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禁毀書籍不亞于秦朝?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清朝禁毀書籍不亞于秦朝?

雍正六年(1728年),護軍參領郎坤向皇上遞了一份奏折,結果倒了大霉,遭遇“革職,枷號三個月,鞭一百發(fā)落”的嚴厲處置。他犯了什么大錯?奏折中有句話“明如諸葛亮,尚誤用馬謖”,壞就壞在這:“援引小說陳奏”。

在奏折里為什么不能提小說?因為小說是當時的重點打擊對象,皇上帶頭不喜歡,郎坤不觸霉頭才怪。

清廷反感小說并非無因。有清一代,禁毀小說作為官方行為,呈常態(tài)化存在,堪稱“思想陣地的重要分戰(zhàn)場”。

在金庸的《鹿鼎記》中,天地會是貫穿始終的“敵對勢力”。它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主要由游民組成。會眾流動性強,需頻繁聯(lián)絡,同時又要避免官府中人混入組織。所以,他們以地下活動為主,有各種秘密“切口”。因為會眾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切口既要復雜保密,又要易接受,因此多脫胎于通俗小說。

天地會還有自己的創(chuàng)會史,在這個虛構故事里,有抵抗外侮,有奸臣陷害忠良,也有一百零八人的群雄大聚義,帶著許多通俗小說的影子。它隨著天地會的發(fā)展逐步充實內容,在清末民初的《中國幫會三百年革命史》中,已長達數(shù)萬字,成了貨真價實的小說。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對思想鉗制最烈的一個朝代,文字獄與焚毀書籍,都是統(tǒng)治者的武器。清廷禁毀小說,主要是為了統(tǒng)治需要,以封建道德控制民眾思想。

有清一朝,禁毀書籍與奴化教育始終并行,最終使得清朝成為中國古代史上對傳統(tǒng)風骨和人性摧殘最烈的一個朝代。

禁毀小說是毀書運動的一部分

提起清朝的文化建設,許多人都會拿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說事兒。但所謂“全書”,非但不全,在四庫之外的,許多都要遭遇被毀命運。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纂修工作啟動,首先是對全國書籍進行大清查。乾隆認為“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間毀譽任意,傳聞異詞,必有詆觸本朝之語”,故打算借清查之機,一舉予以銷毀。

這次大清查焚毀書籍無數(shù),行動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告一段落。在此期間,銷毀書籍“將近三千余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shù)幾與四庫現(xiàn)收書相埒”,其中以集部書占多數(shù),史部書籍亦“災情慘重”,吳晗曾稱:“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小說當然也難逃焚毀厄運,僅在1779年到1882年間,就有多起例子。如1780年1月,兩江總督薩載上奏,焚毀小說數(shù)十部,其中包括講述甲申之變的《剿闖小說》。1781年2月,薩載再度請奏焚毀小說數(shù)十部,其中《樵史演義》“紀天啟崇禎事實,中有違礙之處,應請銷毀”。

無獨有偶,那年11月,湖南巡撫劉墉(就是大名鼎鼎的劉羅鍋)也上奏,稱《樵史演義》“雖系小說殘書,于吳逆不乘名本朝,多應冒犯。應銷毀”。1781年11月,又是劉墉上奏,焚毀小說八十余部,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英烈傳》,這部小說講述朱元璋開國故事,自為滿清所不容。1782年7月,江西巡撫郝碩奏繳12種書籍,其中包括以岳飛為主角的《精忠傳》,而關于岳飛的最知名小說--錢彩的《說岳全傳》,不久后也遭禁毀……

責任編輯:潘攀校對:葉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