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樣一種關照方式主要體現了魏晉玄學的思想,到了盛唐,很多詩人,像王維、王昌齡、柳宗元等,又將其與禪宗的觀點結合起來。禪宗推崇一種觀念,即人應該悟出自己的心性本來就是空無的,這樣才能夠悟出佛性。王維是盛唐最著名的山水詩人,又信佛,所以他的有些詩就強調心性的空和空寂境界的暗合。
舉兩首詩,一首是他的《過香積寺》:“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意思就是在這樣一個幽冷僻靜的深山里面,一切都顯得那樣的安靜,連泉水的聲音都淹沒在巨石里面,空氣又是那么的冷,連暖和的陽光都冷卻在青松之上。面對著黃昏時候的空潭,覺得自己的心也是那么的空,這樣就達到了一種禪心安定的境界,可以制服心中像毒龍一樣的雜念。這種心性的空和靜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王維面對著深山景物的靜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道心的虛靜和跟空潭合二為一的境界。
我們再來看一首作者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游覽一個山寺所見到的幽靜景色。開頭兩句境界很開闊高朗。早晨進入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大的樹林。從詩的題目可以看到,詩人欣賞的重點是在寺廟的后禪院。所以第二聯就直接取道于竹林深處的幽徑,成語曲徑通幽就是來自于這首詩。到了花木深處,發(fā)現后禪院天地非常寬廣,可以看到遠山,聽到鳥鳴,還有清澈的潭水倒映著藍天。“山光”是指陽光照耀下的明亮山色,所以鳥兒叫得特別歡暢,這就是山光給鳥兒帶來的喜悅。而潭水幽幽,和天空相映,顯得特別空明。人對著潭中的天光云影,內心也變得一片空明。這兩句是寫詩人由山色、鳥鳴、潭影得到的一個感悟。鳥性和人心的對應強調了心地空明就排除了塵世間的一切雜念,就能夠更清晰地體會到鳥性和山光相悅的自然之趣,而這正是大自然內在的生命。
盛唐山水詩很喜歡寫寺廟里的鐘聲,他們認為鐘聲像是宇宙間的韻律,可以洗凈人們思想當中的塵垢和雜念。所以最后兩句是寫詩人在面對著潭影,聽到鐘聲的時候,恍然進入了一種虛空的境界,感受到了從宇宙深處傳來的大自然的韻律。人雖然是在幽處,可是內心卻像開頭寫的“初日照高林”一樣,進入了一個非常高遠而晴朗的境界。紀曉嵐曾經稱贊這首詩“興象深微,筆筆超妙,此為神來之候。自然二字尚不足盡之”。意思就是這首詩的妙處不僅僅在于自然,還在于它的興象,像初日、高林、山光、鳥性、潭影、鐘磬音等等,既體現了常建欣賞山水的興致以及從中領悟的心靜空明,同時也寄托了他對于自然之道和佛教心性之說的體會。所以含意深遠,筆筆超妙,能夠成為歷來唐詩選本不會遺漏的名篇。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