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陸游之感慨,或許就是人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普遍會遇到的困擾與糾結(jié)。
解讀和評價歷史人物,是史學研究中的重要內(nèi)容和永恒主題
在歷史上,愿意盡顯自己的身手,做成一番事情(且不論事情的善惡對錯),因而在歷史上留名(且不論是美名還是罵名)成為歷史人物的人可謂大有人在?;笢厮?ldquo;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道出了一些汲汲于在歷史上留名者的共同心聲。盡管我們可以不屑于歷史上一些人的心態(tài)與作為,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正是各式各樣的歷史人物的賣力表演,才使得我們的歷史變得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魅力無限。
毋庸置疑,歷史人物就是歷史舞臺上的主角,是歷史聚光燈照耀的中心點。如果說,在歷史這個有機結(jié)構(gòu)當中,歷史事件可以喻指為骨,歷史文化可以喻指為血,那么,歷史人物毫無疑問可以喻指為肉。骨架使人得以成形,血液教人得以鮮活,而肉體則賦予人以具體的形象。
顯而易見,解讀和評價歷史人物,是史學研究中的重要內(nèi)容和永恒主題。通過對歷史人物的了解,我們走進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認識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然而要真正看清那些已經(jīng)消逝、漸漸遠去的歷史身影,又何嘗容易?要客觀做到“知人論世”,在抱有“同情之理解”基礎(chǔ)上,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準則,從而體認其思想動機,評述其功過得失,更是困難重重。
這中間,最重要同時又是最給人造成困惑的,就是對歷史人物作價值判斷與評價。受研究者自身的閱歷、觀察問題的角度、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等種種因素的制約,對某一歷史人物的具體評價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這是歷史研究中大量存在的現(xiàn)象,也是導致人們思想困惑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人物評價上價值判斷的分歧,最關(guān)鍵的因素,也許是道德尺度與歷史尺度之間的糾葛與對立
根據(jù)我的觀察,歷史人物評價上價值判斷的分歧,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關(guān)鍵的因素,也許是道德尺度與歷史尺度之間的糾葛與對立。具體地說,對于某一具體的歷史人物,用道德衡量或用歷史衡量,往往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功過得失結(jié)論。在道德上占有優(yōu)勢,在人格上具有魅力的人,并不一定在歷史上經(jīng)得起檢驗。反之亦然,歷史上有大貢獻的人物,其所作所為也常常得不到固有的傳統(tǒng)道德認可,不能成為人們真心景仰欽慕的人格楷模。而歷史研究者側(cè)重于一個方面對其展開評價時,大量尖銳的意見分歧便立即凸顯出來了。各執(zhí)一詞,導致持不同觀點者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意見完全沒有交集。
這也是歷史上諸多杰出人物“身后是非”、千秋功過任人評說,言人人殊的原因之所在。以封建帝王為例,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通常是心儀于漢文帝劉恒、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的為人與做事風格,而對秦始皇、曹操、朱元璋嗜殺、殘暴、任性專制、嚴酷無情的行徑無法茍同。盡管歷史上曾有人別出心裁,努力為秦始皇、曹操、朱元璋等人鳴冤叫屈,汲汲于做翻案文章,但結(jié)果卻往往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心勞力拙,徒勞無功,“可憐無補費精神”,秦始皇等人總是成為被普遍詬議的對象,而無法真正翻過身來,這就是道德戒律在歷史人物評價中的潛在規(guī)范與制約。
作為歷史研究者,更多以歷史的尺子對歷史人物作價值判斷
然而,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畢竟不是只有單純的一把道德尺子。作為歷史研究者,與一般大眾所不同的,是更多以歷史的尺子對歷史人物作價值判斷。所以盡管秦始皇、曹操、朱元璋等人在道德品行上存在著備受爭議的地方,無法讓人認同,更無法令人喜愛??墒瞧叫亩?,他們對歷史發(fā)展的貢獻有目共睹,甚至遠遠超邁占有道德或人性優(yōu)勢的劉秀、趙匡胤等人。所以用歷史的標尺衡量,他們又不能不受到充分的肯定與崇高的禮贊。
不過這樣一來,學者的觀點與大眾的認知之間便存在了巨大的差距,如何縮小甚至消彌這種差距,便成了歷史研究怎樣面對社會,進入大眾,而不被邊緣化的重大癥結(jié)。但遺憾的是,人們在這方面的努力似乎并沒有收到積極的效果,在泛道德氛圍包圍下的社會里,要做出既合乎道德要素又滿足歷史條件的歷史人物價值判斷真的是“難于上青天”,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diào),這始終是歷史人物價值判斷中的普遍現(xiàn)象,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在從事歷史研究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困惑。
其實,歷史人物的價值判斷也并非是一個無法松解的死結(jié)。這方面早在孔子那里已經(jīng)做出了很好的平衡,堪稱典范。翻開《論語》一書,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有關(guān)管仲的評價,就充分體現(xiàn)了道德與歷史的矛盾統(tǒng)一??鬃右环矫鎸苤俨粺o微辭,甚至多有貶斥,批評“管仲之器小哉”,指摘管仲貪貨斂財,道德有闕;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歷史功勛,盛贊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很明顯,孔子之批評管仲,乃是就道德層面發(fā)論;而孔子之所以肯定管仲,則是就歷史層面定位。兩者并行不悖,互為參比,從而使歷史人物的價值判斷在道德與歷史的矛盾對立中實現(xiàn)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也啟發(fā)我們,在進行歷史人物評價的價值判斷時,應(yīng)區(qū)分道德與歷史的不同標準,從而解開歷史人物價值判斷上的困惑。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閱讀延伸
評價歷史人物要做到“六個不能”
評價歷史人物應(yīng)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做到“六個不能”,即: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guān)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fā)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yè)績來。(悅琪)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