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盛世氣象
(一)大漢盛世
在中國古代出現(xiàn)了幾個盛世,有的是一個整體的帝國出現(xiàn)的盛世,有的是階段性的。我們先來看大漢,看一段文字:“于是乎周覽泛觀,……其獸則?旄貘犛,沈牛麈麋,赤首圜題,窮奇象犀。……其獸則麒麟角端,騊駼橐駝,蛩蛩驒騱,駃騠驢騾。于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后宮,列乎北園。崒丘陵,下平原,揚翠葉,扤紫莖,發(fā)紅華,垂朱榮,煌煌扈扈,照曜鉅野。沙棠櫟櫧,華楓枰櫨,留落胥邪,仁頻并閭,欃檀木蘭,豫章女貞,長千仞,大連抱,夸條直暢,……”
司馬相如是四川人,很有才華,漢武帝非常欣賞他,他給漢武帝獻了《子虛賦》《上林賦》。里面他虛擬了一個情節(jié),就是有個子虛先生,還有個烏有先生,這兩人顯擺,子虛先生說,我們楚國有云夢澤,很大很大。子虛先生就說,我們家皇上有一個上林苑也很大很大,最終的焦點是上林苑比云夢澤要大得多。實際上是獻給漢武帝,夸我們這個偉大的祖國沃野千里,物產(chǎn)豐富,人口眾多,鳥獸也多,各種動物都很多,是夸國富民強的。這種寫法顯得很笨,但他代表的是一種強悍的思維,就像《馬踏匈奴》這個雕塑一樣,用一整塊石頭雕成,根本不做精雕細琢,你依稀辨得出誰是馬,誰是匈奴,然后辨得出馬在踏匈奴,這就夠了。所以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強大的王朝,它多,它大,它非常的驕傲,這是一個盛世才可能有的一種表現(xiàn)力。
“背秋涉冬,天子校獵。……縱獵者,河江為阹,泰山為櫓,車騎雷起,殷天動地,……生貔豹,搏豺狼,手熊羆,足壄羊,蒙鹖蘇,绔白虎,被班文,跨壄馬,凌三嵕之危,下磧歷之坻。徑峻赴險,越壑厲水。椎蜚廉,弄獬豸,格蝦蛤,鋋猛氏,羂騕褭,射封豕。……流離輕禽,蹴履狡獸。轊白鹿,捷狡兔,軼赤電,遺光耀。追怪物,出宇宙,彎蕃弱,滿白羽,射游梟,櫟蜚遽。……觀士大夫之勤略,均獵者之所得獲,徒車之所轥轢,步騎之所蹂若,人臣之所蹈籍,與其窮極倦谻,驚憚詟伏,不被創(chuàng)刃而死者,他他籍籍,填坑滿谷,掩平彌澤。”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打了眾多的獵物,這就相當(dāng)于列了一個清單,打了多少種,狼、虎、熊、猴、雞、鴨全都有,有多少,我們家天子能打多少,我們有的是獵物,永遠都打不完,我們的帝國萬壽無疆。為什么這么驕傲呢?在兩千年前,這么大的疆域?qū)σ粋€個體來講,意味著什么?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力。
秦始皇應(yīng)該說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帝王,他奠定了后來兩千年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chǔ)。也奠定了我們疆土的基礎(chǔ),在秦始皇的時代,從咸陽出發(fā)向北向南向東向西修了眾多的直道,這些直道就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的國道。他為什么修這個?他要打南方,原來兵力運送需要一年,道路修好后可能一個月就到了。現(xiàn)在你到南方這些地區(qū)去,特別是在武夷山地區(qū),在一些偏僻的地方,還有直道的遺址。秦始皇面對的是新的世界,所有的制度都是新的,所有的做法都是有想象力的。秦始皇統(tǒng)治時間不長,但是他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chǔ)。
秦始皇那時是在走自己的路,罵聲就多一點,評價你的人就多一點,秦始皇是你評價你的,我走我的??たh制走了兩千多年,他打破了什么呢?封建制,分封制。原來是什么樣呢?周天王姓姬,各省的省長、各部的部長雖不是親兄弟,至少也是堂兄弟,都有血緣關(guān)系。秦始皇不是這樣的,皇上姓嬴,底下的姓張、姓李都是一樣,而且不是分封制。原來諸侯國就是獨立王國,軍政大權(quán)獨攬,財權(quán)獨攬??たh制的核心是每個省的首長都是中央直接派到地方的中央代表,不是這個省的獨立王國的首長。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政治的版圖和結(jié)構(gòu)。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所以我們說,這個貢獻是偉大的。
到了漢朝版圖大了,中間有了河西走廊,也出現(xiàn)了絲綢之路,《史記》上記載叫“鑿空西域”。漢朝干了幾件事奠定了中國思想的基礎(chǔ)。史書說漢承秦制,春秋戰(zhàn)國以后還沒有一個王朝來系統(tǒng)整理百家爭鳴的局面,到漢朝做了這件事:《詩》《書》《春秋》《周易》《禮記》這五部經(jīng)典第一次進入了國民教育系列,任何一個貴族子弟都要讀這五部著作,“四書五經(jīng)”中的“五經(jīng)”就是從這里開始的,讀了《詩經(jīng)》,了解世界的多元性,因為《詩經(jīng)》是描寫這個世界的,讀了《尚書》,了解中國的典章制度,讀了《春秋》可以了解古代的歷史,讀了《周易》可以知道天下的興亡變化,讀了《禮記》可以知道世間的規(guī)矩。后來朱熹把《論語》和《孟子》拿出來,再把《禮記》里邊的《大學(xué)篇》和《中庸篇》拿出來,湊了四本書叫“四書”。
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統(tǒng)”學(xué)說、天人感應(yīng)學(xué)說和三綱五常學(xué)說,從而奠定了中國古代治理體系的思想基礎(chǔ),所以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不是真的把百家罷了,而是“融冶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儒家為核心,然后汲取百家的營養(yǎng)。董仲舒把儒家學(xué)說和先秦時代的陰陽學(xué)說結(jié)合在一起,提出“天人感應(yīng)”學(xué)說,引申出你做好事就有好反應(yīng),做壞事就有壞反應(yīng)。這個理論既有建設(shè)性又有革命性。董仲舒發(fā)展了儒家的思想,把治國理政的實際與儒家思想的道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建了一個社會治理的結(jié)構(gòu)圖。
從社會群體來講,叫“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乾坤定了不能倒轉(zhuǎn);從個體來講,一個人身上應(yīng)該有仁、義、禮、智、信,這是一個橫和縱的交叉,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治理網(wǎng)絡(luò)。所以漢代的思想治理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