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一個說法,叫做天下一家。我們前不久主辦了G20杭州峰會,我們也講天下一家,講命運共同體,這就是用倫理視角來看待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關系。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想法。當然,古人理解的“天下”與現(xiàn)在不同。古代人甚至以為中國的地域就叫天下,后來才慢慢知道,原來外界還有很多國家,中國只是眾多國家里的一個。在中國古代就有“天下一家”的概念,還有一種概念叫做“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也是這個意思。
古人將這五種關系推及到全天下,還推及到自然界。這就引出了中國的一種宇宙觀——從倫理的角度看待世界與萬物。
古代有一種說法: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是什么意思?就是說對你周圍的人,對你的父母,對你的兄弟姐妹要好,親近你自己的親人,這就叫“親親”。親親而仁民,由“親親”推及到“仁民”。不是你直接的親人,你也對他們好,就是把家庭關系擴大到社會關系。
擴大到社會關系還不算完,叫做什么呢?叫做仁民而愛物。由于對家庭的愛,到對百姓的仁愛,再到對一草一木的愛。
所以,中國古代也有環(huán)境的意識,講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前不久開的G20峰會也談這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怎么來呢?如果你沒有“仁民而愛物”的心態(tài),就不能夠愛護綠水青山,甚至會糟蹋綠水青山。
三、民胞物與說:五倫說的理論來源
下面,我利用中秋節(jié)話倫常的機會,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宇宙觀??梢愿爬?ldquo;民胞物與”。這個詞,我相信大家知道的比較少,這也是中國的一個詞語,但是我們現(xiàn)在用得很少。“胞”就是同胞,“與”是和的意思。每一個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一草一木也是我的朋友。這就是中國古代“民胞物與”的宇宙觀。下面我用一點時間講這個民胞物與的宇宙觀。這個大家,我覺得可能接觸的少。
孔子開創(chuàng)儒家的時候,就有了把宇宙看作是一個大家庭的思想。后來,張載加以總結概括,提出了“民胞物與”的概念。張載在《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之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qiong)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于時保之,予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正蒙•乾稱篇》)
“西銘”和座右銘的意思差不多,我寫成一個調(diào)幅,掛在靠西邊的墻上。張載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易經(jīng)》的乾卦,表示天道創(chuàng)造的奧秘,稱作萬物之父;坤卦表示萬物生成的物質(zhì)性原則與結構性原則,稱作萬物之母。我如此的藐小,卻混有天地之道于一身,而處于天地之間。這樣看來,充塞于天地之間的(坤地之氣),就是我的形色之體;而引領統(tǒng)帥天地萬物以成其變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萬物皆與我為同類。天子是我乾坤父母的嫡長子;而大臣則是嫡長子的管家。“尊敬年高者”(的意義),乃是為了禮敬同胞中年長的人;“慈愛孤苦弱小者”(的意義),乃是為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弱之屬。所謂的圣人,是指同胞中與天地之德(案:指健德與順德)相合的人;而賢人則是其中優(yōu)異秀出之輩。天底下無論是衰老龍鍾或有殘疾的人、孤苦無依之人或鰥夫寡婦,都是我困苦而無處訴說的兄弟。及時地保育他們,是子女對乾坤父母應有的協(xié)助。如此地樂于保育而不為己憂,是對乾坤父母最純粹的孝順。
五倫學說的內(nèi)容,雖以倫常為范圍,但考其理論根據(jù),卻是本體論上“氣化流行”的宇宙生成觀、“一陰一陽之謂道”宇宙結構觀、“繼善成性”的道德來源理論等等。中國古代的儒家,把倫理視為人生行為準則的基礎,其依據(jù)是,宇宙天地萬物的構成,就是按照倫理的原則,以天地為父母,孕育萬物,“天地合氣而萬物生” ,宋代張載在《西銘》中提出的“民胞物與”說,是一個非常精辟的概括。民胞物與說將天地萬物看成一個大家庭,因此每個人都是兄弟姐妹,一草一木也是人類的朋友。
氣的學說——荀子“水火草木說”
荀子在討論人要時刻想到自身責任的時候,有這樣一段描述:宇宙間有各種各樣的物質(zhì),比如水火、草木、禽獸、人,萬物都是宇宙的一員,只是每個人的責任、擔當不同。所以人一定要有大責任、大擔當。中國古代稱這個大責任、大擔當為“義”,“義”就是責任的意思。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