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家、對人民的情感,構(gòu)成了屈原政治理念的基礎(chǔ),他不是個人要去做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去做一個歷史上的大功臣,而是深深地為國家和老百姓而憂慮。這種憂慮又和歲月的流失緊緊地結(jié)合在一起,更加強了它的力度。他說:“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他不光是憂心民生,對國事也擔(dān)憂,又有一種使命的緊迫感。他意識到人生是那么的無奈,你沒有辦法控制時光的流逝,時間總是無情地悄悄地流走,就好像天地間的草木,慢慢地凋零,也像人間的美人靜靜地老去一樣。他有強烈的緊迫感,非常希望自己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面,為國家、為老百姓作出一點貢獻。
屈原面臨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形勢呢?他看出來,當時的楚國國君昏昧,小人得勢,自己雖有過人的才華,卻被眾多宵小嫉妒排斥,成為他們打擊的最主要目標。而且,在這個關(guān)鍵時候,一向?qū)λ湃斡屑拥某淹跣郧榇笞儭?ldquo;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眾女疾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這兩句話鮮明地表現(xiàn)了他自己的人生處境,就是在整個朝廷里面,自己是小人盯上的目標,小人對他非常妒嫉。而這一切懷王不僅沒有察覺,沒有伸以援手,反而輕信小人的讒言。那么,屈原內(nèi)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想通過各種虛構(gòu)場景把自己從悲憤、孤獨和痛苦之中挽救出來,寫到了自己如何短暫地離開朝廷,來到了風(fēng)光明媚、鳥語花香、清新優(yōu)美的自然之中。
不過,屈原發(fā)現(xiàn)不管到了哪里,因為政治上受打擊而帶來的痛苦和悲憤沒有辦法完全排除,它就像是潛伏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一頭怪獸,這頭怪獸只要有機會就會從心底里跳出來,把屈原推回到那個痛苦的回憶之中,而且,在這個時候時光的緊迫感,與被眾人嫉妒排斥的悲憤之情又結(jié)合在一起,使得他的人生感覺更加緊迫,更加不能把握。這樣的情緒在《離騷》中反復(fù)出現(xiàn),構(gòu)成了他非常獨特的抒情內(nèi)涵。他說,自己最大的擔(dān)心是他這一生就這樣流失過去,不能建功立業(yè),不能把美好的名聲留給后人,“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我們知道,感慨生命的短暫在東漢時期才成為詩人的共識,東漢的這些詩人吟唱的是什么?是“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人生太短暫了,白天時間非常有限,為什么不把晚上也利用起來去飲酒酌樂,讓歡樂變成人生最主要的內(nèi)容,把追逐這種快樂看成人生的價值。這和屈原有根本的區(qū)別,屈原擔(dān)心的是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受到懷王的信任,也就很難有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機會,那么隨著歲月流逝,自己也將老去,恐怕很難有機會在國家的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這是他真正的擔(dān)心。這個擔(dān)心和后來人對時光短暫的感慨是完全不一樣的。
《離騷》里面有一點很值得注意,不管這首詩是作于他的在朝任職期間,還是后來的流放期間,有一點那是可以看作是屈原生命的力量,就是當內(nèi)心的悲憤痛苦奔涌而來,達到頂點的時候,屈原迸發(fā)出了決絕之詞,就是寧愿死也不愿意屈從于黑暗周邊的壓抑。他說“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為了堅持自己的清白寧愿死去,這樣的選擇也是圣賢們一直肯定和稱贊的。那這里就很明白了,也就是說,屈原的抱石沉江,雖然是在十幾年以后發(fā)生的,但是,以死明志的人生態(tài)度很早就在他的詩里。所以,《離騷》這首詩是詩人個人心理的直接表露,在中國的詩里,把死和堅持理想結(jié)合起來,屈原是第一人。
當時的孟子也有類似的思想,孟子也多次提到大丈夫應(yīng)該怎么看待生死的問題。他提倡大丈夫應(yīng)該舍生取義,一個有抱負的人,隨時可以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樣一種生死觀是中國歷史文化中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什么?對任何人來說,死亡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必然的歸宿,沒有人能夠離開死亡、躲避死亡,問題是怎么看生死。屈原也好,孟子也好,他們提出了一個獨特的生死觀,那就是理想情操抱負,應(yīng)該高于生命的價值,是人生里面最可寶貴,最應(yīng)該堅持的東西,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換取理想抱負信念的實現(xiàn)。
我們不敢說屈原、孟子的這番觀念已經(jīng)變成了中國人普遍的人生信條,或者說行為準則,但是心中有了這個信念,有了這種向往,就很好了。不是任何人都能實現(xiàn)登月,但是中國古人說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們雖然到不了那里,但是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種追求,一種向往,把它保留在我們心里。我覺得,屈原以死明志這么一個觀念,這樣一種為堅持理想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也是一種心向往之的境界。
如果《離騷》只是簡單地說自己的理想,說自己的遭遇,說自己如何被懷王疏遠,如何遭到小人陷害攻擊,因此非常孤獨痛苦,那么,它還不能成為一個偉大詩篇。這個詩篇和直白的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它應(yīng)該有詩的特質(zhì),那就是想象、情感,用詩的創(chuàng)造來彌補現(xiàn)實的不足。那么,在《離騷》里面有一個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出現(xiàn)了,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沒有過的,真的是大手筆。他說,在他苦悶、痛苦不堪之際,突然有一位容光煥發(fā)、無所不能的女神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這個女神出現(xiàn)以后,就提及各個圣賢也是受盡了讒言陷害,和屈原有同樣的遭遇。意思就是說,你并不是孤獨的一個人,你的痛苦并不是你個人的,而是圣賢必然的遭遇。他不光用圣賢來開導(dǎo)和激勵屈原,而且讓屈原周游天際,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屈原的心情有所疏解,讓他忘掉心中的郁悶之情。所以,屈原在《離騷》里面給自己安排描繪了一番壯游天空的場景。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說,恐怕直到今天我們也無法實現(xiàn)屈原《離騷》中所說的壯游天際的情形,他說:“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qū)兮,后飛廉使奔屬。”這里面提到的地點人名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古代的神話傳說,比如說扶桑。扶桑是什么?是古人傳說的一個地方,他是什么地方呢?是日出之處,太陽是從扶桑那里升起來的。在屈原的筆下,他游歷天下,就從太陽升起之處出發(fā)。而且,屈原把天上一棵叫“若木”的神木摘下來了,去太陽旁邊,用這個“若木”去給他清掃,然后又讓月神做他的前驅(qū)。他說自己的車和馬都非常華貴,在天空中乘著風(fēng)一路上升。就是可以說以天龍為馬,在天空中遨游,和日神、月神來往,游盡了天下各種名勝所在。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