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國國民黨
(1)綱領
總的來講,國民黨(包括前期的興中會、同盟會)的基本綱領有兩個變化:早期以“驅除韃虜”(即救國)為主要目標,后期則更加全面地推行孫中山倡導的“三民主義”。
(2)組織性質
國民黨的組織性質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辛亥革命之前,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的早期組織形式)是具有很強的舊式秘密會黨性質的團體。第二,辛亥革命之后,宋教仁改組國民黨,使之吸納了來自于社會各個團體的精英力量,形成了一個派系聯(lián)盟。但這個派系聯(lián)盟依然具有濃厚的舊式聯(lián)盟特點,或者說跟朋黨性質的北洋系依然有很強的相似性。第三,1922年,孫中山決定“聯(lián)俄”后,國民黨進行了現(xiàn)代化改造,成為一個比較現(xiàn)代化的政黨,具有了蘇式政黨的特點,但改造不太徹底,依然有舊式派系聯(lián)盟的殘余特色。例如,國民黨并沒有建立比較完備的組織體系,在南方八省中,國民黨基本上黨的系統(tǒng)能到縣級,而北方基本上到省這一級就沒有了。這是國民黨在改造過程中的一大缺陷。
(3)領導層
國民黨組織性質的不徹底性是由其領導層帶來的。其領導層主要是舊式的士紳、軍校生和留學生。
(4)社會基礎
國民黨的社會基礎是知識界、江湖會黨和商界。
不論國民黨的領導層,還是其所依賴的社會基礎,都沒有注意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國最廣大的農民和工人群體。陳獨秀在1922年的一篇文章當中曾經指責國民黨,認為國民黨過于注重城市和上層。沒能注意到最廣大的工人和農民群體的實際訴求,是國民黨在領導歷史轉型過程中的巨大缺陷,最終敗退下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