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詩意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端陽詩意

傳統(tǒng)節(jié)日,多彩紛呈。端午節(jié)將至,劃龍舟、吃粽子、懸艾草等節(jié)俗傳承千年至今興盛,而對于屈原的懷念是端午節(jié)恒久不變的主題。透過古人的端午詩詞,我們可以品味端陽詩意、節(jié)俗之美,亦能觸碰到他們借由屈原表達的不同心緒。

狀元觀競渡

江西西北部,有一座小城宜春。宜春在古代稱為袁州,唐代袁州人才輩出,誕生了改“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為“昨夜一枝開”的“一字之師”詩人鄭谷,在科場上先后誕生了兩位狀元——盧肇與易重。

盧肇不僅是袁州第一個狀元,也是江西第一個狀元,他于唐代會昌三年(843年)高中狀元。今天穿宜春城而過的秀江上有一座沙洲,名曰“狀元洲”,相傳是盧肇讀書的地方,岸芷汀蘭,景色美麗。每年端午,宜春人都要在秀江上劃龍舟。

或許盧肇也曾看過秀江上的劃龍舟,今人確知的是他曾在南京看過劃龍舟,并留下一首《競渡詩》,又名《及第后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刺史成應(yīng)元》。詩曰:“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這是一場激烈的競渡,龍舟上常載有一面大鼓,起著引導劃手的作用,打鼓的節(jié)奏即是劃槳的節(jié)奏,眾鼓齊響,就好像是雷聲轟隆。龍頭激起的水花,又似下雪一般。龍舟劈波斬浪,速度比飛鳥還快。最先到達終點的龍舟出現(xiàn)了,他們奪得了錦標。錦標是立在終點的一個高桿,桿上懸掛著織錦,它標志著勝利。今天錦標賽、奪標等詞即來源于此。

龍舟競渡是端午的重要節(jié)俗。據(jù)民俗學家的研究,這一節(jié)俗至遲在唐代已出現(xiàn),民俗學家得出這一結(jié)論是相當嚴謹?shù)?,需同時滿足時間、工具、內(nèi)容三個條件,即該節(jié)俗的時間是在端午,使用的是龍舟,以比賽速度快慢為內(nèi)容。

古人競渡除了用龍舟外,還用過虎頭舟、飛魚舟等,但龍舟最為重要,它成為端午節(jié)俗的一部分,而不是虎頭舟或飛魚舟成為端午節(jié)俗的一部分,因為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具有剛健威武的雄姿、勇猛無畏的氣概、福澤四海的情懷、強大無比的力量。龍能夠興云致雨,是江河湖海的統(tǒng)御者,先民敬畏龍的力量,龍舟競渡是“因龍而起的各種崇龍、祭龍、娛龍的民俗事象活動之一”。

中國人有“人中之龍”的說法,形容一個人很有才華。在盧肇的《競渡詩》后有一則軼事,足以顯示他對自己才華的自信。當年與盧肇同去京城長安應(yīng)試的還有一個叫黃頗的學子,他的成績也不錯,雖未中狀元,也得了探花,今天宜春城中還有一條黃頗路以示紀念。

黃頗家富,盧肇家貧,兩人將要去長安前,袁州刺史只餞別黃頗,不餞別盧肇,為了避免尷尬,盧肇騎著自己跛腳的小毛驢繞開了餞別的郵亭,走了十多里路停下來等黃頗。第二年,盧肇高中狀元,回到袁州,刺史一行人在城外迎接,刺史臉上頗有愧色。端午時節(jié),刺史請盧肇看龍舟競渡,這種場合必有賦詩連對等活動以增雅趣,輪到盧肇時,他開口便道:“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說的不僅是龍舟,也是自己,“人中之龍”就在眼前,端看刺史是否有一雙慧眼了。

丹心憶屈原

與盧肇的躊躇滿志相比,南宋詞人劉克莊的心緒要低落許多、凝重許多。劉克莊少年時即以文才出名,他敬佩辛棄疾,詞風深受辛詞的影響,將辛詞的豪放風格、愛國情懷發(fā)揚光大。劉克莊生活在南宋晚期,他青年時代,蒙古已崛起,金朝國勢日蹙,韓侂胄認為有機可乘,極力主張北伐,收復失地,然而準備尚不充分便貿(mào)然北伐,最后一敗涂地,與金的和議中,宋只好接受比以往更多的賠款要求。到了劉克莊逝世的咸淳五年(1269年),蒙古已滅金三十多年,對宋步步緊逼。在劉克莊的詞中,有對文恬武嬉的不滿,有對自己不得志的失望,也有對歷史的思考。

端午吃粽子的習俗,本無甚奇怪,但劉克莊卻有自己的思考?!顿R新郎·端午》的下闋如此寫道:“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南朝蕭梁的吳均撰寫的《續(xù)齊諧記》一書,說屈原五月五日自沉汨羅江,楚人每年這一天都會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祭祀屈原,漢光武帝建武年間(25年—56年),一個叫區(qū)曲的長沙人在白天遇見一個自稱“三閭大夫”的人,他說大家祭祀屈原很好,但用竹筒裝米,常被蛟龍竊走,可以改用楝樹葉子包裹米,再用五色絲線纏繞,楝樹葉子和五色絲線都是蛟龍害怕的東西,它們不敢竊走。區(qū)曲就按照此法祭祀屈原,并逐漸為他人仿效。

三閭大夫、靈均指的都是屈原。劉克莊對這則故事很不以為然,屈原這樣“紉秋蘭以為佩”、終日與香草為伴的高潔之士,難道會垂涎幾個粽子嗎,還要狡辯蛟龍會吃了粽子?這實在是對屈原高潔品格的玷污,倘若他得知人們以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他,還不如當時醉死,何必“眾人皆醉我獨醒”。劉克莊此言頗為憤世嫉俗,但最后一句“聊一笑、吊千古”又緩和了不少。

劉克莊的笑中,帶著許多苦澀。屈原曾以橘自喻,“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在人才流動頻繁的戰(zhàn)國時期,屈原忠誠于楚國,遭受再大的誤解、再多的挫折,也不肯離開故國。正是這熾熱的愛國情感,讓屈原不朽。

或許劉克莊想表達的是,難道只能用吃粽子來懷念屈原嗎,難道自己不能為國家做些什么嗎?

劉克莊的這闋詞傳遞的心緒錯綜復雜,南宋末年同樣憂心國家的文天祥的《端午即事》表達的情感直接明了。詩曰:“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文天祥出生于端午前,但生日的喜悅難以沖去對國事的憂心。他欲效法屈原自沉江中,然而與三湘大地卻隔著千里萬里。文天祥的詩中常見“丹心”一詞,他為國捐軀的丹心,到了鬢發(fā)斑白時仍未改變。他被關(guān)押在大都的監(jiān)獄中,堅拒投降,以生命為自己的丹心作證,永垂青史。

彩絲系雙臂

王國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看過了唐詩、宋詞后,我們再來看看元曲作者筆下的端午。

元代徽州(今安徽黃山)有一位叫舒頔的文人,他自述自己“性直率,守信不阿,亦無驕矜之色”,面對地位比他高的人,也不事阿諛,是個真性情之人。他擅長寫文章,別人找他寫文章,他從不推托。

舒頔有一首散曲《小重山·端午》:“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浙皭?,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峨x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zhuǎn)午陰涼。”

端午時節(jié),人們忙著準備艾草、菖蒲,這些都是具有預防疫病功能的植物,將其插在門上,還有辟邪的功能。端午還有將五色絲線纏繞在雙臂上的節(jié)俗。在別人忙碌之時,詩人卻感到了惆悵,惆悵端午節(jié)似乎無人想到屈原。詩人閱讀《離騷》,同情屈原的遭遇,為屈原的忠義所感動,認為他的人格力量,可與日月同輝。司馬遷為屈原寫作傳記時,就曾稱贊屈原的志向“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舒頔的惆悵,提醒我們在領(lǐng)略各種節(jié)俗帶來的趣味時,勿要忘記節(jié)日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它因何而起、為何而興。中華民族是具有深厚歷史感的民族,對于一事一物都有追本溯源的心理,而豐富的歷史記載有助于我們追本溯源。

譬如這首元曲中提到的系五色絲線的節(jié)俗,其歷史可追溯到漢代,東漢學者應(yīng)劭的《風俗通義》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

聞一多先生對端午節(jié)很有興趣,曾著文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今天看來雖有可再議之處,但其開創(chuàng)之功不可否認。聞一多對系五色絲線的節(jié)俗有更進一步的追溯。

在《端午考》這篇論文中,聞一多先是揭示了端午節(jié)俗多與龍有關(guān),而“風俗流行的歷史最久,保存的色彩最濃厚的區(qū)域”是吳越地區(qū),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故而聞一多認為端午節(jié)最初是吳越先民舉行圖騰祭的日子。典籍上載吳越先民生活在水網(wǎng)密布的環(huán)境中,有“斷發(fā)文身”的習俗,這么做的目的是“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打扮成龍子的形象,這樣就能得到龍的庇護而不受其傷害。

這種習俗并不是吳越先民才有的。古代南美洲人崇拜美洲豹,在他們看來美洲豹是力量的象征,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他們發(fā)展出了一種形塑頭顱的方法,讓頭顱的形狀接近美洲豹,他們認為由此可以獲得像美洲豹一樣的力量。

聞一多認為系五色絲線是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的孑遺,“彩絲系臂,想來當初也是以象龍形的”;“龍形遺失后,便用五種顏色來象征五色龍,有時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織物編成的”。至于何以是五色,聞一多推測古代以龍作為圖騰的氏族之下有四個支族,“各支族又各為一龍,共有五龍”,“五龍用五個色彩區(qū)分”。

繼《端午考》之外,聞一多又有《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以父親回答孩子問題的親切口吻,梳理了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流變。聞一多認為端午節(jié)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的發(fā)展,第一個階段是先民認識與改造自然的能力尚弱時,內(nèi)心中帶著戰(zhàn)栗崇拜龍圖騰,希望獲得庇護,從而使自己活下來;第二個階段是隨著先民認識與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活下來不成問題,以往的戰(zhàn)栗消失了不少,而人的自信心增強了許多,能夠從龍舟競渡等節(jié)俗中感受到愉悅與快樂;第三個階段是為活下來賦予意義,即“生得光榮”的問題,“為這意義著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適當?shù)南笳?rdquo;,聞一多不由感嘆“說端午節(jié)起于紀念屈原,我佩服他那無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爭取生得光榮的死終”。

《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發(fā)表于1943年7月,那時聞一多在抗戰(zhàn)大后方的西南聯(lián)大教書,由此不難理解這位愛國詩人何以對端午節(jié)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希望通過端午節(jié)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端陽詩意長,拳拳愛國心。

責任編輯:王梓辰校對:張弛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lǐng)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wǎng)安備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