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7)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7)

(十七)說不盡的王昭君

【畫外音】: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堪稱詩文大師,他的詩作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像,對當時和后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在王安石眾多的詩歌作品中,以“昭君出塞”為主題的《明妃曲》最引人關注,引起的爭議也最大。宋仁宗嘉佑四年即1059年,在京城擔任三司度支判官的王安石,寫下了兩首名字同為《明妃曲》的詩作。然而讓王安石始料未及的是,這短短的兩首詩作,竟然引得當時和后世的人們巨大的爭論,有的人高聲唱和,贊不絕口;有的人則全面否定,大加鞭撻。為什么圍繞這兩首詩的評價,會有如此的天壤之別?歷史上的昭君出塞,到底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思考呢?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繼續(xù)精彩解讀系列節(jié)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七集《說不盡的王昭君》,敬請關注。

【康震】:大家可能就會覺得奇怪了,這好好的,王安石寫王昭君干什么呢?雖然都姓王,姓王的多了,為什么寫王昭君呢?他這兩首詩的名字實際上是一個題目,叫《明妃曲》。明妃,王昭君本名叫王嬙,為什么叫明妃呢?因為到了西晉的時候,她犯了司馬昭的名諱,司馬昭有個昭字,王昭君有個昭字,所以就給她叫做明妃了,他為什么要寫這個王昭君,甚至寫王昭君這個題材是歷代文人都寫,那能夠引起王安石的興趣的,肯定是不大尋常,所以我們首先得弄明白這王昭君到底身上發(fā)生了什么故事,她才能夠讓王安石這個改革家、這個素有大志的年輕人寫她。

漢元帝的時候,漢元帝是西漢的第八個皇帝,漢元帝的時候這王昭君就被選入宮中做了宮女,實際上就是皇上眾多的小老婆中間的一個,她在宮里邊待了好多年,一直沒有能夠得到皇帝的寵幸,比較郁悶。正好這個時候當時匈奴的單于叫呼韓邪單于來拜謁漢朝的皇帝,就提出想要和親,就是說我要娶一個你們宮里頭的宮女,或者是娶你們的公主做我老婆,以示雙方和親、團結、和平。行啊,漢元帝就通知下面的人給他找上五個宮女,可以讓他挑,就這五個里頭。呼韓邪單于辭行的時候,漢元帝專門給他舉行了大型的宴會,在這個宴會上,就把這五個宮女就亮出來了,看看,其中就有王昭君。王昭君多年在宮中得不到皇上的寵幸,內心非常地郁悶,這次一聽說有這個事,就跟領導提出來,我去。在這兒待著也真是沒勁,出去闖一條路,也許還有一條活路。宴會上這五個人一亮相,特別是王昭君,天姿國色,一干人等都看傻了,特別是漢元帝,非常地后悔。早干嗎去了?哎喲喂。可是又不能毀約,你都說好了,你要說上來的人里頭,光有名單不見人還好,一出來,都亮相了,呼韓邪單于雖然說審美水平低點,那誰長得漂亮他還認得出來啊。(漢元帝)非常后悔,只能就將錯就錯了,就送給那個單于了。送給單于之后,這王昭君就跟著呼韓邪單于到了匈奴,呼韓邪單于對她還是非常器重的,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就相當于匈奴的皇后,為什么叫寧胡呢?就是說我娶了一個漢家的女子做我的皇后,從此就能保證我匈奴族和平安寧,實際上就是因為這是和親的結果,就不再打仗了,所以叫寧胡閼氏。給這個單于還生了孩子,后來她嫁的這個單于去世了以后,按照人家匈奴族的習俗,還得再嫁單于的兒子,當然這個不是王昭君生的,是他的前閼氏生的,就是后來的新的單于。這王昭君好歹也是漢民族培養(yǎng)起來的女兒,肯定對這種習俗很難接受,她還給當時的皇帝漢成帝(那時候漢元帝已經去世了)寫封信請求回國,漢成帝寫封信勉勵她,說你就留在那兒吧,你留在那兒對我們兩個國家都有好處,維系和平。后來又嫁了后邊的這位單于。聽見了,這就是王昭君的真實的歷史故事,注意,是真實的歷史故事。

王昭君的貢獻是非常大的,首先王昭君是主動要求,不管她是什么動機,她不是被別人打得強迫得拉出去的,她主動要求出去的,主動要求出去和親。第二,她這個和親經歷了前后兩代單于,確保了漢朝和匈奴之間將近有半個世紀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這是非常寶貴的和平建設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講,王昭君的貢獻甚至比那些金戈鐵馬的將軍打了多少勝仗貢獻都要大得多。后人對王昭君的評價很高,主要也是基于這個方面。

但是就是說對王昭君這樣一個這么美麗的、有傳奇色彩的這么一個女子,就這么點歷史真實的故事,顯得太不夠了,不行,所以西漢的時候有一部古代的筆記小說叫《西京雜記》記述的主要是發(fā)生在西漢長安的故事,在這本書里邊就對王昭君的故事做了進一步的補充,寫得更加細致,說什么呢?說這王昭君進了宮以后,這后宮的妃子太多了,皇上哪兒挑得過來啊,就讓當時宮里邊的畫師畫她們的像,就跟我們現在辦身份證,啪,給你照張照片一樣,那時候沒有照相機,就給你畫一張。這就麻煩了,你說拍照片技術不好、機器不好,頂多拍得不太清楚,但是模樣不會走樣,可是要畫的話,這主觀性就強了。宮女都知道這里邊的玄機,這都是“潛規(guī)則”,給畫師得送錢,你把我畫得漂亮點,皇上就把我看中了,多的有送十多萬的,最少的也得有五、六萬塊錢。王昭君不賄賂畫師。那可想而知,你不賄賂畫師,畫師給你臉上點個痦子,多點倆,那皇上還能看你???這么著,她就沒被選中。剛才說了,那匈奴來和親想要娶這個漢族的女子,不是選出這五個人嗎?我在這兒是想,那個漢元帝選這五個肯定不是最漂亮的,最漂亮的他留在宮里頭。王昭君她沒有送這個賄賂,畫得肯定就難看點。結果沒想到,一出來,這是最漂亮的。腸子都悔青了,以后堅決不能相信照片和畫的像。可是沒辦法了,已經這樣了,怎么辦呢?人已經走了,王昭君已經嫁出去了,可是賬得算,秋后算賬,漢元帝就查,誰畫的?其中最有名的一個畫師叫毛延壽,當然我們不一定說非是毛延壽畫的,但是以他為代表的這批畫師,一個都跑不了,殺了好多畫師,暴尸街頭,以解心頭之恨,或者以解心頭之遺憾。

【畫外音】:王昭君是我國古代歷史上與貂蟬、西施、楊玉環(huán)并稱的“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傳奇人生經歷吸引了歷代文人,他們以此為創(chuàng)作素材,產生了一批膾炙人口、流傳很廣的作品,唐代的三位最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就都創(chuàng)作過相應的作品。那么既然有珠玉在前,王安石能否寫出超越前人、與眾不同的作品呢?

【康震】:歷來的文人就拿這(王昭君)說事兒,寫了好多詩,最有代表的就是唐代的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的《王昭君》是這樣寫的: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李白【王昭君】

還有杜甫的一首,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最后還有白居易的,題目就叫《王昭君》:

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

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知宮里時。

——白居易【王昭君】

這三首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在說:第一,王昭君出塞和親是一個屈辱的事,是一個不情愿的事,去了之后受了好多苦。第二個元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王昭君一直思念故土、思念家鄉(xiāng),心里頭有怨恨。說白了,這三個詩人寫的王昭君這個題材,把王昭君變成了一個怨婦,一個深沉的怨婦,不愿意去硬拉著去,去了以后日子過得不好,心里老想著家人和親人。這只是三個代表人物,大部分人就是在王安石寫詩之前,很多人對王昭君的理解就是這樣的。

那么王安石的《明妃曲》會怎么寫呢?那是與眾不同的,他寫了兩首。第一首: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這首詩特點在哪兒?第一,“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以往的人們認為主要就是這毛延壽壞了事了,他把這王昭君畫丑了,所以弄得皇上看走了眼。但是,王安石這詩重點不是批評毛延壽,他認為,人已經都嫁出去了,你再殺毛延壽還有用嗎?關鍵是漢元帝本人有眼無珠,所以他這個批評的指向發(fā)生了根本的轉移,由對毛延壽的批評直接轉向對漢元帝,這是第一。第二,以往說王昭君出塞之后老想著家鄉(xiāng)、想著君王,實際上是樹立一個忠君的典型,就是她雖然身處胡地,但是心存漢朝。但這兒變了,這兒變成什么了呢?他說,當年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就“金屋藏嬌”那阿嬌失寵了,所以被漢武帝關在長門宮里頭冷落了,打入冷宮了。王昭君多年在宮里頭得不到寵幸,基本等于在冷宮,與其在這兒待著,還不如出塞到匈奴去當皇后呢。所以比起這陳阿嬌,王昭君的命運其實算幸運的。你看,這一下這角度發(fā)生了很大的一個挪移。第三條,更厲害,他說什么呢,他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不光說王昭君得不到皇上寵幸的事,人生在世失意的事很多了,哪里分得出是在漢朝還是北邊的匈奴呢?“人生失意無南北”,人生在世總歸不免要失意的,所以沒什么了不起,只要你能夠得到你的位置就可以了,所以他等于這詩在為王昭君感到僥幸,這個角度就變得比較陽光了,就不是一個怨婦啰哩吧嗦老在那兒說自己,哎喲,我怎么埋怨、我怎么思念啊,老是傷心。不。這是第一首詩。

第二首說: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明妃曲】其二

其二這首詩里邊最關鍵的是后邊這兩句,叫什么呢,叫“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什么意思???說,不是說匈奴的單于對你恩情深,不說這個,也不說漢元帝對你沒有情意,他該有情意的他自有情意去,他沒有情意他也沒有情意,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說皇上對你有什么恩情多還是少,關鍵是能找到相知相印的那顆心,也就是說,人生得找到知己和知音,這是最關鍵的。王安石這會兒正在找知音,他上了“萬言書”沒反應,他不愿意到京城來做官是為什么?就是因為害怕發(fā)揮不了自己的作用,他不愿意尸位素餐,所以他這個詩是很有深意的。為什么王安石的詩能突破前人的窠臼,突破傳統(tǒng)題材的束縛,自出新意?他不是故作新意,他是什么呢?他是本人的立足點非常高,所以他眼光和角度不一樣,他站的平臺不一樣,任何題材到他的筆下都會煥發(fā)新意,不是說在這兒硬憋著想出一個什么新意來,不是。所以你看,第一首詩說什么?說未嘗不是王昭君的一個好去處,總比待在冷宮里強。第二說什么呢?第二說你對我恩情多,還是人家匈奴對我恩情多,還是漢朝皇帝對我恩情少,這對我來講都不重要,關鍵是誰是我的知己,誰是我的知音。你看這一寫,就把自己變成王昭君了,不是在說一個怨婦的故事,是借著說王昭君的事在說自己的心事。

【畫外音】:王安石寫作《明妃曲》的時代,詩文高手層出不窮,然而,王安石《明妃曲》一出,立刻引起當時文壇的轟動,歐陽修、司馬光、曾鞏等文壇的領袖人物竟然紛紛為王安石的《明妃曲》唱和,一時傳為佳話。那么,這些文壇精英為什么對王安石的《明妃曲》如此看重呢?

【康震】:這詩一寫出來,在當時的文壇上就引起轟動,歐陽修、司馬光、曾鞏、梅堯臣,他的這些朋友們,那都是當時文壇的大腕兒,紛紛地唱和這首詩。歐陽修一口氣寫兩首呢,梅堯臣寫了三首,曾鞏也寫兩首,司馬光還寫了一首呢。你想這些人他是隨隨便便跟你唱和的嗎?肯定都是有所感發(fā),他才唱和。

歐陽修他這詩寫得也不錯: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 ……

——歐陽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歐陽修這首詩的核心和立意甚至比王安石更高,他的核心在哪兒呢?說,你漢元帝現在老殺人毛延壽,你拿人家出氣,你算什么本事?你漢元帝離得這么近,連身邊這些美女長得漂亮還是丑都分不清,由此推論,身邊的大臣哪一個是賢能的,哪一個是蠢的,哪個是奸臣,哪個是忠臣,你也分不清,以你這種眼力見兒,你還怎么可能做到決勝千里之外?不可能。你就是個糊涂的皇帝。這個鋒芒所指,根本就不在討論王昭君的事兒了,王昭君你那個怨婦不怨婦的跟我沒關系,我現在就討論漢元帝的問題。這非常尖銳,這尖銳從哪兒來的?那得讓王安石那詩轉了向,船頭的那個方向撥過來才能順這水路走,如果還是按照李白、杜甫他們那路子的話,這道理出不來。

司馬光的寫得也不錯:

……目前美丑良易知,咫尺掖庭猶可欺。

君不見白頭蕭太傅,被讒仰藥更無疑。

——司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

什么意思?。扛菤W陽修有點像,說什么呢?說眼目前這人長得好還是長得不好你都分不清,所以你這個政治上的事肯定會出麻煩。他就說了一個典故,說什么呢?說這個漢宣帝的時候,漢宣帝下來是漢元帝,漢宣帝臨去世的時候,專門為漢元帝挑選了一個輔政的大臣,叫蕭望之。這蕭望之本來是輔佐漢元帝的,可漢元帝聽信了宦官的讒言,迫害這個蕭望之,最后蕭望之實在無奈,吃藥自殺了。他就把這個事跟這王昭君的事聯(lián)系在一起,說你眼睛都是瞎的,你不但認不清人長得漂亮與否,你也認不清楚誰是忠臣、誰是奸臣。

曾鞏的詩大體上也是這么說,他說:

……丹青有跡尚如此,何況無形論是非。……

——曾鞏【明妃曲二首】

畫人的像總會留下痕跡的,對不對?你畫得好和畫得不好,跟本人對照一下我就能認得出來。最難的是,世間的是非是無形的,很難辨認。你瞧,寫著寫著寫哪去了?都快寫成哲學論文了。

這你就能看得出來,只要是底下的基礎打得好、墊得高,這當時文壇的這些梟雄們,那寫出來的意思一輩一輩都翻新了,所以我們說,歐陽修、曾鞏、司馬光等人繼王安石的創(chuàng)作之后,進行進一步的唱和,寫出這一系列的跟王昭君有關的題材的作品,就完全打破了王昭君這個題材的傳統(tǒng)格局。

為什么能打破呢?說白了,不再停留在原來啰哩啰嗦的怨婦的題材上,而是立足現實、立足政治、立足人生、立足感悟,用古代的事情說自己的事,所以它就煥發(fā)了新的容顏啊,這應該歸功于誰啊?這當然應該歸功于王安石。所以應該說,王安石的這個對昭君的題材,他有一個重大的貢獻,他貢獻在哪兒?。烤褪窃瓉硗跽丫念}材是一個被迫跑到匈奴那去和親的一個怨婦,心里邊老想著祖國、老想著君王,現在變成了一個士大夫懷才不遇,對皇帝的很多的為政之道提出批判意見的這么一個題材了。王昭君搖身一變,變成了懷才不遇的一個象征,既然是懷才不遇,那她到了匈奴那去,她懷才有遇了這不是挺好嗎?你也甭管那是胡人的地兒、還是漢朝的地兒,只要她有了知音,只要能夠跟她心心相印的人,她找到了這個人,這不就對她來說也是很好的嗎?所以我跟你說,你別以為王安石寫詩他是故意翻新、故意出奇,不是,人的高度決定了題材的高度,題材的高度決定了題材的新意。就這么一個陳舊的題材,在他手里煥發(fā)了新的容顏。

【畫外音】:《明妃曲》可以說是王安石詩歌的代表作,從選材、立意到文法,不落俗套,不同凡響,猶如一股撲面而來的清新之風,引出了北宋文壇詩人唱和的高峰。然而,參與這次詩歌唱和的所有當事人都沒有想到,七十多年后的南宋時代,卻對這兩首橫空出世的《明妃曲》大加批判,那么這其中究竟隱藏了怎樣的蹊蹺呢?

【康震】:這首詩寫在公元1059年,就是宋仁宗嘉佑四年。七十年以后,南宋的時候,宋高宗趙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的8月,宋高宗趙構手下有個大臣叫范沖,這范沖就跟宋高宗講,說我經??赐醢彩奈恼潞驮姡矣X得這個人有不臣之心,就是這個人他不忠君,他里頭有些奇怪的想法非常危險,我一般不跟別人說,但今天我要跟您說說,什么意思呢?說他作那《明妃曲》,歷史上凡是寫這題材的人、詩人,一般多是寫王昭君到了異國他鄉(xiāng)之后如何遭受屈辱;如何非常地傷心;如何思念國君,那寫的詩讓人讀了之后心里邊覺得非常地難過,揪心扯肺的。可是王安石這個詩不對啊,王安石的《明妃曲》說“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他的意思是說什么呢,說匈奴那邊只要對咱們好,華夏之國的人對我們不好,那就說我跟“胡恩”這邊、我跟胡人這邊有相知之心。這明顯認賊作父啊。孟子說,你看他又來了,孟子說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就是如果都不認你爸爸媽媽了,也不認國君了,你就是禽獸。那像王安石這種言論那禽獸不如。他又引經據典說,靖康之變,抗金的時候,有一個賊臣叫劉豫,這個人叛變了,本來是我們大宋朝的官員,后來叛變了,投奔了金國,而且金國人把他立為傀儡,在河北建立了政權,幫著金國人一起打宋朝。那如果按王安石這種理論的話,那劉豫這種人那就是屬于什么呢,屬于叫做“漢恩自淺胡恩深”。那只要是胡人對他好,他就認賊作父,你說這王安石是不是心術不正?。侩y怪我們大家都反對他,看來他早就有這預謀。

這人要想把黑的說成白的,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范沖說這些事實有很多地方根本是站不住腳的,為什么站不住腳?第一,首先大家要明確一個道理,王昭君和親的時候是漢元帝,漢元帝的時候是漢朝強大,匈奴弱小,也就是說這次出嫁去做和親,不是在重兵壓境的情況下、被逼無奈地去和親。不像劉邦那時候,劉邦那時候和親,那就是打不過人家了才和親的。這是什么呢?這是他們到朝廷里頭來請求和親,他們要求要和平,我們才派人去的,而且王昭君本人也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愿的,所以這就根本上粉碎了他這種說法,就不存在王昭君是很屈辱地跑到匈奴去。第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王昭君到了匈奴之后,所得到的禮遇是非常高的,他封你做皇后了那還能怎么樣?不是說去給人打雜的、做飯的、疊被子什么的,不是丫鬟,是皇后,所以這個基于基本的歷史事實,他就說得不對。再者說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對王安石來講,我剛才說了,他寫這詩的目的很明確,他主要是寫自己,我有點懷才不遇,我沒有碰到知己,所以拿這事來說事。就是說無論是說漢恩淺還是胡恩深,這都沒關系,關鍵是找到知己知心最重要,這跟認賊作父、什么無父無君為禽獸也這有什么關系?純粹是風馬牛不相及。

大家說那這不有病嗎?那范沖為什么這么說?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沒原因咱們還在這講什么呢。你知道范沖是誰?。糠稕_的爸爸也姓范,叫范祖禹,范祖禹是誰???范祖禹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其中唐代的部分全部由范祖禹來負責。說到這大家就知道,這范祖禹跟司馬光是一條戰(zhàn)線的,顯然那是反對新法的,他反對新法不要緊,他兒子肯定也反呢,子承父業(yè)。尤其最重要的是哪呢?就是到了南宋是時候,整個對王安石的評價完全一邊倒,宋高宗趙構對王安石的評價非常低,認為北宋滅亡就是王安石造成的,甚至后來南宋的很多士大夫認為,這王安石跟秦檜一樣壞,王安石的壞處是把統(tǒng)一的國家變分裂了,而秦檜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分裂了以后沒法再統(tǒng)一了。你想,范沖這是范祖禹的兒子,他所處的時代的大的環(huán)境對于王安石的改革變法、甚至對王安石的人品都是全面否定的,這背景太復雜了。在這種情況下,你說這范沖看著他寫的王昭君這詩,他能有好的評價嗎?不可能。

【畫外音】:從贊不絕口到全面否定,《明妃曲》的遭遇與它的作者王安石一樣,歷盡磨難,幾經沉浮,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又應該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明妃曲》呢?

【康震】:王安石寫這個《明妃曲》的時候,是在宋仁宗嘉佑四年,又過了十多年以后,他才開始主持改革變法,對不對?也就是說當時他寫這詩的時候還沒變法、沒改革呢,所以歐陽修、司馬光這些人當時都和他這首詩,這幫人都是后來堅決反對改革變法的人,可是后來王安石推行變法的時候,這些人也并沒有站出來說當年我唱和你這詩是錯了的,沒有一個人這樣說。我為什么說這個事?也就是說對于王安石這首詩,只要是個有水平的人,只要是個有眼光的人,都會認同他。如果我們說王安石一個人寫這首詩,他自個兒就這么寫,可能還是個孤證,但是問題是歐陽修水平不低吧?司馬光就更不用說了,這倆都是大史學家,曾鞏那也是當時的散文大家,梅堯臣是宋詩的重要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這些同等量級的人物,都是站在時代的先鋒的人物,他們能夠認同王安石的詩,并且唱和它,而且唱和之后這個詩的主題跟王安石特別地接近,這說明什么?說明王安石的見解在當時是得到普遍認同的。即便是后來改革變法出現了分歧,歐陽修等人也從來沒有因為這個事后悔跟他唱和這詩。

這就說明,我剛才反復強調的,一個人要想突破傳統(tǒng),不是故意要突破傳統(tǒng);一個人想要破舊立新,也不是挖空心思故意地破舊立新,關鍵是他得站在時代的最高點上。對于王安石來講,他寫昭君這個時候,就是站在時代的最高點上。什么叫時代的最高點,就是在當時他面對北宋王朝一百年來的這樣一種因循守舊的局面,他心里很著急,他要發(fā)揮作用,但是沒有回聲,沒有回聲的時候就把昭君的題材拿出來,拿它做文章,所以這個高度那遠遠超出一般的人,不是李白杜甫等人能達到的。歐陽修等人在當時那也是積極和熱心于改革變法的人,當然到后來觀點有所不同,有的人就比較守舊了,這是后話。所以你看,我們說,王昭君在北宋到南宋那一時期所引發(fā)的創(chuàng)作上的話題是非常耐人尋味的,有的人在突破,有的人把突破的地方扎個籬笆重新給它圍起來,這就再一次證明,任何偉大而優(yōu)秀的作品想要獲得新的生命力,想要在歷史上站住腳跟,就必須、他的創(chuàng)作者站立在時代的最前鋒,而如果一個人始終囿于門派和門戶之見的話,他就永遠無法客觀地、公正地評價歷史的現象和文學的現象。

很多人把王昭君這首詩作為翻案的一首詩,其實我是不能認同的,我覺得這不是個翻案的問題,而是由于眼光和高度的問題,是境界的問題。當然了,王安石他的詩和文章,也有很多的翻案文章和詩,寫得非常地好、非常地漂亮,這就是我們下一節(jié)課要接著講的,謝謝大家。

【下期預告】;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文章和詩歌創(chuàng)作上不拘一格,獨辟蹊徑,將歷史上有定論的人物和事件紛紛推倒重來,重新提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那么王安石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敬請關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十八集《翻案詩文第一家》。

責任編輯:潘攀校對:葉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