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方面,《中庸》蘊含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道路。《中庸》開頭部分講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在《中庸》里是具有重要支柱性的作用,也是實現(xiàn)中和之道的根本途徑?!吨杏埂泛竺嬷v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這段文字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解讀:首先,教學之道的重點是誠。什么是誠?《中庸》講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是天道之真,是真理之真,并且在教學之中的誠要能上通天命與天道相通。
其次教學之道的內容是什么呢?“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中庸》里講:“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中庸》里誠是強調“真”,而在教學的內容里則是強調“善”,所以“真”和“善”在《中庸》的人的全面發(fā)展里是有機的統(tǒng)一體。
在教學之道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方法的問題。教學之道的方法《中庸》稱之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一段寫得非常好,我經常用這段文字激勵自己。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五個學習階段,這段文字是說,要么就不學,一旦開始學習,就要廣博地去學習,不要停止。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深入地去審問,就不應該停止。在審問的同時,要全面的思考,在慎思的基礎上要能清晰地分辨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分辨什么是論證充分的,哪些是論證不夠充分的。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學習的基礎上,要堅定地去踐行。《中庸》這句話,每每讀來都會有新的體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句的意思是,別人也許一次就可以做到的,但我可以十次、一百次來做到。別人可以十次來做到的,我可以一千次來做到。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教育就能讓一個并不太聰明的人明智,辨別是非,堅守真理善良,同時可以讓一個柔弱的人具有強大的力量。其實這句也是這是教育的真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講到:“學習和思考、學習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你腦子里裝著問題了,想解決問題了,想把問題解決好了,就會去學習,就會自覺去學習。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給當代青年們寄語時又用了這段話,他說:“要篤實,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抖Y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可以看到,教學之道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礎平臺。在人的全面發(fā)展問題上,教是決定性的。而教學之道中的道,也是決不可忽略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