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最流行的《水滸傳》版本是什么?
現(xiàn)在講第二個問題,過去最流行的《水滸傳》的版本是什么。過去最流行的是金圣嘆本。在清代三百多年以來,它獨霸了《水滸傳》的圖書銷售市場,所以說它是最流行的。以至于很多人只知道有金圣嘆本子,不知道有其他的本子。金圣嘆本子保留了七十回,加了一個尾巴,把七十回以后的全刪掉了。那么他還做了很多修改,這些修改都是根據(jù)他對農民起義的理解認識,他對宋江這個人的認識和理解,進行了比較多的、或大或小的修改。金圣嘆的評本有功有過,他的功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他的評語有很多獨到精辟的見解,這個對于廣大的讀者怎么閱讀《水滸傳》,怎么理解《水滸傳》的內容,怎么欣賞《水滸傳》的藝術有啟發(fā)和引導作用。另外,《水滸傳》最精彩最動人的內容和情節(jié)保存在前七十回當中,我們也要客觀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金圣嘆本子保留了《水滸傳》當中最精彩最動人的那些部分,也是這一部分打動了讀者,使得讀者對《水滸傳》有一個正確深刻的認識,所以我們說他是有功的。同時,他也是有過的,過就在于他不尊重原著,他進行了修改。而且有些修改是別有用心的,就是他對農民起義的看法,他對宋江這個人的看法,有些故意的修改應該說是有問題的。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水滸傳》過去。
《水滸傳》的版本分為幾種系統(tǒng)?
下面我講第三個問題。《水滸傳》的版本究竟分為幾種類型、幾種系統(tǒng),它的版本的復雜就首先表現(xiàn)在這一點上。分回就是林林總總好幾個,五花八門。我們看,拿“回數(shù)”來分,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我們所能夠看到的《水滸傳》有一百回的、一百二十回的、七十回的、一百零四回的、一百一十回的、一百零六回的、一百一十五回的,包括一百一十三回和一百一十四回,還有一百二十四回的,光是用“回數(shù)”來說就這么復雜。另外還有不分回的,或者是分卷的。說了這么多,有些是不重要的,有些是重要的。拿重要的來說,就是幾種一百回本,我認為一百回本是最早的。也就是說施耐庵和羅貫中原來所寫的,就是一百回本。除此以外,全是后人修改、后人增加的。一百回本是最原來的、最原始的,首先就是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剛才我說的那五回加三回,八回的那個殘本,除了殘頁以外,完整的以這個為最早。其余的有《天都外臣序本》保存在北京大學,《容與堂刻本》,還有日本的《林九兵衛(wèi)刻本》,這個刻本也很重要,它只保存了二十回,它也是比較早的。而且里邊有批語,它的批語和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李卓吾的批語不一樣,李卓吾的批語,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有三個版本,一個是一百二十回本,一個是一百回的《容與堂本》。為什么兩個本子都保存了李卓吾的批語而彼此不同?這其中一定有一真一假,或者甚至于兩個都是假的。那么現(xiàn)在我們知道有第三種,李卓吾的批語和前兩種都不一樣,就是這個《林九兵衛(wèi)刻本》。那兩種李卓吾的批語大家都知道,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只有這個《林九兵衛(wèi)刻本》二十回,是很多學者不知道或者是沒有看到的。
再有就是鐘伯敬的評本,鐘伯敬的評本現(xiàn)在保存在日本,是《四知館評本》。還有就是《大滌馀人序本》《芥子園刻本》?!督孀訄@刻本》也保存在日本。我們有很多小說的刻本,沒有保存在我們中國,保存在日本,還有保存在法國的最多,使得現(xiàn)在我們有很多學者沒有條件研究。最近條件好了,和日本來往多了,可以看到它的復印本,可以托日本學者給我們復印,在以前是不可能看到的。
那么什么叫簡本,什么叫繁本呢?繁本和簡本分別的唯一的標準是看文字,不是看情節(jié),這一點連很多學者都沒有搞清楚。簡本情節(jié)要比繁本多,那就是不能看情節(jié),但是它的文字比繁本少,所以必須以這個唯一的標準,來判斷它是簡本還是繁本。以文字的繁簡多少來判斷它是繁本還是簡本,而不是以情節(jié)的多少,故事的多少來判斷,這一點很重要。繁本就是一百回,一百二十回和七十回,你別看七十回,回數(shù)很少,它的文字是繁本,除了金圣嘆修改的個別的地方以外。簡本就包括那些奇奇怪怪的回數(shù),什么一百零四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這些奇奇怪怪的回數(shù)都是簡本。那么里邊最接近于施耐庵和羅貫中的是一百回本。我們說它是最接近于原本的原貌,而不敢說它是最接近于原本,因為原本究竟怎么樣,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辦法告訴大家,現(xiàn)在還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的原本,只能發(fā)現(xiàn)刻印的最早的本子。
這一百回本里邊最重要的就是《容與堂本》和《天都外臣序本》,《容與堂本》已經(jīng)有影印本了,《容與堂本》是現(xiàn)在保存下來刻印最早的刻本,是萬歷三十八年。因為在這個本子的序后邊有這么一行字,杭州一個姓孫的所寫的,他的署年是萬歷三十八年,這是最早的?,F(xiàn)在我要給大家介紹《天都外臣序本》。天都外臣的序寫在萬歷十七年。那么“天都外臣”是什么人?沈德符說這個人就是汪道昆,安徽人,著名的戲曲家。但是現(xiàn)在我們還找不到其他的更直接的證據(jù)證明這一點,如果我們相信沈德符的話,那么就是汪道昆。因為安徽有天都山,我沒去過安徽,我不知道這個山究竟在什么地方,反正是安徽有一個天都山,所以這個汪道昆是安徽人。他起的筆名叫天都外臣,這個書有一點要向大家特別介紹的,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本書收藏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那它是不是萬歷十七年的原貌呢?不是的!鄭振鐸已經(jīng)指出這個問題,說這里邊有很多是補刻的,補刻的這些書頁是康熙年間的,也就是說這部書不完全是萬歷十七年,里邊有很多康熙年間補刻的那個頁,那個頁的版線底下寫了“石渠閣補刻”。那么為什么我們說它是萬歷十七年不可靠呢?聶紺弩在解放以后研究《水滸傳》的版本,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過去鄭振鐸以及其他人沒有提到的。什么問題呢?就是這個本子的序言最后一行和后面的那行被人家殘掉了,最后的一行只留了幾個筆劃,這個筆劃讓你能夠看出來是萬歷十七年,萬歷年間。那么這就使人懷疑。聶紺弩就指出來,懷疑這是書商做的手腳,他想用清代的刻本來冒充明代的刻本,來賣一個好價錢,那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這個書是萬歷十七年的刻本,因為序是那樣寫的,但是有清代石渠閣的補刻。另外這個萬歷十七年還可以值得懷疑,因為那幾個字被殘了一半,留下來的痕跡讓你聯(lián)想到是萬歷十七年。為什么要把這么重要的年月殘掉一半呢?這里邊就是有人在做手腳?這一點也很重要,所以不能夠完全地相信是萬歷十七年的刻本。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