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人物的個體研究,要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偏見
另外,毛澤東對歷史人物的個體研究,還敢于突破傳統(tǒng)的偏見。例如,歐陽修在《新唐書》卷98《馬周傳》卷末的“贊”中寫道:“(馬)周之遇太宗,顧不異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習憲章者,非王佐才,疇以及茲?其自視與筑巖、釣渭亦何以異!跡夫帝銳于立事,而周所建皆切一時,以明佐圣,故君宰間不膠漆而固,恨相得晚,宜矣。然周才不逮傅說、呂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惜乎!”毛澤東不同意歐陽修的看法,認為馬周在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的上奏,是繼西漢賈誼的《治安策》以后的第一奇文,于是批注道:“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德,迥乎遠矣。”
從以上介紹可知,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是帶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注重聯(lián)系現(xiàn)實去品讀的,這樣不僅客觀,而且能夠從中獲得經(jīng)驗教訓。所做批注總體來說比較妥帖,具有優(yōu)秀史學家的遠見卓識。
此本《跟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分兩大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輯錄了毛澤東品讀的原文,真實地反映了毛澤東的品讀記錄;第二部分是對毛澤東品讀的精華分析,為更深地理解毛澤東的思想、觀點提供幫助。
讀此書,您不但能夠快速地了解《二十四史》,而且還能從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品讀中獲得非凡的啟迪,并因此受益終身。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紅旗出版社編輯部主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