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章燦 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南北朝詩歌包括兩大部分,一個是南朝詩歌,一個是北朝詩歌,但是所有研究南北朝詩歌的學者,包括閱讀南北朝詩歌的讀者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南北朝詩歌的主體是南朝詩歌。南朝的詩人跟詩歌作品數(shù)量都遠遠多于北朝,這也決定了南朝詩歌取得的成就比北朝大,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比北朝高。就南北朝詩歌的關系而言,北朝詩歌幾乎像一個跟在南朝詩歌后面跑的小兄弟,南朝詩歌一直獨領風騷,帶領著北朝詩歌,因此我后面講的內(nèi)容,舉的例子,多以南朝詩歌為主。
一、南北朝詩歌為何不被看好?
題目里特別強調(diào)南朝詩歌受到了輕視,為什么會這樣?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對南朝或者整個六朝都有一種不該有的歧視。由于南朝詩歌產(chǎn)生在南朝,就具有了原罪。南朝是個什么樣的時代呢?在中國歷史上,南朝是一個分裂的小王朝,我們中國人不喜歡分裂,喜歡統(tǒng)一的大王朝,比如漢朝、唐朝。從中國的政治史上看,我們通常認為南朝是兩個盛世之間的衰世,前面是漢,后面是隋唐,中間分裂著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不僅衰,而且亂,六個朝代,每個朝代只有幾十年,走馬燈似地換皇帝。中國人也不喜歡亂世,喜歡的是治世。再加上南朝最后被滅了,所以這個朝代屬于政治上的失敗者。大家都喜歡講成功,不喜歡失敗。綜合分裂的小王朝、衰世、亂世、失敗者這些評價,南朝在歷史上的地位肯定是不高的,連帶著南朝的詩歌、文學也都不受人待見。
這里舉宋代大名人蘇軾評價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話,叫“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意思是韓愈的出現(xiàn)改變了持續(xù)八代的文學不興的狀況,使原本道德淪喪的社會再次開始講究道德。這句話把包括六朝在內(nèi)的從魏晉南北朝到隋的八個朝代全都囊括在內(nèi),將韓愈出現(xiàn)之前的八個朝代在文學上全盤否定,在政治上一筆抹殺。李白在《古風》里也說過貶低南北朝詩歌的話:“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大家都知道“建安”是東漢末年的年號,實際上那時候掌握實權的是曹操,所以講歷史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把建安當做三國中的魏國。這句話是說建安以后的詩歌過于綺麗,都無關緊要。李白是唐朝的,建安以后那就包括了整個的南北朝,可以說這就是他對南北朝詩歌的一個評價。韓愈在一首叫《薦士》的詩里也對南朝詩歌進行過批評和貶低:“齊梁及陳隋,眾作等蟬噪”。夏天知了叫了,有的人覺得很有美感,韓愈不這么認為,至少在這個地方不這么認為,他覺得齊梁及陳隋的詩作像蟬鳴一樣特別吵鬧,令人煩躁。“齊梁及陳隋”其實就代表了整個南朝的文學。
前面我們列舉了蘇軾、李白、韓愈,這些都是什么人呢?唐宋時代的文學大家,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流的人物。盡管他們發(fā)出言論的時代是唐宋時期,但這幾個人的聲音對后世,包括對元明清以后的人對南朝的認識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事實上,李白、韓愈等人對南朝詩歌的批評和抹黑并非出于客觀、科學的評價,而是基于一種政治正確的策略性表達。所謂政治正確,就是要突出唐朝成立的合理性,南朝乃至魏晉南北朝八代都是政治上黑暗,文學上也沒水平的,這才顯得唐朝高明、偉大。因為時代需要,所以不僅李白這么講,韓愈這么講,唐代初年的陳子昂也這么講。如果我們仔細讀李白的詩,就能從中發(fā)現(xiàn)端倪。
李白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一詩里面講“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這是李白在南京寫的一首詩,詩中的“謝玄暉”指南朝詩人謝脁,他是南京人。謝脁曾在南京寫過一首詩,里面有一句正是“澄江靜如練”。李白后來到了南京,看到了同樣的景象,認為謝脁的詩寫得好,就以此詩來致敬、懷念謝脁。清代有一個很有名的詩人、詩歌評論家叫做王士禎,他曾用絕句的形式來評論從前的詩人和詩歌,在此過程中他就注意到了李白對南朝詩歌的評價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明明特別欣賞謝玄暉的詩,卻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謝玄暉不也是建安以后的人嗎?
王士禎是這么說的:“青蓮才筆九州橫,六代淫哇總廢聲”,李白特別有才華,一支大筆橫掃九州,把整個六朝的詩歌全部都掃進垃圾堆里面去了;“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雖然如此,他選擇葬在宣城,那是謝脁當年做過官的地方。李白為什么要埋在宣城?因為謝玄暉,“一生低首謝宣城”。今天我們?nèi)バ乔嗌竭€能看得到李白墓。
正像前面我們說的,李白的話不必太當真,這種矛盾證實了這一點。同樣的,蘇軾和韓愈的話也是如此,因為幾位文學大師說話時都有特定的立場和背景,所以我們要先搞清楚再做判斷。退一步說,南朝的政治不行,這一點要承認,但如果把文學史和政治史分開,政治上的亂世、衰世未見得不可以是文學上的繁榮時代。詩跟政治是兩碼事,詩史和政治史也是兩碼事,不應該混為一談。并且從政治史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劃分出南朝里的宋齊梁陳是在哪一天滅亡的,但是要從文學史上說清楚從晉到宋,南朝詩歌是在什么時候開局的就很難,因為有很多詩人,像陶淵明、謝靈運,他們都是由晉入宋,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歌有的屬于晉,有的屬于宋,有的屬于前面的魏晉,有的屬于后面的南朝,所以政治史跟詩歌史大不一樣,要理解南朝詩歌,我們有必要把南朝的詩歌跟南朝的政治史分開來講。
最后我想借用一首宋代人的詩,來說明南朝詩歌被抹黑和輕視的事實,直到今天我們很多人對南朝的認識還像詩中描述的那樣:
石頭城故事
宋 李山甫
南朝諸國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
總是戰(zhàn)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
“愛風流”,平時光顧著玩樂、鶯歌燕舞,打起仗來就不行了,跟北魏打打不過,跟隋打也打不過,所以沒法守住自己的江山。這首詩寫得并不好,但它表達了后世對南朝及南朝人的一種相當流行的認識:一天到晚忙的是歌舞風流。如果從這個角度做一些聯(lián)想和發(fā)揮,也許我們可以就此認為南朝人在文藝上頗具水準,那我們就專門來講一下文藝中的詩歌一類。
我們說南北朝詩歌不該被輕視,為什么這樣說?它的真相是怎樣的?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就要真正客觀地來理解南北朝的詩歌。我從下面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它的特色,再一個是它的貢獻。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