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地的地理風物對老子影響至深者,一是谷,二是水。他自小就在流經(jīng)賴鄉(xiāng)的谷水、渦水上,天真無邪地嬉戲,因而對水性、水德體驗極深?!肚f子·天下篇》稱老聃之學“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是咀嚼到了老學中的水味道的。《老子》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故無尤。”這就是老子體驗到的水之德。不妨設想,渦水、谷水滋潤著童年老子所在的氏族部落的田地林木,流水何嘗有侵占田地林木的收獲的欲念,它只留下波紋的笑,留下兩岸的綠,就向低處毫無留戀地奔流而去了。這就是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流水,老子只能望著它蜿蜒的身影而遙致敬意了。還有水之性,《老子》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克剛,……正言若反。”柔弱勝剛強,是老子最有標志性的發(fā)現(xiàn)之一,而最初啟發(fā)他的莫非水,最好的喻體也莫非水。這個發(fā)現(xiàn)既可鼓舞弱者敢于堅持的勇氣,又可告誡逞強收斂其鋒芒,還可涵養(yǎng)強大者游刃有余的處事謀略,成為各階層的人們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思想源。高深莫測哉,老子智慧,他的發(fā)現(xiàn)對中國人心理的滲透和模塑,誰也不應低估。老子從水性中發(fā)現(xiàn)了“柔弱勝剛強”,從水德中發(fā)現(xiàn)“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和孔子嘆逝川,可以并列為對水之哲學的三項杰出的發(fā)現(xiàn)。渦水、谷水雖小,它們滋生的哲學卻功成而不居地震撼著中國人的心靈。
破解千古之謎,孔子“女子小人論”之還原
由于史料的缺失,以及歷代的詮釋以崇圣尊經(jīng)為標準所造成的遮蔽,先秦諸子研究中存在著許多千古之謎。若要破解這些千古之謎,首先須對先秦諸子進行生命的還原,以“還原”來確立“破解”的根本。不管采取何種思維方式,思想的產(chǎn)生,都是社會實踐和精神體驗的結(jié)果??鬃右坏┏闪耸ト?,歷代的人們盡心竭力地對他進行闡釋、開發(fā)、涂飾和包裝,他的名字就成了公共的文化符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不再屬于他本來自己了。因而對孔子的思想言論,要緊的是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境遇中,分析其生命的遭際和心理的反應,而不能將之從特定的社會歷史境遇中游離出來,孤立地向某個方向作隨意的主觀引申,普泛化到了不靠譜的程度;也不能百般曲解、回護,為圣人諱,為了制造“句句是真理”而失去實事求是的準則。比如,《論語·陽貨篇》孔子的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此語在婦女解放和女性主義思潮中,最受詬病。以往注家也有所覺察,就進行回護。其實與其費盡心思地為這句話的正確性作辯護,倒不如考察一下這句話產(chǎn)生的歷史境遇??鬃拥恼紊闹校瑑捎雠?。一是《論語·微子篇》說的:“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對于此事,《史記·孔子世家》綜合先秦文獻,進行了演繹,既講到孔子為政帶來“男女別途”,又講到齊國“女子好者”八十人,在孔子政治生涯造成轉(zhuǎn)折中的負面作用??鬃与x魯途中作歌,指責“彼婦之口”“彼婦之謁”,而季桓子則感嘆“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在如此情境中,發(fā)一點“女子與小人”并提的感慨,不也是不會令人意外嗎?與其說孔子在抽象地談論 “女子”,不如說他在批評“好女色”;與其說孔子在孤立地談論“小人”,不如說他在針砭“近小人”。
再看另一次遭遇女子?!墩撜Z·雍也篇》記載孔子離開魯國而出入于衛(wèi)國,發(fā)生“子見南子”事件。據(jù)《呂氏春秋》,孔子是通過衛(wèi)靈公的寵臣的渠道,見到衛(wèi)靈公的釐夫人南子:“孔子道彌子瑕見釐夫人。”這一點,與《淮南子·泰族訓》《鹽鐵論·論儒篇》的材料相仿佛。這個嬖臣彌子瑕,大概就是《史記》所說的南子派使的人。這次拜訪卻引起子路的誤會,害得孔子對天發(fā)誓。而衛(wèi)靈公卻沒有因此尊敬和重用孔子,只給他一個坐在“次乘”上,跟在自己和南子的車屁股后面的待遇。引得孔子對如此女子、如此小人,大動肝火,痛陳在衛(wèi)國,“好色”已經(jīng)壓倒了“好德”。并且為此感到羞恥,離開了衛(wèi)國。在如此情境中,孔子對“女子與小人”作出申斥,又有什么可以大驚小怪呢?當然,孔子身處宗法社會,他建構(gòu)禮學體系時,難免有男尊女卑的偏向,這也不足為怪,現(xiàn)代人沒有必要設想孔子為我們解決了一切問題。奇怪的倒是一些“圣人之徒”竭力否定這些歷史情境,似乎要洗去圣人身上的污點,并將他在特殊情境中說的話,加以普泛化,給人吹出一個個“句句真理”的肥皂泡。這反而隨著歷史進入現(xiàn)代,這些“肥皂泡”破裂,成了人們指責的話柄。只要我們對歷史進行有事實根據(jù)的還原,就會發(fā)現(xiàn),今人對孔子的一些指責,指向的也許不是本來的孔子,而是圣人之徒加在孔子臉上的涂飾。只有消解這類涂飾和包裝,才能如實地分辨孔子的本質(zhì)和權(quán)變、貢獻與局限、精華與糟粕、短暫與永恒。我們談論孔子的力量,才是真實的、而非虛假的力量。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