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周郢:泰山——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5)

摘要:五岳之首的泰山,莊嚴神圣,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歷代皇帝多以封禪泰山為最高榮譽。山中的人文杰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一直是中國藝術(shù)家和學(xué)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也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做出卓越貢獻的神圣載體。

三、泰山的五大核心精神

歷史上的泰山是這樣,那么,今天的泰山又是一個什么形象呢?我們借用北京大學(xué)楊辛教授的話,今天的泰山就是華夏之魂。泰山之所以在我們民族中影響這么大,聲名這么遠播,除去它的歷史久、信仰廣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泰山與中華民族的情感、民族意志和民族心理息息相關(guān)。在泰山上有一個刻石,寫的四個大字就是“中華精神”,泰山精神是中華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那么,泰山精神一共有哪些?為什么說它是中華精神的一個集中體現(xiàn)?我做一個具體的介紹,我認為泰山精神大致可以歸納為五點。

第一,身臨絕頂?shù)呐实且庵尽?/strong>唐代的詩人杜甫寫過一個流傳千古的名句,大家都會在心中吟誦,“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對攀登精神的謳歌。對攀登精神的謳歌,一直是泰山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第一大主題。從杜甫的《望岳》,到當代著名學(xué)者馮驥才的《挑山工》,寫的都是對攀登精神的禮贊和謳歌。把攀登作為個人修養(yǎng)的比喻,其實在先秦時候就出現(xiàn)了。先秦時代的典籍《國語》就有一句話,“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學(xué)習(xí)行善,提高個人修養(yǎng)就像攀登高山一樣艱辛;做惡墮落,就像高山上滑落石頭一樣不可遏制。這個比喻后世廣為流傳,逐漸變成了一種攀登精神。于是,在泰山的登山中就出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如果你不畏艱險到達高峰,人們就會贊美你、歌頌?zāi)?;如果你面對困難畏葸不前,人們就會嘲笑你、譏諷你。

宋真宗曾經(jīng)封禪泰山,在民間傳說中,宋真宗并沒有登上泰山極頂,他騎著馬來到回馬嶺,看到高山重疊、艱難萬狀,嚇得心中充滿了忐忑不安,幾經(jīng)反復(fù),最后搏馬而回。于是,后人就把這個山嶺叫回馬嶺。當然,這是個傳說,并不是真實的歷史,真實的宋真宗是登上山頂?shù)?。不過,在歷代封禪的帝王中,宋真宗是在澶淵之盟、城下之盟的背景下,為了震懾敵國才封禪的,在歷代封禪帝王中,他是不光彩的。所以,人們?yōu)榱酥S刺他,編造了回馬嶺的故事。同時,這個故事也是對面對困難畏葸不前的登山者的一個警示。

回馬嶺的故事是一個傳說,不過在歷史上確實有一位著名人物因為沒有登上泰山受到了后世的惋惜和批評。這位名人是誰呢?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轍在山東濟南做官,準備攀登泰山,可是旁人告訴他,泰山有40里高,這讓蘇轍很驚訝,哎呀,泰山這么高,那我這個腿走上去不得報廢了嗎?所以蘇轍就有個詩句“天門四十里,預(yù)恐雙足廢”。幾經(jīng)猶豫之后,蘇轍最終也沒有登上泰山,所以,他流傳下來一首泰山詩,叫做《岳下》,而不是《岳上》。這件事情讓他的哥哥蘇軾知道了,蘇軾真替他惋惜啊,蘇軾給他寫了14個字,“恨君不上東封頂,夜看金輪出九幽。”我真替你遺憾,你為什么不爬上泰山極頂去看那紅日涌起的壯觀景象,而是局促于泰山腳下呢?所以,蘇轍雖然是公認的古文大家,但是人們認為他的胸襟、氣度和他的哥哥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相比未免是稍遜一籌了。

第二,“重于泰山”的價值取向。司馬遷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中國的名山這么多,中國的高山這么多,人們?yōu)槭裁床徽f重于華山、重于黃山、重于嵩山,而獨獨要說重于泰山呢?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當然因為泰山確實很重,古人不了解泰山有多重,但今天的地質(zhì)學(xué)家知道它究竟有多重,據(jù)地質(zhì)學(xué)家的測定,泰山的山體加上地下的一部分,它的重量是5500億噸。更重要的是,泰山不像華山那種險峻,也不像衡山那種凌空飛越,而是一個穩(wěn)重、凝重的形象,這樣就給人一種厚重、凝重的心理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觀念下,泰山就成為一種高尚人格的象征,所以,司馬遷就用“重于泰山”來比擬他的人生標尺。

司馬遷之后,從于謙到孫中山,從孫中山到毛澤東,幾乎歷朝歷代的仁人志士,很多都引用、引述過“重于泰山”的比喻。特別是抗戰(zhàn)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lǐng)張自忠,在鄂北大戰(zhàn)時曾說,“國家養(yǎng)兵就是為了打仗,打仗就會有傷亡。人總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轉(zhuǎn)眼就過去了。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為國家為民族而死就重于泰山,否則輕如鴻毛”。這就說明“重于泰山”這一比喻早已成為中華民族人生價值的衡量標尺,激勵著一代一代的中華兒女為國家、民族而獻身,這是泰山精神的第二點。

第三,“不讓土壤”的博大胸懷。荀子說過,“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自然的泰山在形成中確實是不讓土壤,形成了海拔1532米的高度,在文化的泰山形成中,也是不讓土壤。

泰山文化是一個包容文化,它包容吸納了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比如說宗教,泰山不僅是儒家的圣山,同時它是道教的仙山,也是佛教的名山,三教尊一山。泰山集納了各種地域、各大民族的文化精華,最后形成了博大精深、包容萬象的泰山文化,泰山文化不但包容國內(nèi)的種種文化,甚至還包容了很多外來的文化。

泰山有個普照寺,在普照寺之中有一個碑刻叫《重開山記》。這個碑記載著重開普照寺的第一代祖師,他的名字是滿空,高麗人。一個高麗和尚怎么變成了泰山的重開山祖師了呢?滿空并不是一個正常到中國進行文化訪問的高僧,他是為了反抗當時朝鮮李氏王朝的一佛政策,而偷渡來明的一個高僧。當時,滿空帶了七八個同道,偷偷渡過鴨綠江來到了明朝,得到明朝政府的禮遇。朝廷給他度牒,讓他參訪天下,選擇地方宏法修道。這位滿空大師登上泰山,對泰山充滿了感情,最后就留聚在泰山,先后重興了竹林寺、普照寺,在泰山一待20年,最后化為泰山之土。后人對他艱苦卓絕的宏法精神和不辭辛苦、重開山門的業(yè)績非常崇敬,就把他奉為了泰山普照寺重開山第一祖,至今滿空的墓碑仍然聳立在泰山的普照寺大門之內(nèi)。滿空大師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高麗人,可見泰山對外來文化是多么包容。這種“不讓土壤”的精神,對于今天身處開放時代的中國人來說,仍然具有啟示意義?

責(zé)任編輯:潘攀校對:葉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