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火攻第十二篇“戰(zhàn)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提出了賞與罰是兵家使用的成功范例,對商家和處事也有借鑒意義。賞罰分明彰顯了領導者褒揚貶抑的科學管理模式,倡導正當的進取,弱化錯誤的選擇,否定一些錯誤行為和消極因素,給人以精神上的滿足或抵制。賞罰分明與人的利益息息相關,賞罰不明,就會產生相應的危害。因此,筆者認為,領導者要做到賞罰分明,調動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就必須講究科學的管理方法,當賞則賞,當罰則罰,方為上策。
一要賞罰據實,不折不扣。懲罰與獎勵是領導工作的兩件利器,領導者做出懲罰決定前,首先要弄清事實真相,只有事實清楚后的懲罰,才會做到擲地有聲,又穩(wěn)又準。一方面,事實是難以捉摸的東西,其往往會被形式所掩蓋,領導者必須分清事實與懷疑之間的界限,創(chuàng)造公開、誠實、信任的氣氛。另一方面,真相也是難以捉摸的,人們很少能一眼看出真相,所以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如果僅從單一的角度去看問題,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失誤。領導者要想成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進行有效的賞罰,須不受外界的影響,弄清事實真相。領導者如果故意誤導,帶有偏向,事實不清,領導的威信將大受影響。而那些受到懲罰的人,就會滿腹委屈,明白真相的人也會替他鳴不平。對待事實問題,要區(qū)分事實與觀點的不同,很多人容易將這兩者混淆。弄清事實真相,關鍵要抓住核心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核實,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出更有效評判。
二要賞罰一致,不偏不倚。懲罰與獎勵的目的是讓人更加努力地工作。由于制度和程序上的缺陷,造成所需要的行為與懲罰或獎勵的行為之間出現(xiàn)不一致,領導者按照思維定勢處事,就會造成懲罰行為與懲罰效果的嚴重脫節(jié)。領導者對犯錯誤干部敲響警鐘,如果不能敲到實處,就會事與愿違。獎勵也是一樣的,有時也會造成獎勵行為與獎勵目的脫節(jié),領導獎勵什么行為,將會得到更多的這樣的行為,雖說贊揚與撫慰是經常性的行為,但也要注意不要獎勵所不該獎勵的,一旦獎勵不該獎勵者,領導者就不能得到自己所希望得到的東西。譬如不慎獎勵的人是通過投機取巧騙來的獎勵,那么這種投機取巧的行為將被縱容滋長起來。所以要賞有信,罰有果,“信賞必罰”是領導者遵循的用人原則,“信賞必罰”的重點在于及時和適度,大家才會知道效法和警惕。所謂“適度”,就是獎勵的程度要適當,大功大賞,小功小賞;大過嚴罰,小錯薄罰。在公平的范圍內,處理得讓人心服口服,獎勵才有意義。如果私心嚴重,小功給大賞,或者大過給薄懲,引起的后果可能更嚴重。
三要功過不抵,不卑不亢。賞罰分明包括兩層含義,即對不同的人該賞則賞,該罰則罰;對同一個人的不同事件該賞則賞,該罰則罰,決不能功過相抵。任何人都有其功,也有其過,如果功過相抵,就容易導致功過混淆。功過相抵容易造成特權,有的干部因為做出了成績,或立有功勛而得到一官半職,犯了錯誤,如果采取功過相抵,那么各級干部必然仿效,不正之風將大肆漫延。在加上有些官員大權在握,“官官相護”,官僚特權必然更加肆無忌憚,法律、規(guī)章、制度在他們面前也必然蕩然無存。所以要做到功過相抵,必須功過分明,各施賞罰。若有功于前,按律行賞,又有過于后,按律施罰;反之,若有大過在前,理應施以懲罰,又有大功于后,也應按律行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領導干部不因個人的情感而行賞罰,做到賞罰分明,以這樣的原則來用人,則能事半功倍。商鞅說:賞罰不明,就好比任重道遠而無牛馬,濟大川而無舡楫。賞罰不明就等于失去了事業(yè)成功的基礎和希望。唐代無結《辯惑》強調了賞罰并用的重要性:“賞善而不罰惡則亂,罰惡而不賞善則亂。”指出了賞罰兩個方面缺一不可的道理。
本文鏈接:http://416w.cn/2017/0425/945041.shtml(轉載請保留)
(作者單位:廣宗縣委組織部)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僅供參考?!?/p>
本文系宣講家網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來源。
網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jst71ztz@126.com,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學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