的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將日益為更多的人接受。
【關鍵詞】“一帶一路”;世界治理;中國方案
【作者簡介】張文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zhàn)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郵編100191)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倡議。2014年3月,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fā)表重要演講時提到“中國方案”。他說:“我們將從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大義出發(fā),貢獻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的中國智慧,貢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zhàn)作出自己的貢獻。”[1]
一 能引領世界的民族對世界貢獻的首先是世界觀
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出席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fā)表主旨演講,向世界全面闡述了中國政府“一帶一路”倡議與世界前途的關系及蘊含其中的當代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習近平指出:
當前,中國發(fā)展正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深入貫徹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不斷適應、把握、引領經(jīng)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為“一帶一路”注入強大動力,為世界發(fā)展帶來新的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植根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朋友開放。不論來自亞洲、歐洲,還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伙伴。“一帶一路”建設將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將由大家共同分享。[2]
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是一個偉大的構想。一個民族要走向世界,首先給世界貢獻的不是國內生產(chǎn)總值(GDP),而是世界觀。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比以前引領世界民族更先進的世界觀,這個民族就無法走向世界,更不能引領世界。我們過去常說英國走向世界是由于英國人為世界提供了工業(yè)革命。這個說法不夠準確。實際上,英國人提供的是比以往更為進步的世界觀。
在歷史上,中國曾經(jīng)有自己的世界觀。儒家文化有很多先進的東西。比如,一個中心為“忠”,兩個中心為“患”。再比如,中國人對福的理解,“福”,示(礻)字旁,《說文》:“示,神事也。”[3]崇拜之意。為什么要拜一口田?一口田意味著你必須守住自己的本,但也不能貪。沒有吃的會餓死,這叫唯物論;但吃得過多會撐死,這叫辯證法。不守本的人是不幸福的,守本就是守好“一口田”;“田”太多了要撐出毛病,也不幸福。作為國家來說,要有主權,這是國家的“一口田”,必須死守;作為個人來說,要有自己的立業(yè)之本。國家之福在于不屈服、不擴張。不足和過度都不是福氣,這就是中國文化,也是中國的世界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