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不太在乎創(chuàng)新。我們所以好的突破很少、很難,一個原因就是要追求老人當中的無爭議,官場也是如此,藝術(shù)界也是如此。
美國人說中國人有一種祖父崇拜的情結(jié),崇拜祖父在家里也是好的,但是在生活和個人成長當中還是這樣就有點麻煩了,因為一切都在往前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講的天花亂墜,如果不創(chuàng)新,不往前走,難道它還有生命力嗎?我們在明代的時候已經(jīng)嘗到了不創(chuàng)新的苦頭,難道我們想再嘗一次嗎?
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一批學者在談國學的時候,我提出幾個疑問,第一,你們講的國學主要是儒家,但問題是當時是百家爭鳴,其他家的學說你們怎么看?第二,唐代是唯一不提倡國學的朝代,但是它怎么會那么發(fā)達?第三,古代的國學再好,它們是在沒有和別的文明進行交流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文化,而現(xiàn)在我們的文化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全球化,必須和別的文明交流。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要大大發(fā)揚,而不要老是傳統(tǒng)、傳,古典、古典。中華文化是會和其他文化發(fā)生沖突的,但主要還是相互融合。像前面講到的我的學術(shù)觀點更多的是來自康德,我心中又有李白、杜甫和蘇東坡,他們在里邊沖突嗎?不沖突,相見而歡,小小的心靈是這樣,大大的世界為什么不可以這樣?所以,要學會互融的方式來面對文明沖突。
現(xiàn)在講的好多文明的沖突是夸張的,其實問題沒有那么嚴重,一切都可以談。我非常贊成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圖圖說的一句話——我們要為差異感到欣喜(Delight in Our Differences)。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同的文化,那么這個世界就太單調(diào)了,如果這個世界都統(tǒng)一在一種那怕是非常好的文化里面,這個世界也就完了,差異是我們生活的幸福來源。
文化傳播天經(jīng)地義,文化不被傳播就不叫文化了,化從何來?文化必須傳播,但是要傳播必須看到被接受是最終的原則,必須要有人被接受,不要單向灌輸,要人家樂意接受才是對的。在文化傳播的時候有幾點希望大家引起注意:
第一,必須感性,不要過多的理性,即使有理性的成份,也讓它感性化。
第二,必須讓它既通俗又讓人吃驚。光是通俗不讓人吃驚就沒意思了,努力地做到我們宣傳的項目故事化,要尋找故事,否則就全是形容詞了。每一個地方,無論是在講每一個省的文化的時候,還是在講海外文化的時候,又或是在講音樂文化、茶文化的時候都需要有故事,而且需要有動人的故事。
第三,必須融入到生活,使文化最終沉淀為人格。除了文化的細節(jié)、文化的故事、文化的感性空間之外,最大的感性是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弗洛伊德的學生榮格曾經(jīng)講過一句話,他說“一切文化最終都沉淀為人格。”文化的最終實現(xiàn)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內(nèi)部形象和外部形象,我們每一個人負載的文化在世界各地游走,我們自己帶的文化在我們生活當中站立。文化是通過我們個人的人格傳播而不光是通過哪種書、哪一些理論,而更有效的是通過我們的行為,要明白文化復興就在我們身上,當文化全部神秘地沉淀在個體身上,這就是復興。
(未經(jīng)許可,不得復制、印刷、出版,違者負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律責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