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國目前已經有了在區(qū)域經濟治理中發(fā)揮更大作用的實力,也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現(xiàn)在,中國經濟發(fā)展速度非常快。在2010年的時候,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2013年的時候,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名列全球第一。這兩點可能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比較大眾的情況。我再講一個很有意思的數(shù)據(jù),可能會給大家?guī)硪粋€更有趣的感受。在2005年的時候,中國的GDP大體上是日本的一半;但到了2014年,日本的GDP也只有中國的一半了。我們可以看出,實力的變化使中國在整個亞洲的經濟治理當中的角色改變了。日本主導了亞洲的一個多邊開發(fā)銀行就是亞洲開發(fā)銀行(ADB)。日本和美國是亞洲開發(fā)銀行并列第一大股東,而日本人始終是亞洲開發(fā)銀行行長的候選人提供者,日本人始終在領導著亞洲開發(fā)銀行。這在以前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日本是亞洲的第一大經濟體。但到了2014年,日本的經濟總量只有中國的一半了。那么這時候,中國是不是應該更積極地發(fā)揮一些自己的作用,為亞洲的經濟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呢?其實是的。一方面中國具有這方面的能力了;另一方面,亞洲很多發(fā)展中國家有這樣意愿。他們也希望中國能夠承擔起與自身的經濟實力相適應的大國責任。
在過去的30多年里面,中國一直是全球市場的參與者,而不是創(chuàng)造者。到了現(xiàn)在,中國已經完全有實力為亞洲市場甚至是全球市場的新增份額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貢獻。在這個時候,中國發(fā)起成立亞投行并且為亞投行注入更多的資金,成為亞投行的第一大股東,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這既是中國的機會,也是亞洲的機會,更是中國的一個責任所在。
4.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的渠道始終過于單一
中國在2006年的時候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到2015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是3.33萬億美元,大概占到全球外匯儲備的將近30%,比日本的外匯儲備高出近2萬億美元。
在1990年的時候,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110億美元,到了現(xiàn)在是3.33萬億美元,可以說是天壤之別。但是,如果我們看一看中國外匯儲備的用處就會發(fā)現(xiàn),在25年的時間里,中國外匯儲備用處基本上是沒有變的:第一個是支付進出口;第二個是支付一些國際債務;第三個是給居民做兌付;第四個是防范危機?,F(xiàn)在我們有這么多的外匯儲備,主要做什么呢?我們基本上是購買了以美元計價的資產,而且主要是美國的國債,這種投資模式一直到今天還是一個主導模式。這個模式有一定的問題。首先,它不符合投資領域的風險分散化原則。我們等于是把雞蛋放在了一個籃子里,也就是美國國債這個籃子里。如果將來美國的國債出現(xiàn)問題,出現(xiàn)違約,那么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受損失方。第二,即使美國的國債不出現(xiàn)風險,中國現(xiàn)在把大部分的外匯儲備都投資到美國的國債上,實際上也是資源的一個低效配置方式。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隨著中國企業(yè)的不斷強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中國大量的海外投資需要外匯儲備來支持。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中國現(xiàn)在發(fā)起成立亞投行,同時積極參與推動金磚銀行的成立,就是希望能夠從巨額的外匯儲備中拿出一部分投入到亞投行和金磚銀行當中去,能夠為整個區(qū)域的經濟增長,同時也為中國的企業(yè)走出去、為中國的對外投資作出更大的貢獻,從而使我們的外匯儲備配置的效率更高。
以上講的是中國發(fā)起成立亞投行的四個背景。
二、亞投行的籌備進程、轉折點及其影響
1.亞投行籌備進程分成三個階段
到目前為止,亞投行的籌建經歷了兩年多時間,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亞投行成功簽署備忘錄。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10月相繼提出了中國要發(fā)起成立亞投行的倡議。此后不久,包括中國在內的10多個亞洲國家在2014年1月份于北京舉行了第一次關于亞投行多邊工作磋商會議。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首批21個意向創(chuàng)始成員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了籌建亞投行政府間框架備忘錄,共同決定成立亞投行。這是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其實是比較低調的。
第二個階段從2014年的11月到2015年的3月,亞投行爭取到新成員的加入,從一家單純的亞洲區(qū)域性開發(fā)銀行變成了一個在股東結構上全球性的金融機構。第二個階段是整個亞投行發(fā)起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階段,是最富有挑戰(zhàn)性的一個階段,也是最鼓舞人心的一個階段。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