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琰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許多描寫冬天和春天的作品,讓我們一起從古詩詞中感受冬去春來。
一、暗香
牡丹花的氣質是國色天香,“云想衣裳花想容”;白蓮花的氣質是“月曉風清欲墮時”,就像徐志摩說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梅花的氣質是什么?在古詩詞中,暗香一詞與梅花的聯(lián)系最為緊密,因為只有梅花才配得上暗香的氣質。
北宋隱逸詩人林逋有一首詠梅詩叫《山園小梅二首》。在《山園小梅二首》其一中有一句流芳千古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句寫出了梅花的氣質。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有詩句:“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幾句詩也體現(xiàn)了梅花的氣質。
世上有千百種花,各有各的香氣,但是梅花的香氣永遠是悠悠淡淡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前半句寫了梅花的疏影,后半句寫了梅花的暗香,可謂把梅花的形和神都準確地抓到了。林逋當時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人稱“梅妻鶴子”,被傳為千古佳話。
《暗香》和《疏影》兩首詠梅詞是南宋詞人姜夔的代表作。姜夔在文化藝術上的造詣頗高,除了詞寫得好,還精通音律、書法、繪畫等?!栋迪恪穼懙氖且欢魏兔坊ㄓ嘘P的往事,“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這句的意思是不知今夕何夕,皎潔的月色曾經(jīng)多少次映照著我,在梅花旁邊吹笛子。“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的意思是笛聲喚起了我對美麗佳人的思念,當時佳人與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顧清冷寒瑟。“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這句的意思是而今我像何遜已漸漸衰老,往日春風般絢麗的辭采和文筆,全都已經(jīng)忘卻了。姜夔又說,“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這句是說,只驚異那竹林外幾枝稀疏梅花,將清冷暗香幽幽散入筵席。這既是梅花的氣質,也是姜夔詞的氣質。
接著看這首詞的下闋,“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這幾句的意思是,江南水鄉(xiāng),正是一片靜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嘆路途遙遙,夜晚一場積雪又覆蓋了大地。“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的意思是,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灑下傷心的淚滴,面對著紅梅默默無語,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記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的意思是,總記得曾經(jīng)攜手同游,千樹萬樹的梅花緊靠湖邊,湖水一片碧綠澄清。“千樹壓”的“壓”字用得非常傳神,寫出了千樹梅花與湖水相映的美景,同時也表達了詞人沉重的情感。“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這句的意思是,此刻梅林被風吹得凋落無余,何時才能重見梅花的幽麗?
姜夔的這首詞把人的氣質、梅花的氣質完美地進行了融合。如果說林逋寫梅是素描,那么,姜夔寫梅就是交響樂。
在南宋詩人楊萬里作的詩句“贛江壓糖白于玉,好伴梅花聊當肉”中出現(xiàn)了梅花。我提一個問題,這句中的吃食是什么?A.香煎梅花肉、B.梅花蘸白糖、C.糖醋清江魚。有的朋友可能會選糖醋清江魚,有的朋友可能會選香煎梅花肉,但是這兩個都不是正確答案。正確答案是梅花蘸白糖。其實宋朝人不僅賞梅、寫梅,還吃梅,當時,人們把梅花做成各種各樣的菜品,有涼菜、小蜜餞。這個梅花蘸白糖有點像小蜜餞。所以,梅花是聞起來暗香,看上去疏影,吃起來清甜。
二、苦寒
下面我要說的主題相對比較嚴肅,請大家把棉襖穿好,領口系好,手套戴好,我們一起走進“苦寒”之中。
《江雪》一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所作。柳宗元寫這首詩的時候正謫居在永州(今湖南永州市)。我認為,這首詩在所有唐詩里,是最冰冷透骨的一首詩,道出了柳宗元的孤獨。
我們來看這首詩,“千山鳥飛絕”有個“絕”字,“萬徑人蹤滅”有個“滅”字,“孤舟蓑笠翁”有個“孤”,“獨釣寒江雪”有個“獨”字。“絕”“滅”“孤”“獨”把詩人當時的心境描寫得非常透徹。
柳宗元為什么這么孤獨?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江雪》作于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公元805年—81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參加了永貞革新運動,推行內(nèi)抑宦官、外制藩鎮(zhèn)、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動勢力的反對,改革最終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流放十年,實際上過著被管制、軟禁的“拘囚”生活。柳宗元剛被貶到永州的時候,處境非常差。當時,他的一位老師去世了,他的好友也去世了,最讓他傷心的是,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在接連的打擊下,柳宗元也病倒了,這個病不僅在身體上折磨柳宗元,還在精神上消耗著他??梢哉f,《江雪》中的“蓑笠翁”就是柳宗元心境的縮影。
我們談一談杜甫。唐朝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亂”。當年十月初,杜甫由長安往奉先縣(今陜西蒲城)探望妻兒,路過華清宮時,正值唐玄宗攜楊貴妃在華清宮避寒。于是杜甫根據(jù)多年的長安生活和這次途中的見聞寫了一首名詩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我們來看杜甫是怎么寫的這首詩,他說“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這句是說風大得能把山吹裂,“客子中夜發(fā)”是說他半夜就出發(fā)趕路了,一直走到清晨。這時路上冷到什么程度?“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這句是說,系衣服的衣帶都凍斷了,想系上它,但是手指頭卻凍得僵硬,不能彎曲。在如此寒冷的日子里,唐玄宗和楊貴妃還在華清宮享樂呢。“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的意思是提供給賓客保暖的衣服是貂鼠皮襖,那些朱弦、玉管正演奏美妙的樂章。再看看達官貴人們吃的是什么?“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這句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駝蹄羹湯、香橙、金橘。杜甫當時一定看到了在路邊凍死的老百姓,這種畫面與皇帝行宮里的景象對比,讓杜甫寫下了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再往下看,“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杜甫為什么迂回繞道了?有學者研究認為,這時的幽州叛軍已然蠢蠢欲動,真的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杜甫此時非常憂慮著急,叛軍都要打過來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階級還在霓裳羽衣舞。果不其然,幾個月后,叛軍打下潼關、攻陷長安,唐玄宗倉皇西逃。
再往下看,“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這句的意思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寄居在奉先,無依無傍,漫天風雪,把一家人隔在兩個地方。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這幾句表達了杜甫心里的痛苦、懊悔、慚愧、自責,他最小的孩子剛剛在凍餓之中夭折了。
杜甫在這首詩中表達的苦寒是疊加的,一是“路有凍死骨”,描寫了當時老百姓的悲慘之景;二是國家正值危難之時;三是杜甫的孩子剛剛夭折。杜甫心中越苦楚,他對當時局勢和上層社會的批判就越強烈。
寫到這里還沒有結束,杜甫在痛苦批判之余,還發(fā)出感嘆“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這句的意思是我是個官員,既不服兵役,又沒有交租納稅的負擔,但也免不了這種悲慘的遭遇,可見,老百姓的日子就更加艱辛了。在詩的最后,杜甫說,“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這句的意思是,憂民憂國的情緒,千重萬疊,高過終南,浩茫無際,不可能不表達出來。
在這首詩中,杜甫將憂國憂民、忠君念家、懷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這一博大浩瀚、沉郁頓挫的鴻篇巨制。該詩深刻揭示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執(zhí)政集團的荒淫腐敗,是杜甫“史詩”中的第一首長篇作品。
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都描寫了苦與寒。我們再看另一位大詩人筆下的苦寒?!顿u炭翁》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篇,其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是該詩的名句。白居易在這首詩里不但描寫了苦寒,還讓人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荒誕。悲劇到了極致不是讓人們流淚,而是讓大家覺得哭笑不得,也就是荒誕。詩中,寒冬下的賣炭翁明明身著單衣,還在“心憂炭賤愿天寒”。
白居易還有一首詩叫《新豐折臂翁》,同樣寫出了當時社會的荒誕。這首詩里寫,一個為了躲避戰(zhàn)爭,不想被抓壯丁的人,把自己的胳膊砸折了,撿了一條命。雖然他在天冷的時候就會胳膊疼,疼得睡不著覺,但是卻“且喜老身今獨在”。這里的“且喜”和《賣炭翁》中的“愿天寒”,可謂異曲同工。本來是徹夜不眠的痛苦,但是折臂翁認為自己很幸運,不然早就戰(zhàn)死了;賣炭翁身著單衣,卻想讓天氣再冷一些,希望他的炭能賣出好價錢。結果,他的炭不但沒賣出好價錢,還被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搶走了。
因為白居易當時是諫官,所以白居易的這兩首詩就像新聞采訪,或者紀錄片,他想讓當時的皇帝看到這番景象。我們可以把《賣炭翁》和《新豐折臂翁》看成是用詩的形式寫的奏折,所以,白居易把真實場景的細節(jié),寫得非常入微。這就是白居易的詩的特點之一。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