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翻案詩文第一家
【畫外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文章和詩歌創(chuàng)作上不拘一格、獨辟蹊徑,將歷史上已經(jīng)有定論的人物和事件紛紛推倒重來,重新提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那么王安石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敬請關(guān)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八集《翻案詩文第一家》。
王安石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華橫溢、學(xué)富五車的文學(xué)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常常對歷史上一個已有定論的人物和事件進行重新評價,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這就是他與眾不同的翻案詩文。常常是別人說東,他說西;別人說上,他說下;別人說對,他說不對。而且王安石對翻案詩文的創(chuàng)作樂此不疲,那么王安石將“翻案”進行到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他的翻案詩文又到底寫出了怎樣的特色呢?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康震繼續(xù)精彩解讀系列節(jié)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八集《翻案詩文第一家》,敬請關(guān)注。
【康震】我們具體來看看這王安石是怎么翻案的。第一類,他的翻案文章是要解決一個大問題,就是“什么是真正的天下英雄”。氣勢很大,王安石自己也是英雄,所以他得討論這問題:什么是真正的天下英雄。他寫一篇文章《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完了,加上我們現(xiàn)在人給它加的標點符號,一共103字,其實就是四句話。第一句話:孟嘗君都說他門客眾多,養(yǎng)了很多的士,他靠著這些士才脫離了虎豹的秦國對他的囚禁。這第一句話,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什么呢?說他的門下都是些雞鳴狗盜的人,他怎么可能稱為一個真正的養(yǎng)了眾多的士,或者養(yǎng)了眾多門客的英雄呢?他不是個真英雄,他是個雞鳴狗盜之雄,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二句話。第三,如果孟嘗君真的是英雄,以他背靠著齊國強大的力量,他只要手下有一兩個得力的人,就可以向南制約強大的秦國,使齊國稱為戰(zhàn)國時代的強國。這第三句話,第三個意思。最后一句話,因為孟嘗君手底下都是雞鳴狗盜之人,所以那些真正的有才之士就不會到他的門上來。四句話四個意思,講清楚了吧?
這文章真不在長,這是短章中的神品,所謂文短而氣長。太要命了,這是最會寫文章的人,四句話解決這么大的一個問題。這觀點可是跟傳統(tǒng)對孟嘗君的觀點不一樣。我們知道,孟嘗君是所謂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什么是戰(zhàn)國“四公子”?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戰(zhàn)國“四公子”都有共同的特點:好養(yǎng)士。什么叫好養(yǎng)士啊?門下門客眾多。孟嘗君號稱有三千門客,養(yǎng)這些門客干嗎呢?那都是人才,什么人都有。因為齊國有個孟嘗君,秦國不敢擅動齊國。孟嘗君在齊國,那是有分量的人,你動動試試看?齊王可能怕你,我孟嘗君不怕你。所以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第一,孟嘗君養(yǎng)士,這養(yǎng)士不是白養(yǎng)的,是養(yǎng)出分量來了。可是現(xiàn)在你看,王安石的觀點不一樣,說這是一雞鳴狗盜之雄。手底下就沒什么像樣的人,全是些雞鳴狗盜的人,所以他沒有什么真正的人才。要真有人才的話,還至于最后把齊國弄得受制于秦國嗎?他不是個真正的天下英雄。結(jié)果孟嘗君的有點變成缺點了,他本來是善于養(yǎng)士的,結(jié)果養(yǎng)了一群雞鳴狗盜之士,最后就是一事無成。所以這里邊,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先別著急說王安石是對還是錯,你得先弄清楚這個玩意兒事實真相是什么,這雞鳴狗盜是怎么回事。
孟嘗君名氣大、能力強、人才多,秦昭王就覺得人才引進很重要,把人孟嘗君挖到我們秦國來。他想了一些辦法,細的我就不說了,通過一些交換人質(zhì)的手法,就把孟嘗君請到了秦國,任命他做了相國,就是后來的宰相??墒乔貒就恋倪@些官員害怕孟嘗君被秦王所重用,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就在秦王跟前說孟嘗君的壞話。一來二去的,這秦昭王耳朵軟,想想,這家伙留在秦國,又讓他做了相國,事事都向著齊國,那我豈不是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嗎?給他扣起來,甚至準備要殺他。孟嘗君著急啊,這還了得,這死得也太不值了。趕緊得想辦法,就托人找到了秦王的一個最寵愛的妃子,給你們家老頭說說好話,把我趕緊放了。這寵妃提條件,說我就喜歡白狐貍皮,就是銀狐。銀狐大衣,我要。她為什么會提這個要求???就是當時孟嘗君來見秦王的時候他有個見面禮,價值千金的一個銀狐大衣,就給了秦王。孟嘗君說這不是要我的命嗎?可是我手里就這么一件,我現(xiàn)在上哪兒找去。怎么辦呢?手底下有兩個忒不起眼的人說:先生,您要是看得起,今晚上我就給您拿回來。那不是存在庫房的嗎?倆人去了,一個人陪著那看庫房的人瞎聊天,另一個人就使用縮身法,從那倉庫一洞里鉆進去。在里邊動靜一大,這邊正聊著天,怎么好像有動靜那里邊?“汪汪汪”學(xué)狗叫。嗨,野狗啊。這么著從那狗洞鉆進去,把自己變成一條狗,然后把那個銀狐皮大衣給偷出來了。這妃子拿了東西了,得替人消災(zāi)啊,就給秦王這通說。
秦王偶爾一時糊涂,耳朵一軟,就說那走吧,不結(jié)怨了,冤家宜解不宜結(jié)。好嘛,這孟嘗君一聽,好家伙,趕緊就走,連夜出發(fā)。出了城門,直接就奔了函谷關(guān)。我們知道,一出了函谷關(guān)這就好辦了。
可是一到函谷關(guān)才發(fā)現(xiàn),天還沒亮呢。函谷關(guān)的規(guī)矩是聽見雞打鳴了,他才開城門。這深更半夜的,雞都睡覺了,怎么打鳴???又出來一個人,說:先生,您要是看得起我的話,我給您把雞叫起來。這哥幾個就“喔喔喔”地在那兒學(xué)雞叫,這雞正睡得好好的,突然聽見有雞叫。這雞叫它有個特點,別的雞一叫,它就跟著叫。這滿函谷關(guān)的這雞都叫起來了。這守城的將士還奇怪,“夏時制”?心說這怎么回事?反正雞叫了,城門一打開趕緊就跑。為什么?都知道秦王實際上是很厲害的人,臨時耳朵一軟,一會兒耳朵硬起來了就麻煩了,肯定后悔。果不其然,一頓飯的功夫,秦王派大將追擊。追到函谷關(guān),這才知道。追到函谷關(guān),又聽見雞叫了,這回是真的雞叫了。你看,雞鳴狗盜之徒。可是,現(xiàn)在王安石抓住這一條,你手底下什么人?不上路啊,凈弄些陰謀詭計、雞鳴狗盜。
【畫外音】在歷史的真實中,孟嘗君以養(yǎng)士著稱,并非只是養(yǎng)了一群雞鳴狗盜之人。他的麾下不乏真才實學(xué)、敢做敢當之人。然而,王安石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論一點兒不及其余。他寫這樣的翻案文章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康震】孟嘗君手底下都是些什么門客,是不是真的是雞鳴狗盜之徒?我們不能對王安石偏聽偏信,我們得跟王安石展開辯論。孟嘗君養(yǎng)客不是裝樣子,他跟這門客見面的時候都讓人在屏風后面記錄他們的談話。比如說我跟這門客聊你們家有什么人,有什么親戚,這都記下來。這門客一走,馬上讓手底下人拿著禮物到他們家去拜訪、送禮,籠絡(luò)人心。在這樣的方法下,他底下確實出現(xiàn)了很多杰出的門客。最有名的,就是那馮諼,“狡兔三窟”的創(chuàng)造者。馮諼剛見孟嘗君的時候破破爛爛的,腰里頭挎柄破劍,孟嘗君說你有什么本事?。空f沒什么本事,就來討口飯吃。孟嘗君一想,算了,給口飯吃吧。三等門客,管口飯吃,什么都沒有。過兩天問說,來這馮先生有什么表現(xiàn)?說這個人在那兒彈他那寶劍說吃飯里頭沒有肉。孟嘗君一想,給他肉給他肉,升為二等門客。又過了幾天,又問說吃上肉了,有什么反應(yīng)?說還彈呢,還彈說出門沒有寶馬車。孟嘗君說,給他車。那就算是一等門客了。又過兩天問說怎么樣?說還彈呢,說老媽媽在家沒人贍養(yǎng),在外頭辦事心里頭不放心。孟嘗君就挺不高興的,什么人呢,得寸進尺啊,吃大戶呢你。孟嘗君底下養(yǎng)的人太多了,三千門客,光他這工資根本不夠,他的封地在薛這個地方。他就說行了,我看你來這么多天,該吃吃了,該出門出門了,該坐車坐車了。你到薛那個地方去,給我收租子去,收租稅。我這么大家子人我怎么養(yǎng)活啊。
這馮諼去了倒好,把這幫人叫到一塊兒一問,不是家里出了事的,就是交不上租子的,要不然就是快破產(chǎn)的,反正都是事。他把能交上來的都收了,把交不上來的,把那些地契、房契那些借條一把火全燒了,然后招待大家吃頓飯,屁顛兒屁顛兒回去了。孟嘗君一見,先生您替我收的這錢呢?說我沒替您收錢,我替您收了一些人心回來。孟嘗君說,行行行,您老人家厲害,我趕不上你,你收人心吧,我拿什么養(yǎng)活大家呢?后來,孟嘗君得罪了齊王,齊王把他貶了,把他罷官了,他沒地方去,馮諼就帶他回到了封地薛地。薛地的老百姓拿著糧食、拿著酒招待他,孟嘗君非常感動說:這就是你給我收的人心。說這還沒完呢,我再到秦國去,說這兒不用你了,讓他們讓你做相國。他跑到秦國去一說,秦王說哎呦,機會太好了,這會讓他趕緊來做相國吧。秦王派使者趕緊到齊國來請孟嘗君,這馮諼快馬加鞭,趕在這秦國的使者來之前到了齊王那兒跟他說,可了不得了,您把這個孟嘗君給罷了,人家秦王來請他了。您想想,他要是請了去,對你有什么好處?齊王一聽,是啊,我怎么這么傻啊,趕緊恢復(fù)你的相國。這就叫“狡兔三窟”。
你以為人家孟嘗君門底下都是些酒囊飯袋、雞鳴狗盜之徒呢,不是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王安石的這種看法他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這也是政治家的一種角度。就說這雞鳴狗盜也很寶貴,你說那劉邦起事的時候,底下樊噲干嗎的?殺豬的,是不是?桃園三結(jié)義,劉關(guān)張那都是干嗎的?編草鞋的,殺豬的,是不是?英雄不論出處,很多做大事的人,原來都是從草莽之間,雞鳴狗盜的群體里頭出來的。你不能說人家有雞鳴狗盜之徒,就否定人家的價值。再者說了,戰(zhàn)國七雄爭霸,這難道只是要怪人雞鳴狗盜之徒嗎?也怪不上。以我的看法,雞鳴狗盜之徒多點,沒什么壞處,關(guān)鍵是怎么使用他們的問題。不是有雞鳴狗盜本身的問題,是怎么使用他的問題。大家說你這說了半天,不等于把王安石否定了?不,王安石作為一個政治家,他看孟嘗君這個事的時候,他是集中在一點上的,就是作為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個干大事的人,不能只靠雞鳴狗盜之徒,你得把所有的人都調(diào)動起來,你才能成大事。他是選了其中的一個點,放大之后,為了警醒人心,實際上跟時政是有關(guān)系的。別用那些雞零狗碎的人,做大事,行大道,要走光明之途,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你用這雞鳴狗盜之徒這也沒錯,可是不能常用。用得長了,你這形象可就毀了,你的大道就會離得很遠。這實際上也是什么呢,為這改革變法張目的。這文章一出來,形象就出來了,立足點就站住了。我王安石,就不用雞鳴狗盜之徒。我用的都是什么呢?我可能用的都是馮諼這樣的人,我用的都是光明正大之臣。
所以你看,你說這叫翻案文章嗎?他是叫翻案,但是他翻的是不是說為翻案而翻案呢?不是,他有自己的目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作為王安石這樣一個主持改革變法的人,對于他的隊伍,對于他的形象,對于他的改革的立足之本,是要給世人一個交代的。所以這篇文章為什么很有名?明明大家很多人都知道,這里頭說的很多事兒跟孟嘗君的實際情況是有差別的,但是都說好文章。為什么呢?在這么短的文章里頭,把自己想要表達的突出的觀點表達出來了,確實很有才華,不愧“唐宋八大家”之一。這是第一個問題,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畫外音】王安石不僅在散文中對古人進行翻案,而且對古人詩歌的翻案更是頗有見地,讓人思路大開。針對唐代大詩人杜牧的《烏江亭》,王安石就獨辟蹊徑,把前人對英雄項羽的看法做了一次徹底的顛覆。那么王安石的翻案將會從哪里入手?他筆下的項羽將是一個什么形象呢?
【康震】第二個重大問題,就是歷史和人心的向背問題。我們知道,唐代的著名詩人杜牧寫過一首詩,叫《烏江亭》,這首詩是寫項羽的。詩云: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p>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烏江亭》
這詩很有名,大家都知道。杜牧的觀點非常醒目,“勝敗兵家事不期”,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要太在意。他實際上是對項羽提出批評,別打個敗仗拔劍就自刎。命只有一條,你這刎完了,想再來就不大容易了。不要像個孩子似的老使氣,你是個大人物,是個英雄,是個政治家,是個軍事家,所以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是第一句,“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什么叫大丈夫男子漢?能伸能屈是為大丈夫,大丈夫不是說只能贏不能輸。錯了,真正的大丈夫是輸?shù)闷?,贏了以后也贏得很清醒,不張狂。這都是說項羽的,“包羞忍恥”,項羽能不能包羞忍恥呢?不能嘛。打敗了以后,跑烏江邊上了,烏江邊上的那個烏江亭的亭長劃一小船跑到跟前來,跟他說:江東之地,沃野千里,尚有江東子弟十數(shù)萬人,您要是在這兒稱王,還是有基礎(chǔ)的。就我這一條船,我把您弄過去,把您擺渡過去,您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價,項羽說了,我?guī)淼陌饲ё拥墁F(xiàn)在沒有一個回去的,我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意氣用事,不是真英雄。學(xué)學(xué)劉邦嘛,是不是。
這就是說啊,如果從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角度來要求項羽的話,他就不能包羞忍恥。那你說勾踐,臥薪嘗膽,那是不是包羞忍恥啊,當然是了。范蠡是不是???他把西施送給了吳王,那真是奇恥大辱,那不是。日常人倫,有日常人倫的標準;對政治家來講,有政治家的人倫和道德,標準是不一樣的。要想干大事,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項羽啊項羽,應(yīng)該坐著小船擺渡過去了,就這么
宣布失敗太可惜了,不成熟,你還沒成長起來。沒錯,項羽已經(jīng)死了,已經(jīng)敗了,但是從杜牧的角度來看,太遺憾了,還是有機會的。清楚了,這是杜牧的觀點。王安石正好相反,題目一樣,《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p>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烏江亭》
這什么意思啊?這是說項羽打了多年的仗,成功和勝利了不少,也失敗了不少??墒乾F(xiàn)在的情形是“中原一敗勢難回”,大勢所趨。為什么這么說呢?最重要就是這垓下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我們知道是楚漢相爭的決戰(zhàn)時刻,可是在垓下之戰(zhàn)里邊,項羽是怎么表現(xiàn)的呢?第一,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團團包圍,然后劉邦使了個計策,讓大家在軍營里面都唱楚歌,正所謂“四面楚歌”啊。這一唱,把項羽給唱崩潰了。項羽一聽,難道楚地都被他們占了嗎?完了,一切都結(jié)束了,over(結(jié)束)了。把虞姬叫到旁邊,唱了一首歌。這時候就不是兒女情長的時候,是應(yīng)該英雄氣長的時候。第一,四面楚歌,你得調(diào)查研究,不可能把楚地都占了。一唱,心理崩潰了,主帥都崩潰了,將士怎么打?然后,這么危難的時刻,先想到的是,跟家眷告別一下。當然可能在那個歷史條件下,有具體的情況。但僅僅我們就是從一個主帥和軍事統(tǒng)帥的角度來講,這樣做當然令人蕩氣回腸,哎呀覺得項羽這真是有情有義,都快over了,還惦記著他心愛的女人,真是一個偉大的悲劇英雄。是,你能這么講,可是問題事情不能這么辦啊。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我拿你怎么辦啊?,F(xiàn)在不是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時候,是我的楚軍怎么辦的問題,你說對不對?這詩要改的話應(yīng)該是“軍兮軍兮奈若何”。你作為軍事主帥,你應(yīng)該首先考慮的是我手下的將士怎么辦的問題,不是虞兮怎么辦,更別提那匹馬了。
心理上首先崩潰了,然后自己制造悲觀的情緒。好了,還要打一下,可是他這個打一下跟別人不一樣。他帶了幾百壯士要突圍,其實這種突圍是象征式的。他自己都說得很好,說我打仗打了七十多仗,戰(zhàn)無不勝。你到這個時候了逞的是匹夫之勇,先開始是心理崩潰,然后是悲觀情緒,然后是匹夫之勇。到現(xiàn)在都不認識到自己為什么失敗,還說是“天欲忘我,非我之罪”,怎么能不敗呢?所以我們說,王安石這首詩說“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你這么個打法,是聽情緒化的,挺帶勁兒的,寫到史記里邊的時候是夠出彩的,大家都喜歡項羽,不喜歡劉邦??墒菃栴}劉邦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你是一個失敗的英雄,可是英雄都失敗了,還有意義嗎?大家說有,挺提氣的,那你非得這么說那就沒辦法了。他們兩個人在這兒較勁較這么長時間,為的是一口氣嗎?不是,是在爭天下。從這意義上來講,王安石的這首《烏江亭》寫得確實好,好就好在哪兒呢?他眼光遠大,看到了項羽的失敗那是歷史的趨勢,相比之下呢,杜牧的這首詩倒有些討巧。寄希望于項羽擺渡過去,也許還能成??墒窃蹅冋f句實在話,就以當時項羽兵敗如山倒,甚不得人心的這種局面,就回到江東,誰肯擁戴他呢?
所以你看,我剛才說了,這第二種翻案它講的是歷史和人心的向背問題,非常重要。改革變法的事業(yè)要想取得成功,要想取得勝利,就得符合人心的向背,得看清楚時代的潮流。這跟剛才他討論誰是真正的英雄是一樣的,真正的英雄是行天下之大道,是要重用光明正大之人,而真正的英雄要想把事業(yè)做成了,就必須要符合歷史的潮流,符合人心向背的規(guī)律。他不是為翻案而翻案,也不是作為一個文學(xué)家,在家里頭天天逮著“烏江亭”這有好多人寫過這題目了,我咋才能再出新呢?不是這樣。王安石的大部分的文學(xué)作品,
都是基于他很獨到的歷史觀和他對歷史潮流的通達的觀照而得出來的。所以,看似不著意,實際已經(jīng)出新了,這很重要。
【畫外音】晚唐大詩人李商隱曾經(jīng)寫過一首題為《賈生》的詩,詩云: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p>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賈生》
詩人認為,西漢時期的政治家賈誼超群不凡卻懷才不遇,不免為他唏噓感嘆。然而到了王安石的筆下,同樣的題材,同樣的人物,王安石竟然為之一變,寫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新境界。那么王安石是如何將翻案進行到底的呢?
【康震】同樣的,到了王安石的筆下,賈誼的形象為之一變,王安石也寫了同樣的題目《賈生》。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王安石《賈生》
王安石說,誰說漢文帝不重用賈誼了?很重用啊,相當重用。這也是符合歷史實際的,賈誼曾經(jīng)給漢文帝提了很多建議,我們只舉兩條最重要的。第一,賈誼認為當時威脅漢朝的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就跟人身體上的腫瘤一樣,就是劉邦分封的同姓王和異姓王。我們知道,劉邦拿了天下之后為了籠絡(luò)手底下的人,封了好多王,這些王都是獨立的諸侯,他們自己有軍權(quán),有財權(quán)。這是因為有很多人軍功很高,跟著自己打天下,你不給他這東西不行,可是這時間長了就麻煩了,所謂的“七王之亂”就是這個道理。他要是勢力大了,他就會反抗你,就會奪你的江山。而且當時很多分封的諸侯都不愿意待到他們的封地區(qū),就待在長安不愿意走。后來賈誼就給漢文帝提建議說,應(yīng)該讓一個人帶著頭走了,其他人一看他走都走了。拿誰做帶頭呢?周勃。我們知道,周勃那可是開國的大功臣,著名的將軍。好,漢文帝動員周勃,周勃就離開了長安,但這個舉動大大得罪了那些權(quán)貴們,賈誼在長安就待不住了,所以這才跑到長沙去。但是,雖然賈誼走了,他的建議還是被漢文帝吸收了。
后來賈誼還給漢文帝出了個主意,說現(xiàn)在這諸侯,你硬性的地削藩很難辦。你說我現(xiàn)在不讓你做王了,把你轟走,這非激起民變不可。怎么辦呢?有個好辦法,比方說這吳王,他原來的地盤是十畝地,我們打個比方吧,他是十畝地大的封地,吳王死了,朝廷說好,你的子孫繼續(xù)繼承你的封地,不過有一樣,你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分開,一人繼承上三畝半。十畝地,三個兒子,一人繼承一小塊。等這仨兒子又死了,那孫子再分,每人再分上一畝地。等那死了,再分,最后就剩下一分地了,你還能鬧事嗎?這就是像切蛋糕一樣,一點一點地給你切得越來越小,這是非常聰明的辦法。賈誼的這些主張,我剛才說了,漢文帝有的吸收了,有的要根據(jù)形勢的變化才能調(diào)整,不能說他不重用賈誼。所以,王安石的一個重要的觀點說什么呢?說誰說漢文帝不重用賈誼,誰說他只問鬼神,不問蒼生的。他問的。比起那些真正懷才不遇的人,那些給朝廷反復(fù)上疏卻沒人聽的人來講,賈誼已經(jīng)非常地榮幸,非常地僥幸了,所以這詩的最后兩句:“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從古到今,身居高位的眾多的大臣,不知道有多少人,寫了多少奏章,最后都變成廢話了,皇上都不聽的。相比較來講,以賈誼三十多歲的人,漢文帝能吸收他這么多的建議,他應(yīng)該感到非常的榮幸,非常的僥幸。
大家說那為什么王安石會將那樣的話?當然了,王安石的身份跟李商隱不一樣,王安石搞改革變法,宋神宗是怎么力挺他的,我們前面是講過的,所以同樣的題目,到了王安石的手中,怎么來看這個問題。賈誼在歷史上,在文人手中,一向是個懷才不遇的這么一種形象,但是到了王安石的手中,他就變成了一個懷才有遇的人,或者說,以王安石的眼光,對于像賈誼這樣傳統(tǒng)上看上去都懷才不遇的人,他都有“有遇”的那一方面來講,這就是說一
個積極的,樂觀的,向上的,陽光的人看再悲觀的題材,他都能看出陽光來。所以,王安石的“賈誼”也不是在單純地翻案。我們現(xiàn)在就發(fā)現(xiàn)一個很大的問題,王安石寫的這些翻案的詩和文,都是有意為之的,寫這些翻案文章和詩的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心聲,是為了自己的事業(yè)來服務(wù)的。所以我們對王安石的翻案文章就有一個新的看法,他不是文人玩的一種單純的技巧,而是政治家表達自己意圖和心聲的一種手段。
王安石寫了很多翻案文章,也反應(yīng)他性格當中的一種求新求變的格局,就因為這種求新求變,所以他得罪了很多朋友,其中兩個人物最有代表性,一個是司馬光,一個是蘇東坡。司馬光跟他私交甚好,學(xué)問相尚,彼此非常仰慕。蘇東坡更是大文學(xué)家,大文人,他們互相之間其實如果沒有變法改革的這樁事情,互相的關(guān)系也是非常融洽的。所以,我們要想了解改革變法里邊的是是非非,就必須要了解王安石和這兩個“大反派”之間的關(guān)系,這對我們了解整體的變法的格局是有很大的幫助的。所以在下一講里,我們將要講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關(guān)系,好,謝謝大家。
【下期預(yù)告】這是北宋年代的一對政治雙星,一個是一往無前,敢于突破的改革先鋒,一個是毫不動搖,維護舊制度的一代大儒。王安石與司馬光本來是好朋友的兩個人,為什么成為政治上的死對頭,他們的政治交鋒又是如何影響北宋歷史進程的,敬請關(guān)注《王安石》第十九集——《拗相公與司馬?!贰?/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