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來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已。”(《論語·雍也第六第30章》) 這就是說,當領導的要經(jīng)常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全心億意為人民服務,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這就是最大的仁!而且達到了圣人的地步!自己想成功,也要讓別人成功;自己想通達,也要讓別人通達。這不是共同進步、共同富裕,雙贏至天下為公的思想嗎?
不一而足,孔子正面論述“仁”的辭句,有28條之多,如果加上從側面、逆向方面論述的,那就更多了。此外,《禮記·中庸》說:“仁者,人也。” 《孟子·告子上》說:“仁,人心也。”簡單一句話,就是“仁者愛人。”人,是指人民大眾,愛人民大眾,也就是仁了,這是儒家思想的本意。
綜上所述,作為孔子思想體系核心的仁,實質上是一種主張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價值,關心每個人的現(xiàn)實權益的崇高人文主義精神,“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堯、舜是最具“仁愛”的典型人物(子曰:‘何來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鬃拥倪@種人文主義精神,它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雖然缺乏民主基礎,但是,它必竟是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思想潮流,順應了奴隸解放的歷史大趨勢,但由于封建主義制度的頑固性,極大地阻礙了孔子仁愛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發(fā)展,致使中國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或之后沒有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
5、德治仁政的關鍵首先要從領導干部做起。
孔子認為,作為吃國家俸祿的臣或士,應該以身作則,以行動的示范作用比行政命令更加有效,這指明了轉變社會風氣的關鍵所在。他說,一個領導人如果自身言行端正,即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如果當領導的自身言行不端正,即是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第十三第6章》)。因此,當領導的,端正自身的行為,對于以德治國有重要意義(“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第十三第13章》)??鬃舆€提出,當領導的還要以自己的行動作表率,行動走在老百姓的前面,并且要永遠不要解?。?strong>“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論語·子路第十三第1章》)。如果領導人能夠帶頭端正自己的言行,下面的群眾誰敢不端正的呢!(“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lsquo;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第十二第17章》)。
因而,孔子認為,實行德治仁政的重要措施是“政在選臣”,即選拔好領導干部,特別別是選拔好朝廷大臣(高級干部),要推薦正直的人,廢棄心術不正的人。孔子說,如果當領導人沒有貪欲,你就鼓動人去偷竊,也沒有人去干這種事。(“魯哀公問政,對曰:‘政在選臣。’季康子問政,曰:‘舉直錯諸枉,則枉者直’。康子患盜,孔子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孔子·世家第十七》)。
要求從政者品德的全面發(fā)展,是孔子德治仁政的重要內容??鬃犹岢?,從政者要尊重五種美德,去除四種惡習(“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論語·堯曰第二十第2章》)。五種美德為:
1、君子給人恩惠卻不需破費。
2、役使百姓卻不會讓百姓心存怨恨。
3、有欲望卻不貪心。
4、安詳坦然卻不驕傲。
5、威嚴卻不兇猛。(“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第二十第2章》)
四種惡習:
1、不事先進行道德教育,犯了罪便加以殺戮,這叫做虐。
2、不提前申誡,馬上便要出成果,這叫做暴。
3、隨意下命令卻要求限期完成,這叫做賊。
4、給人賞賜,當?shù)浇o時卻很吝嗇,這叫做小氣。(“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論語·堯曰第二十第2章》)
孔子的“尊五美,屏四惡”告誡我們,當官與當老百姓,就是應該有不同的道德標準要求,干部要在各個方面做出好的榜樣。要求別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別人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有些事情普通老百姓可以做不到,但當官者必須做到??梢哉f,工作八小時以外的興趣愛好,是檢驗領導干部的道德品行的一個重要晴雨表,那些經(jīng)常出入燈紅酒綠高檔場所的干部,很難擺脫低級趣味和跳出貪欲的泥潭。孟子說:“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東漢王充說:“得官不欣,失位不恨,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一切從政者都必須把修道德,講情操,不斷完善自己的品格,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