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要注重依法立法,立法為民,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法律化
湖南日報:立法是守法的前提。治國理政所依之“法”,是否可以在憲法這個根本大法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達到日臻完善?13億中國人民如何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譜寫依法治國新篇章?
廖永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在我國,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享有相應的立法權之外,根據立法法的規(guī)定,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以及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均擁有相應的立法權限。因此,我國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存在多層次和多部門制訂的現狀。這種立法體系與模式的存在,一方面源于立法機關專業(yè)性和實踐經驗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源于各地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及民族現狀所決定,但與此同時也難免會在法律法規(guī)中體現部門和地方利益。事實上,一些地區(qū)和行政部門從本地區(qū)、本部門立場出發(fā),往往借助立法擴張地方和部門權益,減輕甚至避免地方或者部門責任。這些行為不僅嚴重背離了立法的初衷,也嚴重危害了法律的權威。
基于上述狀況,四中全會指出: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當前,我認為尤其需要強調以下三點:一要人大主導立法。祛除部門利益法律化的頑疾,就要進一步發(fā)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二要“開門立法”。要積極拓展老百姓參與立法的渠道,激發(fā)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彌補或修正法律法規(guī)的不足或不當之處,改變立法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法律化等現象,從而更好地實現法律法規(guī)的公正性和普惠性。三要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對部門間爭議較大的重要立法事項,由決策機關引入第三方評估,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協調決定,明確地方立法權限和范圍。
惟其如此,法治才能擔當起為全面深化改革護航的使命,13億中國人民的法治夢才能實現。
(作者系湖南省法學會副會長、訴訟法學研究會會長、湘潭大學法學院院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