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當前供給側管理的主要途徑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經濟社會發(fā)展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這五大任務,簡單地說就是“三去一降一補”。
1.做減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
在未來發(fā)展中,我們必須先解決原有問題,才能推動經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而五大任務中的“三去一降”就是在做減法,目的是化解以前的一些經濟政策和發(fā)展模式所帶來的問題。
第一,去產能。這是供給側管理的首要任務。去產能,主要涉及我國四大產能過剩行業(yè),分別是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和水泥。這四大行業(yè)的存量有息負債達5.4萬億,產能過剩30%左右。工業(yè)品出廠價格連續(xù)50多個月負增長,最低時達到-5.9%。產能的持續(xù)過剩,導致價格的持續(xù)下跌。另外,過剩產能占壓了大量的資金、勞動力和土地,嚴重制約著經濟的良性發(fā)展。所以,去產能迫在眉睫。
在2016年的去產能工作中,中央重點抓的是鋼鐵和煤炭行業(yè)。為什么會是這兩個行業(yè)?這里有一個國際背景。2016年6月6日至7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八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中,產能過剩問題成為了繼人民幣匯率等之后的又一重要議題,其核心就是鋼鐵行業(yè)。目前,世界鋼鐵產量已高于總需求量的30%左右,而近年來,美國、日本等國家鋼鐵行業(yè)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均在不斷下降,只有中國鋼鐵行業(yè)在大幅提高。所以,一些外國專家認為中國鋼鐵行業(yè)的產能過剩,給國際市場帶來了壓力,世界鋼鐵行業(yè)產能過剩的主要責任在中國。
中央對此也非常重視。2016年5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特別強調,“今明兩年壓減央企10%左右鋼鐵和煤炭現(xiàn)有產能。”隨后,國資委決定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345戶大中型“僵尸企業(yè)”的市場出清。然而,中央在下大力氣化解過剩產能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上海寶鋼集團計劃到2018年壓減產能920萬噸,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涉及兩個核心問題,一是人往何處去,二是債由誰來背。經調研,發(fā)現(xiàn)人的問題在資金跟上的前提下相對容易解決,但債務問題比較復雜,就不是這么好解決的了。
一些“僵尸企業(yè)”往往常年虧損,欠債較多,靠政府財政資金和銀行貸款來維持生命。如果清退這些“僵尸企業(yè)”,那它們的債務又該由誰來償還呢?有人會說,1998年國有企業(yè)的“三角債”也很嚴重,當時中央通過債轉股的方法,慢慢化解了這一問題。但是,新形勢下,再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難度和風險會相當大。債轉股的根本手段,就是銀行將債務設計成理財產品向市場銷售,而一些單位和個人購買了這些理財產品,就等于把錢借給了銀行,之后銀行將這筆錢投資到一些重要領域,用所獲收益償還理財產品的本金和利息。實際上,就是讓社會來分擔債轉股的成本。這在當時有一個前提,我國的經濟形勢迅速好轉,銀行的投資能迅速收回。但現(xiàn)在,我國經濟復蘇還需要較長時間,在這一背景下還用債轉股的方式去融資,那么,償還就成了問題。所以,當前能否通過債轉股來破解“僵尸企業(yè)”的債務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去庫存。去庫存,主要是指去房地產庫存。國家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1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7.1853億平方米,增長15.6%。除北京等一線城市外,全國房地產市場普遍存在大量積壓的問題。所以,中央多次強調要去庫存。那么,如何去庫存?現(xiàn)在來看,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漲價,另一種是降價。
有人說,房地產市場“買漲不買落”,只有漲價時大家才會買,降價時反而沒人買,所以,降價不能去庫存。我不贊同這種觀點。在目前的高房價下,我們已經動用了所有積蓄,甚至超前消費,貸款來買房,為什么還要在房價高漲時再購房呢?房子不是一般的商品,它除了居住功能之外,還具有投資功能和投機功能。正是因為這一點,才出現(xiàn)了“買漲不買落”的市場現(xiàn)象。那么,還有哪些商品是“買漲不買落”的?恐怕列舉不出多少,能想到的也就是黃金和股票。只有這些熱門資本品才具有“買漲不買落”的特點,對此,我們也有一個普遍的認知就是在預測其要漲價時才會購買。不過,無論是黃金還是股票,在金融市場上都有做空機制。也就是說,這些資本品也不是只“買漲不買落”,有時候在價格下跌時買進也能照樣掙錢。但房地產市場更為特殊,它沒有做空機制,所以,給大家留下了“買漲不買落”的印象。
那問題來了,如果我們還是通過漲價去庫存的話,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回答這一問題時我們不妨想一下,這一輪的房地產庫存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三四線城市會出現(xiàn)大量庫存積壓?這里面有一個重要原因,多年來的房價只漲不跌,使得各行各業(yè)、各類人群涌向這一領域,將精力、物力、財力都集中在建房、炒房上,導致房地產市場供大于求,庫存大量積壓。而供大于求的商品竟然還要通過漲價的方式去庫存,這本身就存在矛盾。過去的房價長期上漲導致現(xiàn)在的庫存大量積壓,如果認可了這一結論,再來看通過漲價去庫存的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邏輯本身就不成立。表面上,通過漲價加大購買人群的恐慌,刺激投資人和投機者的需求,一時間房地產市場銷售火爆。而實際上,這只會造成更大的庫存,不僅不能解決去庫存問題,還會增加矛盾。
所以,通過漲價去庫存,是完全錯誤的。我認為應該通過降價來去庫存。談到這一點,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房子降價能否去庫存?因為房子降價后大家就會持幣觀望,而不是買房。對于這一點,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去掉房子的投資功能和投機功能,只保留其居住功能,強調的是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時候,房子恢復了其原本的性質,與汽車、家電等商品一樣,在降價后自然會刺激人們消費。當然,在房價長期走高的過程中,人們心中已經形成了“買漲不買落”的印象?,F(xiàn)在來看,房價還會繼續(xù)上漲,即使開始降價,大家也不一定會馬上購買??梢坏┙祪r趨勢日趨明顯,對于樓市的剛性需求也就釋放出來。所以,我們不會再通過漲價的方式,而是要通過穩(wěn)定房價或是略微降價的方式來去庫存,這才是正常的路徑。
第三,去杠桿。去杠桿,主要是指降低社會資產負債率。近年來,無論是政府、企業(yè)還是個人的負債率都比較高,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所以,去杠桿就是要降低負債率和債務風險。
第四,降成本。降成本,主要是指降低實體經濟的經營成本。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的成本越來越高。有人做過比較,中國目前的土地成本是美國的9倍;物流成本是美國的2倍;電力和天然氣成本是美國的2倍多??梢?,我國實體經濟在成本上的優(yōu)勢逐漸喪失。所以,要確保我國實體經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就要降低成本。
2.做加法——補短板、追需求、創(chuàng)需求
供給側管理既要做減法,還得做加法。在這方面,主要有三點:
第一,補短板。未來發(fā)展中,哪些方面是我們的短板?創(chuàng)新、農業(yè)現(xiàn)代化和實體經濟等。只有了解這些,才能明白我們今后的發(fā)力點。這幾年,中央為振興實體經濟出臺了一系列舉措,比如,2015年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2016年強調的工匠精神、企業(yè)家精神等等。這些都是利于實體經濟未來發(fā)展的。
第二,追需求。追需求,就是要讓現(xiàn)在的供給追上社會需求。據(jù)商務部統(tǒng)計,2015年,國人境外消費達1.2萬億元。這說明老百姓的很多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滿足,我國供給跟不上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方向和重要途徑。
第三,創(chuàng)需求。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追需求相對被動,而創(chuàng)需求更加主動。創(chuàng)需求,就是創(chuàng)造出新的需求。目前,社會需求的潛力非常大。據(jù)統(tǒng)計,2015年新增貸款11.72萬億元,新增存款14.97萬億元。那么,如何把如此大的市場潛力挖掘出來?這就要看供給方能否創(chuàng)造出新的需求,能否把人們的潛在需求給調動出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