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迎春
苦寒雖在,但春風不遠。二十四節(jié)氣準確反映了自然節(jié)律變化,在人們?nèi)粘I钪邪l(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時間體系,更是包含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積淀,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jié)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2016年,二十四節(jié)氣被正式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除了二十四節(jié)氣外,我們還有一套時間系統(tǒng)叫節(jié)日。節(jié)氣和節(jié)日有時是重合的,比如,清明既是一個節(jié)氣也是一個節(jié)日。但是大部分的節(jié)氣是節(jié)氣,節(jié)日是節(jié)日。這些節(jié)氣和節(jié)日,可以讓我們知道,到什么時間要干什么事情,讓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變得非常有規(guī)律。中國人具有強烈的時間意識,在這些時間點,我們的詩人也寫出了許多美好的詩篇。
除夕、元日、立春是我國古人最重視的時間點。除夕是告別舊歲,也就是告別剛剛經(jīng)歷的苦寒;大年初一是元日。元日就是元旦,只不過我們現(xiàn)在常把公歷的1月1日說成元旦。
先看有關(guān)除夕的詩。唐代詩人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中有一句詩是:“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這句的意思是,戴叔倫在除夕之夜,一個人在驛站里,陪伴他的只有一盞寒燈,此時他的心情非常寂寥,感覺都奔波一年了,卻不能回家陪伴親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的意思是,孤獨的詩人只有苦笑與酸辛。“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的意思是,愁苦使詩人容顏變老,白發(fā)爬滿雙鬢,在一片嘆息聲中又迎來了一個新春。這時,詩人想到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他心里生出了些許溫暖。因為大年初一那一縷朝陽永遠能帶給人們力量,是新的開始。
南宋詩人陸游在《除夜雪二首》其二的自注中寫了一句話:“戊申元日卯初立春”。這句的意思是,這一年的元日和立春是同一天。所以,陸游有一種雙喜臨門的感覺。“嘉瑞天教及歲除”的意思是,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兆示著來年的豐收。“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的意思是,盛了半盞屠蘇酒的酒杯還沒來得及舉起慶賀新年,我便就著燈光用草字體趕寫著迎春的桃符。這里的桃符與春聯(lián)類似。屠蘇酒是古人在除夕、元日喝的一種藥酒,這種酒讓人們覺得能驅(qū)邪、裨益,祈愿在新的一年能吉祥如意、身體健康。
再看王安石的《元日》,這首詩就像一幅風俗畫。“爆竹聲中一歲除”,這句的意思是在爆竹聲中,人們又進入了新的一年。這里的“除”本意是臺階的意思,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在元日這一天,人們希望能上一個新的臺階。“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里又出現(xiàn)了屠蘇酒,從這首詩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元日要喝屠蘇酒。“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大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lián)Q上新的桃符。
《元日》這首詩為什么讓大家覺得喜慶?因為爆竹、屠蘇酒、桃符三大要素都備齊了。新年的第一天紅日照窗多么美好,真是喜慶到了極致。雖然元日這天的溫度還很低,但是這首詩的氣氛、光線、風俗都讓人感到了溫暖,甚至屠蘇酒都是春風吹暖的。
元日之后就該立春了。張栻是南宋學者、理學家、哲學家,他在當時可與朱熹并稱。張栻作為理學家、哲學家,對天地變化很敏感。在《立春偶成》這首詩里,張栻描寫了立春的景象,“律回歲晚冰霜少”中的“律回”是大地回春的意思。所以“律回歲晚冰霜少”的意思就是年終,春回大地,冰霜漸漸減少。“春到人間草木知”的意思是春天到來草木是最先知曉的。這句詩同蘇軾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有異曲同工之處,可以看到,草木、動物對自然的變化非常敏感。“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的意思是,詩人只覺得眼前已是一片生機盎然,東風吹來水面綠波蕩搖。其實這一天到底有沒有草木蔥蘢的景象呢?大概率是沒有的,尤其是北方地區(qū)。所以,詩人在這里是想表達人們對春天的渴盼。大家注意,詩句里的“生意”不是做買賣那個生意,而是生機、生氣。
在中國古代沒有0這個概念,因為0意味著靜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里老子說的“一”、“二”、“三”,是指“道”創(chuàng)生萬物的過程。比如,我們的四季變化是周而復始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國人相信在四季的輪轉(zhuǎn)中,會不斷有新事物和新氣象產(chǎn)生,讓人充滿希望。所以,每到春天的時候,為什么大家會覺得心里歡喜,因為雖然過去了一年,但新的一年又迅速地連接上了,舊歲和新年之間并沒有割裂。
還要注意一點,“海日生殘夜”和“海上生明月”里面的“生”與“便覺眼前生意滿”的“生”是一樣的,千萬不要寫成“升”,那樣就沒有生生不息的味道了。在中華文化中,我們經(jīng)常強調(diào)永恒,強調(diào)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順境中看到憂患,這就是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它會讓我們始終保持著一種運動的眼光,一種理性的姿態(tài)。
四、元宵
正月十五這一天是元宵節(jié),很多地方的天氣開始變暖了。在北方有個說法叫“正月十五雪打燈”。也就是說,正月十五這一天還會下一場雪,但是這時的雪很容易融化,留不住。對古人來說,元宵節(jié)是非常熱鬧的節(jié)日,從一首《正月十五夜》就能看出為什么這個節(jié)日那么珍貴、那么熱鬧。
《正月十五夜》為唐代詩人蘇味道所作。全詩的第一句是“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這句的意思是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在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猶如嬌艷的花朵一般。在正月十五這天,唐朝的都城取消了宵禁,連接洛水南岸的里坊區(qū)與洛北禁苑的天津橋、星津橋、黃道橋上的鐵鎖打開,任由老百姓通行。
這里有一個知識點,唐代的城市管理很嚴格,到了晚上,像長安、洛陽這些大都市都要關(guān)城門,也沒有什么夜市。直到宋代,夜市才變得比較常見。歷史記載,北宋的汴京城、南宋的臨安城的夜生活非常豐富。《清明上河圖》里有一個“外賣小哥”。這個“外賣小哥”是經(jīng)過許多學者考證的,他背著一個箱子去給外面吃飯的人送飯。在一些古籍中,還有這種記載,在汴京的一些小河邊,有一些鋪子,人們在河邊釣魚,釣上來之后,就可以拿到這種鋪子里炸魚,炸完了以后拿鹽一蘸,就可以吃了,這與現(xiàn)在的路邊攤、燒烤等很相似。在南宋,如果人們?nèi)ノ骱瓮?,還能碰到劃著小船到處叫賣的小商販,他們有賣涼菜的、有賣熱菜的,總之,食品的種類非常多。
但是在唐朝,除了重大節(jié)日外,城市在晚間是實行宵禁的。所以,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就會放開玩耍,盡情享受元宵節(jié)的美好。在古代,元宵節(jié)這天不只有燈會,還有表演戲法、戲劇、雜技、唱歌、快板等,真可謂全民的狂歡節(jié)。
回到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這首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的意思是,人潮洶涌,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的意思是,月光燈影下唱歌表演的女子們濃妝艷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曲調(diào)名為落梅的歌。“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的意思是,京城取消了宵禁,計時的玉漏不要著急滴漏,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流逝。這就是唐代詩人蘇味道寫的《正月十五夜》,這一天所有人都心情大好。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詞人辛棄疾創(chuàng)作的描寫元宵之夜盛況的一首詞。“東風夜放花千樹”,這里的“花”不是自然界中的花,因為元宵節(jié)天氣還比較冷,不可能有那么多盛開的花朵。所以,這里的“花”指的是花燈。這句話的意思是,東風拂過,數(shù)不清的花燈晃動著,仿佛催開了樹上的花朵。“更吹落,星如雨”這句里的“星如雨”也不是流星雨,而是燈光。“寶馬雕車香滿路”的意思是,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彌漫在街道上。“鳳簫聲動”的意思是,鳳蕭那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蕩,這里的“鳳簫”是一種樂器。“玉壺光轉(zhuǎn)”的意思是,月亮在空中發(fā)出明亮的熒光,光華流轉(zhuǎn),這里的玉壺指明月。“一夜魚龍舞”的意思是,熱鬧的夜晚里,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這句里的“魚龍”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魚龍”是一種表演,但是我覺得“魚龍”應該是一種燈。辛棄疾在這首詞的上闋寫了“花”、“星”、“玉壺”、“魚龍”,它們其實都是燈。
再看詞的下闋。在一片明亮的燈火里,突然出現(xiàn)了一位佳人。“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的意思是,頭戴亮麗飾物的佳人,在人群中出現(xiàn),她笑語盈盈并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前經(jīng)過。這句中的“娥兒”、“雪柳”、“黃金縷”是三種頭飾。我認為,這一句非常有鏡頭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意思是,我千百次尋找她,都沒看見,不經(jīng)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暗淡的地方。“闌珊”是暗淡的意思。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