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些錢在刺激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一個壞處,就是需求活躍把物價拉了上來,刺激了通貨膨脹。經過一段時間,它會傳導到CPI上,這個傳導時間的滯后性,在歐美國家通常是6到18個月的時間,在中國通常是在7到24個月的時間里傳遞出來。這種滯后性的特點使得我們現(xiàn)在即使采取政策都來不及。因為,這個壓力早在兩年前就種下了,現(xiàn)在表現(xiàn)出來的通脹壓力是前兩年政策的一個必然代價。換言之,我們現(xiàn)在通脹壓力之所以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前兩年反危機的政策在買單。現(xiàn)在即便采取措施,要起作用也要等到兩年以后。
特點二:帶有成本推動的特點。社科院有關部門做過一個測試,這次通脹漲一塊錢,里面四毛多是成本推動的結果。就是40%以上的因素來自成本提高形成的通脹。我國現(xiàn)在成本提高的速度是比較快的,關于勞動力成本提高的問題,早晚是要回答、要面對的。包括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民工荒,根本原因就是發(fā)給民工的錢少了,福利低。農民進城是他對城鎮(zhèn)預期收入與在鄉(xiāng)下實際收入比較的結果。這個比較之差越大,他進城的動力越大?,F(xiàn)在鄉(xiāng)下實際生活水平提高了,這兩者之差逐漸地在縮小。由此,農民進城的動力不足,出現(xiàn)了民工荒。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人們有理由要求分享改革開放帶來的更多好處。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提高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由此把提高的成本消化掉。
通常緊縮需求的傳統(tǒng)政策對于需求拉上的通脹管用,對于成本推動的通脹不僅不管用,還起負作用。目前這次通脹帶有濃厚的成本推動色彩。如果采取緊縮需求的傳統(tǒng)辦法,就需要收緊銀根。由此,企業(yè)的融資成本會提高。企業(yè)進而會將提高的融資成本計入到物價里面,這就更麻煩了。
特點三:具有國際輸入的特點。過去中國經濟和國際市場打交道不多,所以,國際市場對我們的影響不大?,F(xiàn)在中國經濟開放度提高了,進出口貿易的依存度已經非常大了,所以,國際市場的變化對我們影響非常大,包括通脹。這次國際市場眾的幾個產品成本的提高加劇了我國通脹水平:一是石油。中國每年消耗的石油大概5億噸,我們自己生產2億多噸,中國石油的進口依賴度超過55%,并且中國石油進口以每年8%的速度在遞增。2003年之前每桶油十幾美元,不到20美元,幾天時間就到了30美元,又幾天,再翻一番,70美元。跟著幾天又翻一番,140美元。這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二是鐵礦砂?,F(xiàn)在國際市場每年貿易量60%到70%的鐵礦砂是我國一國買進的。中國工業(yè)化在加速,城市化在加速,需要大量的鋼鐵。中國國民經濟人均鋼鐵擁有程度是很低的。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市化的加速,中國鋼鐵的需要量還要上升。所以,我們在國際市場對于鐵礦石、鐵礦砂的購進量是非常大的。由此,國際市場抬上來的價格需要我們自己消化。三是農產品。我國農產品總體上是能夠均衡的,就是自己養(yǎng)活自己,但是在結構上有問題。我們主要出口大米,主要進口大豆、玉米,特別是對于大豆進口的依賴度非常高。然而國際市場這幾年,大米沒怎么漲,大豆、玉米漲得很是瘋狂。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每漲一塊錢,中國國內市場大豆價格漲八毛三。CPI一共有八大類指標,涉及吃穿用住行以及服務、教育等等,每一類里面又分一些子項,加在一起共八大類262個子項。這次通脹從目前情況來看,食品類的漲價占這次通貨膨脹的70%以上。就是5.4%的通貨膨脹率中,差不多3%以上是來自食品漲價。而食品漲價首當其沖的就在于肉禽蛋。這是因為飼料漲得猛。飼料為什么漲得猛呢?因為國際市場上的大豆、玉米原材料漲得猛。國內政策對國際輸入通脹治理的效果非常有限,并且很被動。
特點四:國際收支失衡加劇了通脹。長期以來,中國國際收支失衡的特點在于收大于支。截止到今年二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經接近3.2萬億美金。外匯儲備是一國的國民,包括企業(yè)和居民,給外國人生產產品或者做工,從人家那里掙的錢。這些外匯拿回來以后,在國內是不能直接流通的。不用時,把這些外匯存在指定銀行,這個存款叫國民外匯儲蓄,即外匯存款。需要用這些外匯時,要將其換成本幣提出來。我們把這個環(huán)節(jié)叫做結匯。結匯等于把外匯賣給了國家。國家把買回來的外匯,放到國庫,這叫國家的外匯儲備。因此,我們外匯儲備越多,說明結匯時候付出的人民幣量越多。這個量我們叫做外匯賬款,也就是為了維持外匯儲備結匯所占用的人民幣。占用的人民幣給誰了呢?給了所有和你結匯的企業(yè)和居民。他們拿到流通領域當中去,要么投資、要么消費??傊?,他們拿錢之后,進入了市場,經由這個通道,流進市場。在我國流通當中,如果有一塊錢是銀行貸款出去的,同時就有一塊兩毛錢是外匯結匯時出去的??梢?,外匯結匯導致外匯賬款放出去的人民幣已經是目前我國流通中最主要的貨幣供給量。
這次中國通脹壓力之所以大,很大程度上是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結匯時候出去的票子增加了通脹壓力。這時如果收緊銀根,緊縮貸款,會提高企業(yè)融資成本,由此加劇成本推動通脹的壓力。而流通中的票子卻并沒有因此減少多少。為什么呢?外匯結匯通道出去的票子比銀行下去的票子多。怎么辦呢?降低出口。面對世界金融危機,敢打壓出口嗎?出口企業(yè)本身壓力很大,內需本來不足,再把外需的出口部分打下來。結果使總需求進一步疲軟,跟著失業(yè)進一步上升,蕭條程度進一步加緊。我們面臨這樣兩難的選擇。
(二)經濟下行的威脅大,而且短期難以解決。經濟下行有內外原因。從外部原因來看,世界經濟的復蘇沒有原來預計的那么樂觀。我們預計去年美國經濟增長恢復到3%,實際美國去年的經濟增長不到2%;歐洲經濟方面,歐債問題控制不住,歐洲經濟能夠在零增長的速度就不錯了;日本經濟是負增長。發(fā)達國家的三大經濟體,其增長恢復的都比較遲緩。所以,他們要擴展國外市場,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這對中國出口很不利。因此,今年提出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10%,這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實上,我們的內需問題更大。
第一,我國投資需求分析。從反危機來看,中國投資需求這幾年波動特別大。2008年,中國固定資產需求投資增長15.8%;2009年,由于反危機措施的采取,固定資產投資需求一下子蹦到33.3%,比2008年幾乎翻了一番;2010年,猛然落下來了,低于20%;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16.8%。我說的這是剔除價格因素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這么大的固定資產投資波動說明什么?說明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在危機中的增長主要是政府行為,不是市場行為。市場行為往往分散決策,不會這么猛、這么集中。只有政府才可以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只要投資需求疲軟,政府可以從中央到地方動員,一下就上去了。但是政府的這種投資行為沒有通過市場競爭,效率相對較低。在爆發(fā)危機的時候,為了擴大投資,把“十一五”規(guī)劃淘汰的、沒有列上去的項目幾乎全部拿出來重新補報。因為市場不投資、企業(yè)不投資,意味著需求疲軟,進而意味著失業(yè)。沒有辦法,政府就來投吧,即便是低效率,也要投。正如凱恩斯講到的,既然市場不投,需求疲軟,高失業(yè),那就政府去投。政府也不知道投什么。怎么辦?政府拿錢就好了。拿錢干什么?請老百姓到海德公園去挖坑,之后填坑,然后給老百姓發(fā)錢。這雖然沒有效率,但是只要有事干,就不會鬧事。老百姓拿了錢,到商場去買東西,買什么就刺激什么,由此帶動經濟增長。
政府代替市場投資衍生出來的問題是:第一,政府代替市場投資通常效率低;第二,政府代替市場投資往往不可持續(xù)。我國政府投資,這幾年基本上就是基礎設施這一塊,包括鐵路、公路、機場。這一塊是沒有后續(xù)性的。它對整個經濟后續(xù)的增長、就業(yè)的帶動比較有限。這幾年,支撐渡過危機的投資擴張,我們主要依靠的是政府,市場力量沒有起來,也就是中國的企業(yè)沒有起來。
大企業(yè)創(chuàng)新力弱,有錢投不出去。大企業(yè)特別國有大企業(yè),總體資金困難不是特別大,尤其是央企。更嚴峻的困難在于創(chuàng)新力弱。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產業(yè)升級的空間,沒有結構升級的空間。即使有錢,投不出去,不敢投。或者在現(xiàn)有產品基礎上擴大投資,就是重復建設。重復建設在危機的情況下肯定就是泡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條是穩(wěn)增長;第二條是優(yōu)化結構。優(yōu)化結構的核心就是要提高創(chuàng)新力。如果研發(fā)創(chuàng)新上不去的話,就是有錢,也是投不出去的。這是“中等收入陷阱”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