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層,《西游記》到底是不是一部佛教小說?
如果把《西游記》當作佛教小說來讀,會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難,讀《西游記》是無法學習到佛法的。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就批評過《西游記》的作者根本不懂佛教,很多東西都是泛泛而說,而且錯誤百出。上面說到西天取經(jīng),西天是取經(jīng)這件事的發(fā)動者、主持者,又是最大受益者;整個西行過程中一路降妖除魔,宣傳佛法。直觀看來,《西游記》的確很像一部佛教小說,但是細究起來則不然?!段饔斡洝啡〔挠凇洞筇莆饔蛴洝泛兔耖g傳說、元雜劇,誕生于明朝中期,縱觀元末到明中期的文化生態(tài),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時的佛教發(fā)展正處于低落時期。佛教全面進入禪宗的鼎盛時期是從五代開始,這也意味著中國式佛教的出現(xiàn)。其核心是心性、覺悟,從心上去悟,頓悟成佛。接著是儒家,它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很多東西,于是出現(xiàn)了宋明理學。到了明朝,儒家有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觀、世界方法,以及修養(yǎng)理論的心性論。再說道教,從唐末傳說中的鐘離權(quán)和呂洞賓開始到宋代,道教就已經(jīng)扭轉(zhuǎn)了原來煉外丹的傾向,轉(zhuǎn)而修內(nèi)丹,即以心性為丹,實際上是一種生命。道教經(jīng)典代表作有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及后來宋代張伯端的《悟真篇》。當時,大家所熟悉的中神通王重陽在北方開創(chuàng)了全真教,全真七子在北方化形一方,南方是張伯端的南宗。統(tǒng)觀儒道釋三家,盡管探索方向不同,但這個時候的中國文化統(tǒng)一進入到一種對內(nèi)在生命最高層次的探索境界,所以不管哪個教派,所有的宋明理學都是出入佛老,然后返回六經(jīng),這就是所謂的“三教合一”。這一點在道教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王重陽的全真派只有兩個核心理念:第一,“三教合一”;第二,性命雙修。道教的代表人物除了張伯端及其弟子石杏林,以及后來的王重陽、丘處機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被金庸丑化了的尹志平。事實上,尹志平在歷史上是一個很完美的宗教領(lǐng)袖。盡管道教并未因此追究過金庸先生的責任,金庸在新版的《神雕俠侶》里面已經(jīng)把尹志平去掉了,換成了甄志丙,很大程度上是考慮到尹志平重要的道教宗教領(lǐng)袖身份及其與《西游記》的莫大關(guān)系。
《西游記》的文化結(jié)構(gòu)和文化生態(tài)毫無疑問是“三教合一”。孫悟空的第一位師父是菩提老祖,他的教學方式是論道、說禪,然后再講如何成圣,這就是三教合一的一處具體體現(xiàn)。孫悟空在對國王說教,令他們重僧、重道、重人才時也是如此,也體現(xiàn)了三教合一的重要結(jié)構(gòu)。關(guān)鍵問題是三家都倡導三教合一,《西游記》到底是以哪一教派為主視角來闡釋的呢?如果是佛教眼中的佛教,那么被魯迅嘲笑不夠?qū)I(yè)未免有些不可思議。在一般人看來,《西游記》中充斥著佛法無邊一類的描述,基本上沒有道教的參與,明顯是從佛教角度來看的,但從文本來說,只要翻開書仔細讀,就知道并不是這么一回事。盡管說的事都是佛教的事,人都是佛教的人,但是《西游記》究竟是不是佛教?我們從幾個角度來看。第一,《西游記》里面天地人神追求的核心是什么?《西游記》的主人公孫悟空本是沒有任何憂愁,在天地間自然蹦跳玩耍的石猴,是什么啟動了石猴對生命的求索呢?是生命的短暫。他手下一只老猴死掉了,然后他想到了生命都是要死的,石猴流了淚,知道自己也是要死的,那該如何是好?緊接著他的猴子猴孫們就告訴他世間有三種人可跳出生死輪回:圣人、佛陀和神仙。若要不死就得去尋這三種人,這還是三教合一的體現(xiàn)。如此孫悟空才開始發(fā)心去尋仙、問道、成佛。通過閱讀道教宗師的傳記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早年都是讀書人。道教有句話說“未有神仙不讀書”,就是說非讀書人即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成道。讀書人面臨生死問題,開始思考人生短暫,然后發(fā)心去學道,去追求長生。孫悟空拜菩提老祖為師追求的目標很明確,與道教特別是丹道學的追求如出一轍,他一直追問老師什么本事可得長生,不能得長生他就不愿去學。求長生必然要維護肉體的康健,反觀佛家倡導的五蘊皆空,一切皆是空的,整天維護一副皮囊顯然與佛教的動機相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