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有問題意識,注重四點交集找問題,即把教學重點、理論難點、社會熱點和學生關注點有機結合起來。
比如說學科前沿問題。這個學科領域有什么前沿問題,都要結合起來看,去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鍵。
第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是思政課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也非常多。學校也做了很多的嘗試,比如有模擬教學,把虛擬技術運用于思政課教學;有的搞教學APP,建立一些教學平臺,讓學生和老師在平臺上可以隨時進行交流;還有的老師建立了微信群,隨時和學生交流;等等。這些都是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和學生交流、提高教學效果的工作方式。因為學生對新媒體新技術的運用是非常熟練的,所以運用這些東西提高教學效果還是非常有效的。
第五,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考核方式,由單一評價向多元評價統(tǒng)一轉變。
教師的評價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什么是好老師,什么是好課堂,師生的認識也并不統(tǒng)一。很多老師都認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比較好,但是實際上,我們應該對課堂教學效果有一個科學、客觀的評價標準,究竟如何講、講到什么程度才算得上是好的課堂教學,不能過分依賴主觀標準。目前,高校的評價標準運用得比較多的是學生評教,就是通過學生給思政課老師打分的方式來評價課堂教學是好是壞。這種方式有一定的客觀性,最后的分數(shù)總體上來講也能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單純地使用這種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學生對于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喜好程度,這種喜好程度會影響他的聽課效果;另一方面,在課堂上,有的學生聽得比較認真,有的可能聽得不是很認真。這些都是導致打分過程不公正、不客觀的因素。
另外,一般來說,課堂評價的打分往往差距不太大,很多分值只相差零點幾,甚至零點零幾,這樣的分值能有多大的差距?所以在思政課教師的評價中,應該引入多元的評價標準。除了學生的評教,還應該有同行的評價,也就是思政課老師與其他老師之間可以相互進行評價。但是這個評價也比較難,因為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專業(yè)背景,所以評判起來不一定非常準確。
同時,還應該建立專家評教的機制,比如成立專家督導組,請一些老教師、老專家來聽課,讓他們給思政課老師打分,并且賦予他們一定的權重,這樣就可以使得我們對老師的教學效果評價更加客觀。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很多馬克思主義學院或者思政部都有教學指導委員會,那么他們就可以對每一個老師的教學水平進行正確的評估。將以上這些因素結合到一起,我們對老師的課堂教學實效就會有一個更趨于客觀公正的評價。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