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經是哪家的事,到底是送經還是取經?臨近小說結尾,唐僧師徒四人已經取得真經,觀音菩薩查看后發(fā)現九九八十一難少一難,不合九九歸真之數。實際上佛教中并沒有九九歸真之數,九九歸真是《易經》和道教中的數。從整個取經事件的過程我們可以發(fā)現,它的發(fā)起方、安排方、關注方、設計方,游戲設計者完全是西天。取經實際上是送經,因此《西游記》中唐僧取經的動力跟歷史上的玄奘法師有天大的區(qū)別。
在《西游記》之前,宋朝有個本子叫《大唐取經詩話》,寫的是中原主動去取經。但是《西游記》里取經的目的非常狹隘,動因是涇河老龍被斬心有不甘,把唐太宗帶到地府游了一圈。太宗回來后修建了水陸道場用以安撫冤魂,里面專門供奉他當年征戰(zhàn)屠戮的人和他的兄弟。歸根結底,西游取經的目的是為了令唐太宗安心。到了最后,當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成功返回大唐,并沒有普度眾生,而是舉辦水陸大會、看誦《大藏真經》、超脫幽冥業(yè)鬼,順便普施善慶。在道場超度業(yè)鬼這樣的事情,基本屬于道士的職業(yè)范疇。
說罷唐王的取經動機,再來看唐僧。唐僧的取經動機和職責非常復雜,第一,他是宗教領袖,要完成大唐的囑托去取經,這是官方職責。唐僧是把這個職責放在第一位的。第二,作為金蟬子他要贖罪消業(yè)。把他在如來那犯下的罪,以及他曾經浪費了三粒米的業(yè)果都消除掉。第三,修得正果金身。他可以積累自身功德,從而得到提升。第四,佛法求知。當菩薩說他有大乘佛法的時候,唐僧很高興地表明了聽聞大乘佛法的意愿。這四個動機雖然復雜但并不沖突,因此在西天取經過程中,唐僧是目標最明確、信念最強烈的,盡管他不似幾個弟子各有神通,但并不妨礙他是取經的核心。沒有孫悟空取經也許不會成功,但是沒有唐三藏就不會有取經這檔子事。
細究其余三眾,實際上只有兩個動機。第一是贖罪,他們本身都是犯了罪受罰的狀態(tài);第二是立功果,如此就可以重新加入天庭的正式“編制”。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脫苦贖罪的第一動機。以小白龍為例,當時小白龍已經上了斬龍臺,他主動請求觀音把他救下,因為性命攸關,所以整個取經過程中小白龍從來沒有偷過懶,也沒有抱怨過。再來說沙僧,沙僧是最苦的,那時日日不間斷地經受利劍穿胸的酷刑。最后是最難熬的孫悟空,作為一只活潑好動的猴子被壓在山下動彈不得。說到這里大家會發(fā)現,這里少了個豬八戒。豬八戒是個例外,他的取經動力是最差的,因為他那時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先是給福陵山云棧洞的寡婦卵二姐做倒插門繼承了一筆產業(yè),后來又娶了高小姐。在有家室、有產業(yè)的情況下豬八戒是很勤快的,一個人就把整個高老莊打理得井井有條。從人性來說,豬八戒其實是一個居家過日子的炕頭漢子,硬讓他參加西天取經這樣艱苦的活動,自然沒有動力,所以他的想法一直是趕緊回家最好。好在如來最終派給他一份與“吃”有關的活計,否則他對成佛都沒有什么動力。
讓一個人進入他自己所追求的事業(yè)很重要,動機往往決定了表現。在整個取經過程中,沙僧最看重的是完成,他不要求多高的獎賞,只要擺脫刑罰。所以沙僧最沉默,最不好惹事,類似今天害怕丟編制、丟工作的那種人,一旦丟了工作就會萬劫不復。而孫悟空呢?他本人很享受過程,當然這并不是因為看重斗戰(zhàn)勝佛的封號。他智慧高、本領高、天生喜歡戰(zhàn)斗,一聽到有妖怪就認為自己的買賣來了,降妖除魔,很符合他的本性。所以孫悟空并不急著把真經取到,一路上逢到有事便要攬,逢到妖怪即便跟他沒關系的也要招攬這樁“生意”。小白龍的心思最是堅定,黃袍怪將唐僧變?yōu)槔匣?,小白龍去刺殺黃袍怪卻被其打傷,八戒看見后對白龍馬提出“散伙兒”,小白龍就拉著豬八戒,不讓他走,這與小白龍當初差點被殺是息息相關的。只有豬八戒留戀現狀不求改變,時刻惦記著給自己留退路,在耳朵里攢碎銀子,時刻準備返回高老莊。這是一個非常老實本分的農民形象,認為男耕女織平凡普通的生活就是很好的日子了。
還有一方是天庭,天庭的態(tài)度比較消極,雖然對整件事樂見其成,愿意幫忙,但是僅限對方求助的時候,這又是為何呢?天庭是統(tǒng)治方,是當下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凡是已經坐得天下的人,第一要求是維持穩(wěn)定和秩序,取經能給天庭消除不穩(wěn)定的根源。孫悟空就是最好的例子,若不給他找事干不定要攪出多少事來。西天取經不僅讓孫悟空不再去攪事,還很好地改善了他跟天庭的關系,因為經常需要上到天庭找人幫忙,孫悟空對天庭眾人很是客氣。另外,取經隊伍實際上解決了天庭幾位犯錯人員的發(fā)落問題,讓他們在被開除“編制”后能夠再次被收編。因為這些人在領過罰以后仍是動亂的隱患,被收編著實令天庭松了一口氣,所以總體來說天庭是支持這項活動的。
回顧前言,《西游記》所說的取經過程實際上是送經的過程,由西天如來安排策劃,觀音執(zhí)行,取經的唐三藏及其弟子各有動機(主要是贖罪、求果),取回來之后交給唐太宗,天庭樂意幫忙,但整個事件實際上跟它干系不大。對一個偉大的事業(yè)來說,不同的動機和發(fā)心會決定不同的表現,好比企業(yè)管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不強,往往是因為老板沒能調整好他們最初的發(fā)心,企業(yè)文化不能很好激發(fā)員工的熱情。從發(fā)心的廣大程度上來說,西天大于取經人,大于大唐,大于天庭。因此最關心的是如來,最操心、費力的是觀音。而大唐派出了團隊就可以等待成果了,天庭也只是在收到求助信息之后從旁協(xié)助。從個人層面來說,唐三藏大于悟空、大于沙僧和小白龍,大于豬八戒。
由此我們就可以解釋各方勢力及眾人在取經過程中的表現。比如說在團隊里面,孫悟空是一個很堅定的取經者,經常呵斥豬八戒散伙的想法。但是一旦到了觀音和如來面前,他就會撒嬌耍賴,要求給他去掉緊箍咒,說他不干了,要回去了,然后借題發(fā)揮讓觀音給他送禮物、送法寶,甚至引得如來也來安撫他。這就是動機強烈程度的差別,取經與西天關系最為緊密,本來孫悟空也很積極,但是觀音、如來更加積極,孫悟空就可以拿一拿喬。
發(fā)心和表現決定收益。對一件事來說,給別人幫忙的人永遠獲得不了最大的收益。在西天取經的事業(yè)中,誰的發(fā)心最廣、謀劃最遠、用心最深,收益也就最大。天庭只是消極地少了一些麻煩和隱患而已,但是作為一個希望維持秩序穩(wěn)定的既得利益者,它沒有看到其他隱患。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小白龍,所有這些護經人在天庭是犯了錯誤要被殺、被貶、挨打、受罰,不成器的一撥人,然而到了如來那里就成了能成就取經大業(yè)的優(yōu)秀團隊成員。待到走完十萬八千里路途,取經事成之后,西天的威望勢必大增。一路走來,西天實際上借助取經團隊,架起了一臺傳播佛法種子的播種機,把信道反佛的地方紛紛消滅,令其改信佛教。因此最大的收益者自然是西天,既宣揚了佛法又鍛煉了自己的團隊成員,使他們超脫了原來的災愆罪業(yè),獲得果位。其中三藏和悟空成了佛,八戒得了美差,沙僧和小白龍成就金身。地獄太苦,因為苦樂均衡,成佛最容易的是在人間。如果金蟬子跟在如來身邊,不知道要多少萬年才能成佛,但是如來把他的學生一腳踢下凡間,不過三四十年就成了佛。這就是為什么唐僧和孫悟空成佛以后,果位都在觀音菩薩之上。
另外,天庭棄將可以在西天大有作為、功成名就,四方鬼神必然會對西天傾心向往?也就是說,如來只動了很小的一步棋,就攪動了整個天上地下的各方勢力,完全改變了當時十方世界的信仰版圖。試問當今世界,又有哪個團隊能在國際關系的處理中想出這樣絕妙的方案呢?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