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量的民族記憶、民族想象都是通過口頭傳授的,比如黃帝的傳說,堯舜的傳說,大禹治水的傳說,這些傳說實際上早就存在了,什么時候記錄的?我們的疑古學派有時候走進了一個誤區(qū),他們認為這些傳說是先秦諸子偽造的,而實際上這都是民間的傳說,諸子正是利用它們來創(chuàng)造自己的學問。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走了幾萬里,到處的人都在講黃帝、堯舜,這就是民間的資源,民族對自己的部族始祖的一種記憶。包括現(xiàn)在的苗族,在苗族的古歌里,講蚩尤是他們的祖先,他們認為人類文明三祖是炎帝、黃帝、蚩尤。清朝初期康熙年間有一個大學問家叫毛奇齡,他說過一句話,他說不記載的不等于不存在。“六經無髭髯”,髭就是上嘴唇的胡子,髯就是絡腮胡子。“六經”里面沒有“髭”字和“髯”字,但是中國人的胡子絕不是漢代才長出來的,是你認為有價值的時候才記載的。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左傳》沒有記載他,所以疑古的先生都認為孫武是子虛烏有的人,因為吳楚柏舉之戰(zhàn)有記載的只有三個人,一個是吳王闔閭,一個是伍子胥,一個是吳王的弟弟夫概,而沒有孫武。因為孫武是客卿,不是重臣,不像伍子胥是相,是幫助吳王闔閭上臺的重臣。官方的文獻很可能不記載參謀長或者高級參謀、軍事專家,而把功勞都記在國王的身上。但是先秦的兵家文獻記載了,《尉繚子》說,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者,他是誰呢?是齊桓公;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者,是誰呢?是吳起;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者,是誰呢?是孫武子。柏舉之戰(zhàn),孫武指揮吳國的三萬軍隊對抗楚國的二十萬軍隊,他開始是坐在船上溯淮河西,楚軍就張著口袋準備讓他鉆進來,但他突然中途把船拋掉,直插楚國首都,等楚軍回援的時候,再打伏擊仗。這種打法,就是孫武的打法。所以我們要關注民間的問題,關注不同文化層次的問題,才能走進諸子。先秦的書,《老子》是最早的,五千字,《孫子兵法》是六千多字,《論語》一萬三千字,在當時就是很大的書了,《莊子》是六萬六千字,共三十三篇,內篇七篇是莊子做的,外篇十五篇是別人所記的,還有雜篇十一篇是后學所做的,但是這個說法可能還有一些值得討論的地方。這些書影響了中國,進入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們研究先秦諸子,就是研究自己的DNA。先秦諸子,既是我們思想上的先驅,又是我們精神上的朋友。先驅率先開展思想的原創(chuàng),朋友則轉過身來啟發(fā)文明的對話。我們面對諸子,應該做的事情,乃是溝通諸子的時代和我們的時代,深入地進行原創(chuàng)的對話,以對話開拓新的原創(chuàng)。要發(fā)現(xiàn)原創(chuàng)和深入對話,其中的關鍵,是使這些先驅和朋友真正在場。在場的要義,在于還原他們的生命狀態(tài)和生命過程。
我們要走近諸子、還原諸子,首先要追問:諸子是誰?他們?yōu)楹伟阎鲗懗蛇@個樣子?這就是研究諸子的發(fā)生學。比如莊子是誰?這個問題,二千多年就沒有弄清楚。司馬遷敘述先秦諸子,對莊子只作附傳,附在《老子韓非列傳》,非常粗略地說:“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蒙地在宋國(河南商丘)的北部,漆園吏就是鄉(xiāng)鎮(zhèn)里種漆樹、造漆料的小作坊的賬房先生,恐怕連個股長都夠不上。細讀《莊子》就會發(fā)現(xiàn),莊子的家世蘊藏著二千年來被忽略了的三個未解之謎:
(一)莊子家貧,到了要向監(jiān)河侯借粟為炊的地步,監(jiān)河侯推托“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莊子就以涸轍之鮒(鯽魚)作比喻,說“君乃言此,曾不如索我于枯魚之肆!”他是個連肚子都填不飽的人,那么他著書時“其學無所不窺”的博學何從談起?當時可是學在官府,施行貴族教育。把官學變?yōu)樗綄W的孔子,可沒有收過一個弟子叫莊周。
(二)他出任一個小小的漆園吏,職位可能還不比現(xiàn)在的股長,那么他又哪來資格與那些王侯將相對話,而且衣冠不整,神情傲慢?在等級森嚴的社會,若無相當?shù)纳矸?,恐怕早就受到驅逐或拘押了?/p>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