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度秋色遠,日靜無云時??托牟蛔缘?,浩漫將何之?忽憶范野人,閑園養(yǎng)幽姿。茫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城壕失往路,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為蒼耳欺。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酒客愛秋蔬,山盤薦霜梨。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饑。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近作十日歡,遠為千載期。風流自簸蕩,謔浪偏相宜。酣來上馬去,卻笑高陽池。
這首《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御定全唐詩·卷一百七十九》第1頁)為天寶四載(公元745年)秋李白尋訪朋友范居士時所作。詩中詳記了訪范歷程,表達了對山林隱逸的喜愛。但詩中“范居士”究竟是誰?這個問題猶如一團迷霧,長期困擾著學界。
明末清初錢謙益《錢注杜詩·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新1版,294頁)云:“北郭:太白集《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蒼耳中》詩云‘猶憶范野人,閑園養(yǎng)幽姿。’故此詩云‘還尋北郭生’也。”他以李白尋范詩句注釋杜甫詩中“北郭”,暗示李白筆下“范居士”即杜甫詩中“范十”。清王琦云:“《居易錄》:魯城北有范氏莊,即太白訪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者。琦按:杜甫有《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詩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予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fā),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何(筆者按:“向”之誤)來吟《橘頌》?誰欲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疑即此人也。”(《李太白全集(下冊)》,中華書局2011年3月北京第1版,784頁)直接懷疑“范居士”就是杜詩中的“范十”。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天寶四載乙酉》亦云:“在兗州時,白嘗偕公同訪城北范十隱居,公有詩曰:‘落景聞寒杵。’白集亦有尋范詩曰:‘雁度秋色遠。’二詩所紀時序同。又公詩曰:‘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白詩曰:‘忽憶范野人,閑園養(yǎng)幽姿。茫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公詩曰:‘入門高興發(fā)。’白詩曰:‘入門且一笑。’公詩曰:‘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白詩曰:‘遠為千載期,風流自簸蕩。’辭意亦相仿佛,當是同時所作。”(《唐詩雜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55頁)聞一多通過比較內容,認為兩詩“是同時所作”,所寫應為同一件事,那么李白尋訪的“范居士”即為“范十”。
在對李白筆下“范居士”的探究中,后人不約而同把目光聚焦于杜詩中的“范十”。但是“范十”又是誰呢?
“范十”名叫范惀,唐代名宦范傳正之父。“范傳正,字西老,鄧州順陽人。父惀,為戶部員外郎。”(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5208頁,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1版)《欽定四庫全書·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下》(28頁)將范惀名字誤記為“倫”。據明范淶所修《休寧范氏族譜》云:“戶部公諱(范)惀,行十,刺史(范冬芬)子……(范)愉,冬倩子,行二十三……(范)悅,冬昌子,行二十五。”(族譜引文據范氏后人貴州水城范澍飚轉錄,下同)古人取名重寓意,講輩分。從范冬芬兄弟范冬倩、范冬昌分別給自己兒子取名“愉”“悅”來看,范惀名“惀”而不名“倫”,因為“惀”“愉”“悅”均表達某種心情,“倫”則不是。北宋范仲淹等所修江西豐城《范氏大成宗譜》載履冰公分房世系圖亦稱“惀,行十。”范惀雖為長子,但在整個范氏家族中排行第十,故杜甫稱之“范十”。
范惀祖父“范履冰,河內人,相武后。”(《欽定四庫全書·河南通志·卷四十五(14頁)》)“自周王府戶曹召入禁中,凡二十余年。垂拱中,歷鸞臺、天官二侍郎。尋遷春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兼修國史。載初元年,坐嘗舉犯逆者被殺。”(《欽定四庫全書·舊唐書·卷一百九十(4頁)》)
范惀父親范冬芬曾任畿縣丞尉,因為官清正被御史中丞兼都畿按察使崔沔“以清白吏疏而薦之”(清董誥等輯《欽定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13頁)》),仕至“宣州刺史”(《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十四·職官志》第12頁)。
按族譜所記,范惀有五子:長子范傳真“為宣州寧國令”(《柳宗元集·第二十二卷》,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1版,594頁);次子范傳式為“(宣歙)觀察使”(《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十四》第9頁);三子范傳正“歷歙、湖、蘇三州刺史,有殊政,進拜宣歙觀察使”(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第5208頁,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1版);四子范傳規(guī)任“陜州安邑縣令”(清董誥等輯《欽定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九》第18頁);五子范傳質“元和四年巳丑登第”(《休寧范氏族譜》)。
范惀“與趙郡李華善”(《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第5208頁)。李華為李白族叔(李白有《陪侍郎叔華登樓歌》載于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第三冊1771頁,中華書局1966年5月第1版),于“開元二十三年進士擢第。天寶中,登朝為監(jiān)察御史。累轉侍御史,禮部、吏部二員外郎”(《欽定四庫全書·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下》1-2頁)。詩人劉長卿亦是范惀好友。安史之亂后,范惀回河南老家,劉長卿曾作《時平后送范惀歸汝州》(楊世明校注《劉長卿集編年校注》第18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北京第1版)贈之。
范惀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癸未及第”(《休寧范氏族譜》),其時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二人或相識于此。范惀及第前已移居魯城北郭,后因故(或為守孝)回魯長居,與家居魯郡的李白交往甚密,互有唱和。據范傳正《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云:“常於先大夫文字中,見與公有潯陽夜宴詩。”可惜詩作未能流傳下來。
從杜甫稱之“范十”,李白呼之“范野人”來看,范惀與李杜平輩論交,年齡似應比李白稍小,同杜甫相當(李白生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即701年,杜甫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即712年);同時范惀與李華交厚,歲數(shù)應與李華相仿(按二十五歲左右中進士推算李華約生于開元初)。結合范惀家世及名字分析,他大約生于中宗復位(705年)至玄宗開元初(713年前后),因武后寵信酷吏,范履冰慘遭迫害無辜屈死,范冬芬無處伸冤,心中怨憤有口難言,故為之取名為惀(有思念或憤懣之意。武后時期恐怕不敢取這種名字)。
范惀有一個兄弟叫范宣。據網傳新發(fā)現(xiàn)的《范宣墓志》(由河陽縣尉王鼎撰文)記:范宣字少逸,為范履冰之孫,范冬芬之子,曾任河南府河陽縣令,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卒,終年五十三歲。按墓志所記,范宣生于公元728年即開元十六年。此時正值開元盛世中期,玄宗皇帝勵精圖治,政治清明,朝廷已為范履冰冤案昭雪,正義得以伸張,范冬芬心中憤懣之氣得以宣發(fā),又恰在宣州刺史任上,遂替次子取名為宣(既志出生之地,又含宣泄之意);家族冤屈已伸,幼子身逢盛世,年少安樂,故字少逸。范宣因長兄之故,同李白相識并結為忘年之交,后與李白相逢江東,同游金陵,別時李白作《金陵歌送別范宣》(《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御定全唐詩·一百六十六卷》第11頁)相贈。
由于范氏兄弟與李白“有通家之舊”,范傳正任宣歙觀察使時,“桉(同按)圖得公之墳墓,在當涂邑。因令禁樵采,備灑掃,訪公之子孫,將申慰薦。”不僅以官方身份下令地方幫助管理李白墓塋,而且竭力關照李白后人,并遵照李白“悅謝家青山,有終焉之志”的遺愿,“卜新宅于青山之陽,以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遷神于此,遂公之志也。”(《欽定全唐文·卷六百十四·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11-13頁)范傳正為李白遷墳改葬,撰銘樹碑,以彰芳聲,足見兩家交情匪淺。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