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本色是婉約的,雖然蘇東坡、辛棄疾的詞屬于豪放派,但是蘇東坡實際上是把詩的特點融到詞里,而辛棄疾是把散文的特點融到詞里。詞體本身的特點是擅長于表現(xiàn)含蓄、敏銳、細膩的感受,而且往往富有暗示性。下面我們來看晏殊的《蝶戀花》,晏殊是北宋著名詞人。“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是他表現(xiàn)相思離別的名篇。上片開頭寫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煙霧,好像很憂愁。蘭花上掛著露水,好像在哭泣。這里用的是移情的手法,就是把人的主觀感情移到景物上去。看起來是在寫菊花和蘭花,實際上寫的是閨中少婦被愁云籠罩的那種狀態(tài)。一陣陣輕寒透進了羅幕,燕子也離開了屋梁上的巢穴,雙雙飛走了。這是借燕子的雙飛來反襯人的孤單,也暗示已經到了秋天。明月不懂得我的離恨之苦,天亮了還透過窗戶照進來。這個為離愁所苦的人為什么要怪罪月光呢?因為明月會讓人想到月圓而人不圓。而“斜光到曉”暗示了她一夜未眠。這就是詞的一種暗示手法。
下片和上片之間是通過“昨夜”和“到曉”這兩個時間點串聯(lián)在一起的。“昨夜西風凋碧樹”說明這個失眠的人聽了一夜的風聲,到天亮的時候就看到所有的樹葉都被吹落了,秋天好像在一夜之間突然來臨。站在高樓之上,感到天地之間變得非常空曠,可以一直看到通向天涯的道路。登樓遠望卻看不見她思念的人,山長水遠,音信難通,想要給遠方的人寄一首詩,捎一封信,又該寄到哪里去呢?從字面上來看,只是寫離愁別恨,當然也包含了對于人生的聚短離長、飄泊無定感到落寞。這首詞的語言非常精美,帶有一種富貴的氣息。表達溫柔含蓄,抒情看似直白,但意思曲折。再加上一些移情于景、暗示、反襯的手法,使其具有婉約派含蓄委婉的典型特征。
其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最被后人稱贊,因為當中蘊含有一種啟發(fā)性??床坏饺魏握系K,一切盡收眼底,固然是做學問所需要的胸襟,可是如果沒有經過刻苦的磨練,沒有潛入到學問的深處,是不可能體會到其中的復雜和艱辛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