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異形》?!懂愋巍肥?979年的電影,這個時期恐怖電影中的怪物形象是有頭,有身軀的,像蜥蜴和人的結合體,它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且和人是對立的。這個怪物還有一個特點,它是卵生的。到《撕裂人》里面怪物就不是卵生的了。《撕裂人》里面的蠕蟲和《異形》里的怪物不一樣?!懂愋巍防锩娴墓治锸怯蓄^有尾的,但是蠕蟲是既沒有頭,也沒有尾。那么蠕蟲就更能象征在金融時期的金融手段,更加虛擬化了?!懂愋巍肪褪菍Ω鐣r期的壟斷資本主義的概括。
我們知道2006年是經(jīng)濟的泡沫達到頂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是金融化程度最高的時候。有一部電影叫《迷霧》,它的怪物不是卵生的,而且由于霧籠罩了這個地區(qū),然后所有本來的無害的小昆蟲就變得龐大無比,而且要吃人。這個片子更加地接近了壟斷金融時期的一些社會現(xiàn)象。
二、藝術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接下來,我們談一談意識形態(tài)和藝術關系。意識形態(tài)有個最簡單的解釋,我自己的解釋,就是觀念的體系。
觀念其實就是各種符號的堆積、重復、再生產(chǎn)。符號又是什么?符號就是畫面或者情節(jié)。比如,說到悲傷,就要有眼淚。說到自由,就會有一個翅膀。這是對整個場景的一個描繪。
縱向比較一下意識形態(tài)在藝術中的表現(xiàn)。西方中世紀晚期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種畫,就是圣母與圣嬰坐在環(huán)形寶座上面。我們看到里面是不是有很多符號,特別明顯的符號就是這個光環(huán)。這個光環(huán)代表的是神,不是人。
但是到了文藝復興之后,西方畫作中的宗教人物的表情就越來越接近人了。表面上這些畫家還在畫宗教人物,但是其實已經(jīng)在表現(xiàn)人了。比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我們看到它和上一幅畫就有明顯的區(qū)別了。它的人物已經(jīng)沒有光環(huán)了,換句話說就是在講人了,只不過又借用了宗教的題材在講人。達芬奇用了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就是背后的背景,好象很亮的地方,以這個很亮的背景作為光環(huán)的替代品,其實就是把神就放到人這個位置了,是以宗教作為掩護。很快,五年之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出現(xiàn)了。《蒙娜麗莎》這個畫到底偉大在哪兒?其實它偉大在五年之前達芬奇還在畫宗教人物,五年之后直接畫人了,他現(xiàn)在都不用掩飾了,我就畫人,并且這個人放在了畫面中心,以人作為中心,就是人本主義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