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認為,在商言商,沒有利潤,我們是不是虧了。這樣說是短視的。通過比較俄國人在中國東北修建并由此與中國結(jié)怨長達半個世紀的中東鐵路和中國人民不圖回報無私地為非洲兄弟修建并由此與非洲結(jié)下的友誼迄今溫度不減的坦贊鐵路,我們就能體會出其中的得失之道及毛澤東為新中國的深遠布局。中東鐵路是帝國主義和沙文主義的產(chǎn)物,而坦贊鐵路則是社會主義世界觀的結(jié)晶。前者為一點小利而失中國,后者不圖小利而贏得世代友誼。友誼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lián)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和17票棄權的壓倒性多數(shù),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和立即把臺灣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lián)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qū)逐出去的提案。毛澤東得知這個消息后說:“主要是第三世界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40]今天我們也得主要靠第三世界兄弟把中國再次抬向世界大舞臺。在2016年7月所謂的“南海仲裁案”中,支持我們的主要是第三世界特別是非洲兄弟國家,支持還是無私的。我們必須記住中國的朋友主要來自第三世界,當然還有第二世界。所以,習近平主席在談到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問題時要求中國外交“特別是要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說話”[41]。我們不走對外擴張道路,而是講正確的義利觀,講物通、心通、人通,這是我們向世界展示的世界觀,。
歐洲人按照西方資本擴張的模式很難準確理解“一帶一路”。我們已經(jīng)證明了中國道路的生命力,我們不會急于讓西方世界認同我們的道路并接受我們提供的治理世界的中國方案。但是,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在歷史提出重大挑戰(zhàn)的時候,中國共產(chǎn)黨人必須擔當起歷史賦予的使命。
今天的歷史已經(jīng)到了一個需要整體性地改革舊有世界治理體制的時刻,各國政治家都在思考世界治理的新方案。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出席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在發(fā)表的主旨演講中特別指出這一點:
從現(xiàn)實維度看,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zhàn)頻發(fā)的世界。世界經(jīng)濟增長需要新動力,發(fā)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地區(qū)熱點持續(xù)動蕩,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zhàn)。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42]
世界的出路何在呢?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經(jīng)驗相似,為了解決西方的問題,大家不約而同地將眼光投向東方。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1805~1859)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提到18世紀法國的“經(jīng)濟學派”:
他們心目中的中國政府好比是后來全體法國人心目中的英國和美國。在中國,專制君主不持偏見,一年一度舉行親耕禮,以獎掖有用之術;一切官職均經(jīng)科舉獲得;只把哲學作為宗教,把文人奉為貴族。看到這樣的國家,他們嘆為觀止,心馳神往。[43]
“和為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概念,這個概念與社會主義“大同”的理念相結(jié)合,為解決當代世界危機提供了新的認識論。新中國成立之初便為世界提供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蘇聯(lián)的失敗和美國的衰落反證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時代意義。改革開放后中國取得的成就和今天美國的衰落再次給世界提供了選擇社會主義的可能。從這個角度說,歷史已賦予中國共產(chǎn)黨應該擔負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chǎn)黨是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的,只有在解放全人類的過程中才能解放自己。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和“創(chuàng)新、協(xié)調(diào)、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已包含了其應有之意。“四個全面”關鍵就在“全面”:中國并不拒絕以往人類的文明成果,中國方案并不是要徹底否定而是要改進以往西方提供給世界的治理方案,這叫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從而世界治理不能片面化,這叫協(xié)調(diào);自然環(huán)境不能城市像歐洲、農(nóng)村像非洲,這叫綠色;社會不能兩極分化,這叫共享;我們是在繼承了資本主義提供了生產(chǎn)力的基礎上前進的,不駕馭資本主義,不利用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社會主義也是要僵化不前的,為此,我們必須堅持開放,其最終目的是向著共產(chǎn)主義不斷創(chuàng)新。習近平指出:
中國愿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fā)展同所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友好合作。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分享發(fā)展經(jīng)驗,但不會干涉他國內(nèi)政,不會輸出社會制度和發(fā)展模式,更不會強加于人。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會重復地緣博弈的老套路,而將開創(chuàng)合作共贏的新模式;不會形成破壞穩(wěn)定的小集團,而將建設和諧共存的大家庭。[44]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同體”即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人類共同體的思想,既是“共享”概念的延伸,也是毛澤東“環(huán)球同此涼熱”的思想的當代表述。從這個角度看,“一帶一路”和中國方案是緊密結(jié)合的,并且融合出新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既有中國共產(chǎn)黨的理念,還有東方傳統(tǒng)元素??梢灶A料,隨著資本主義面臨危機的加深,具有社會主義元素的世界治理的中國方案將日益為更多的人接受。
六 余論:需要回應的三個問題
當然,包含著社會主義理念的“一帶一路”也不是一個牧歌式的過程,這里有三個問題需要回應。
第一,如何看待“文明的沖突”?
我們現(xiàn)在也談全球化,更多的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社會主義理念并與世界分享中國發(fā)展帶來的成果。這是新的嘗試和新的實踐。在這方面要做兩手準備。其間出現(xiàn)阻力,甚至暫時的逆轉(zhuǎn),那也是正常的,為什么?辯證法,反者道之動,阻力即動力,排斥即融合,否定即肯定。文明是在抵抗中產(chǎn)生的。西方文明也不例外,西方地緣政治學先驅(qū)哈爾福德·麥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在其題為《歷史的地理樞紐》的講演中曾告訴那些持“歐洲中心論”觀點的同行說:“正是在外來野蠻人的壓力下,歐洲才實現(xiàn)它的文明。因此,我請求你們暫時地把歐洲和歐洲的歷史看作隸屬于亞洲和亞洲的歷史。因為在非常真實的意義上說,歐洲文明是反對亞洲人入侵的長期斗爭的成果。”[45]
同樣,西方人也曾給我們帶來了災難,但同時也帶來了西方文明。所以,對歷史上的文明的突沖要辯證地看。世界一路發(fā)展到今天,不可能是一個牧歌式的過程,而是充滿沖突。我們要用新的世界觀來詮釋“一帶一路”,要讓世界認識到文明傳播還會有更好的路徑選擇,并非只是沖突一途,我們不否定沖突,但不會強化沖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以中國智慧,既直面沖突、又善于化解沖突,這樣才能在世界上站穩(wěn)腳跟。毛澤東曾說:“我們共產(chǎn)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jié)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46]修建坦贊鐵路的過程中,中國運用這個思想將新中國的形象深深地印在非洲人民記憶中,今天這個思想對于我們走向世界、構建“一帶一路”也是適用的。
第二,如何化解“一帶一路”可能產(chǎn)生的海外矛盾?
可以說,“一帶一路”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主動走向世界,很多經(jīng)驗還不具備,所以解決世界矛盾的問題的方法需要在新的實踐過程中摸索。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用資本主義的方式走向世界,中國離失敗就不遠了。中國的國情不允許我們走向世界擴張的道路。我們不是要對外擴張,而是在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產(chǎn)品的過程中展示中國的世界觀。“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用社會主義方式解決國際矛盾方法的過程。
第三,“一帶一路”如何體現(xiàn)共產(chǎn)黨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掉我們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我們肩負著建設共產(chǎn)主義的偉大使命。今天我們說的“和”文化,是以共產(chǎn)主義為核心理念的。共產(chǎn)主義者今天節(jié)制資本的最終目的是要消滅資本主義。如果是單純的“和文化”,那就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內(nèi)容。但在目前及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消滅資本是不現(xiàn)實的,共產(chǎn)黨就必須學會駕馭和節(jié)制資本,不能讓資本凌駕于人民之上。共產(chǎn)主義是從生產(chǎn)關系革命開始的,是關于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的理論。和諧是斗爭的結(jié)果,而不是斗爭的原因。“在前進道路上,我們將進行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47]我們不但要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還要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就是“創(chuàng)新、協(xié)調(diào)、綠色、開放、共享”的社會主義世界。
[1]《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2014年3月28日)》,載《人民日報》,2014年3月29日,第2版。 .
[2]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人民日報》 2017年5月15日,第3版。
[3][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7頁。
[4] 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簽訂劃分領土的條約。規(guī)定長孫羅退爾( Lothar,約795~855)承襲皇帝稱號,并領有自萊茵河下游迤南,經(jīng)羅訥河流域,至意大利中部地區(qū);查理(Charles Le Chauve,823?877)分得埃斯考河、馬斯河以西地區(qū),稱西法蘭克王國;路易 (Ludwig der Deutsehe,約804-876)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qū),稱東法蘭克王國。
[5] 毛澤東非常重視秦王嬴政的這一貢獻。1964年,毛澤東會見外賓時說,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第一個統(tǒng)一中國,統(tǒng)一文字,修筑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之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1973年他在寫給郭沫若的《讀〈封建論〉》一詩中說:“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事業(yè)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薜澤石:《聽毛澤東講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77、83頁。
[6] “國不堪貳,君將如之何?”李夢生:《左傳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
[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3頁。
[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3頁。
[9] 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tǒng)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頁。
[10] 周晶:《透析美元45年沉浮周期》。
[11] [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經(jīng)濟學的國民體系》,商務印書館年1961版,第46~47頁。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99頁。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411頁。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481頁。
[15] 資料來源:《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同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協(xié)商的會議記錄》(1939年1月31日),李巨廉、王斯德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起源歷史文件資料集(1937.7~1939.8)》,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452頁。
[16] 美國聯(lián)邦儲備銀行,包括十二家銀行及其分布在全美各地的二十五家地區(qū)分行。各聯(lián)邦儲備銀行都是準公共機構(部分私有、部分政府所有),他們的股東來自聯(lián)邦儲備體系在各區(qū)的成員私人商業(yè)銀行。這些成員銀行購買本區(qū)聯(lián)邦儲備銀行的股票(成員資格要求),法律規(guī)定這些股票每年支付的股利不超過6%。
[17]《習近平在廣西強調(diào):扎實推動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人民日報》2017年4月22日,第1版。
[18]“從歷史維度看,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diào)整時代。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fā)展,和平發(fā)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chuàng)新的步伐持續(xù)向前。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zhàn)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人民日報》 2017年5月15日,第3版。
[19] 《對蘇聯(lián)請求在我國建立特種長波無線電臺問題的批語》(1958年6月7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65頁。
[20] 《同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92頁。
[21] 華俄道勝銀行是沙俄和法國對中國進行殖民掠奪的金融機構。1886年由俄、法與清廷合股組成。 總行設在彼得堡,十月革命后改設在巴黎。享有在華發(fā)放貸款、發(fā)行貨幣、稅收、經(jīng)營、筑路、開礦等特權。1926年停業(yè)。
[22] 《同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92頁。
[23] 尼克松著:《真正的和平》,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頁。
[24]羅思義:《無論誰上臺,中美對抗都不符合雙方利益》。
[25]列寧:《寧肯少些,但要好些》,載《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0頁。
[26] 指正在擬訂中的《中美聯(lián)合公報》。
[2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422頁。
[2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441頁。
[29]《中俄關于加強全球戰(zhàn)略穩(wěn)定的聯(lián)合聲明》。
[30]列寧:《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載《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6頁。
[31]列寧:《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載《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7頁。
[32]列寧:《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載《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7頁。
[33] 何英:《援建坦贊鐵路的決策過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283頁。
[34] 何英:《援建坦贊鐵路的決策過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頁。
[35] 何英:《援建坦贊鐵路的決策過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頁。
[36]參見外交部政策規(guī)劃司編:《中非關系史上的豐碑——援建坦贊鐵路親歷者的講述》,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版,第22頁。
[37]毛澤東:《念奴嬌·昆侖》,呂祖蔭:《毛澤東詩詞解讀》,同心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頁。
[38]習近平:《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2013年3月25日)》,《人民日報》2013年3月26日,第2版。
[39] 2013年9月,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構建“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設想;10月,習近平在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提出了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4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412頁。
[41] 《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14年11月30日,第1版。
[42]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人民日報》 2017年5月15日,第3 版。
[43] [法]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198頁。
[44]習近平:《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人民日報》 2017年5月15日,第3 版。
[45] [英]哈·麥金德著:《歷史的地理樞紐》(中文版),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52頁。
[46]毛澤東:《關于重慶談判》,見《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頁。
[47]《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