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首頁> 報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程章燦:不該受到輕視的南北朝詩歌(3)

(二)主題的時代化

如果從詩歌寫作內容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南朝詩歌的主題內容具有一種時代化的特點,就是表現(xiàn)出了當時的人們的一些價值觀念,這個措辭可能不夠準確。南朝詩歌的主題主要有四大類:山水、離別、擬古,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紀事詩。之所以表現(xiàn)出這樣的主題特色,跟南朝的時代氛圍和時空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

四類主題中,山水詩是最重要的。中國最早對山水的文字描寫從辭賦開始,山水詩是從賦中學習過來的。在漢末建安時代,大量的文人開始作詩作賦,這就出現(xiàn)了面對同一個題目有的人寫詩,有的人寫賦的情況。其實詩和賦本身在描寫山水景物方面的功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早些時候用賦來描寫的人比較多,到了南朝以后變?yōu)橛迷娒鑼懙娜吮容^多,因此南朝山水詩是以賦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

東晉時代,很多北方文人、學者、貴族到了南方,發(fā)現(xiàn)南方的山水跟北方的不一樣。有什么不一樣呢?我想最大的不同不是山水本身,而是四季物色給人帶來的感覺。比如北京的冬天,銀杏葉都落了,鋪在地上一片金黃,非常好看。再往更北的地方,不必等到冬天,深秋就開始有一種蕭瑟的感覺。南方則不一樣,所以很多北方的貴族到了南方以后,對南方山水投入了很多的關注,這個關注不單在于山水景色,更多的是面對山水時體悟到的人生道理,他們對此進行了一些玄學的思考。比如自然山水是美好永恒的,而人的生命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短暫的,因而不可能長久地、持續(xù)地、永恒地欣賞自然。又或者與美好的自然相較,官場黑暗險惡,與其心驚膽戰(zhàn)的做官,不如看開一點,去欣賞自然美景。

南朝山水詩與唐代以后的寫法不一樣,前者用賦直筆鋪陳,相當于繪畫上的工筆,后者主要寫意。南朝的山水詩是南朝詩歌對中國詩史的一個重要貢獻。仔細觀察后面的山水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使用的很多套路都能在南朝山水詩中找到出處,只不過在技術上越來越成熟,體式上越來越穩(wěn)定。

南朝山水詩寫得最好的是兩位詩人都出自謝家——謝靈運和謝脁。我曾經專門研究過謝氏家族,發(fā)現(xiàn)他們真的是一個具有學術文化傳統(tǒng)的家族。南朝人要讀一本書不容易,要抄來讀,即使是抄也要有地方去抄,而謝家人不必,他們家中的叔伯、父親等長輩會指導小孩子作詩、研究某種學問,這就是所謂的家學、家傳。喜歡山水,就是謝家家學文化傳統(tǒng)的一大特點,所以謝靈運特別喜歡山水,后來不好好做官而成天出去游山玩水。而且他去的地方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不是濕地就是沒開發(fā)過的地方。他帶著一幫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地方的強盜土匪來了,仔細一看不對,謝太守帶人游山了。

同是喜歡山水,謝靈運跟謝脁在山水詩的寫法上也有區(qū)別,謝靈運多用賦筆,理趣多一點;謝脁多用比興,情趣多一點。

下面舉一首謝靈運的詩給大家:

登池上樓

晉 謝靈運

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

衾枕昧節(jié)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

標題中的“池”在浙江溫州。謝靈運做溫州太守其實不開心,心里不痛快,他不愿意在地方做官,想在首都建業(yè)做官,他認為自己起碼能做個秘書監(jiān)。“秘書監(jiān)”是什么職務呢?簡單來說就是皇帝的心腹,負責起草重要的文誥,放在今天至少是政府的秘書長。他到溫州永嘉去做太守,不知道是因為身體有病還是心情不好,反正他病了一個冬天,直到春天才好。這首詩就是寫他看到大地回春,草色變綠,花兒還沒開,樹上飛來的鳥跟冬天的時候不一樣了的情景。

全詩一共22句,與一般的唐詩相比算是比較長的了。我們都知道唐代以后形成了近體詩,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那如果是古體詩,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除了比較長之外這首詩還有第二個特點,句句都是對偶。這是南朝人的習慣,整個南朝的文體是往駢文方向發(fā)展的,乃至于劉勰寫文學評論書《文心雕龍》這樣一部理論性、學術性的著作時,也要用駢體對偶的形式來寫??梢哉f對偶代表了當時最典型的貴族文風或審美趣味,從謝靈運的詩中也可以看出來。

“潛虬媚幽姿”,“潛虬”是在水里面潛藏的虬龍,“媚幽姿”實際上是“幽姿自媚”,孤芳自賞,孤影自對。“飛鴻響遠音”,鴻雁從天空中飛過留下一串響亮的聲音,這句話指在人間做一番大事業(yè),產生很大的影響。“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看到天上飛的鴻雁作者感到很慚愧,沒能像它那樣在天上高飛,沒能做出偉大的事業(yè),卻像“潛虬”一樣在水里面與世無爭。作者很矛盾,后面又說“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進德修業(yè),努力奮進,做出一番事業(yè)來,他的能力不夠;退隱耕田,他的體力又不夠。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中,作者就生病了。“徇祿反窮海,臥疴對空林”,面對冬天簫瑟的空林他就想,人總得有一份工資,要吃飯,在溫州永嘉這樣一個偏遠的地方有個官職,那就去吧!“衾枕昧節(jié)候,褰開暫窺臨”,生病臥床以后分不清季節(jié)的變換,樹葉什么時候落了,水什么時候開始冷了,如今春天到了,天氣稍微好一點兒了,他把窗簾打開,之后是怎樣的呢?“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這里一個是聽,一個是看,聽到波瀾的水聲,抬頭眺望遠處崎嶇的山峰?,F(xiàn)在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人難得有心情去靜靜地聽一段水聲或眺望一座高山了。“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初春的陽光代替了冬日的陰寒。下面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值得注意,這兩句被認為是謝靈運詩歌中寫景寫得最好的兩句。春天到了,春草已經長滿了池塘,新的季節(jié)和生命對他來說是個安慰。“園柳變鳴禽”,鳥叫得勤了,跟他病倒的時候不一樣,這是比前半句“池塘生春草”更加細致的觀察。從鳴禽的改變寫時間的流逝和季節(jié)的變化,同時也將伴隨其中的詩人自身心境的扭轉和變化包含其中,這種寫作套路是從謝靈運開始的,后來很多唐代詩人都是跟他學的。如果說有什么前人對謝靈運的寫法產生了啟發(fā),大概要一直追溯到《詩經》里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都是通過自然景色的變化來說明隨著時間的流變,人的心境也隨之改變了。當然,視覺上的景物變化沒有“園柳變鳴禽”細致,在《登池上樓》中,謝靈運把視聽角度都打開了,并且與原先“衾枕昧節(jié)候”時與外界隔絕的狀態(tài)形成對比。

我把整首詩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一般的抒情感慨,第二段是寫景,第三段從“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開始到結尾,是作者的自我安慰。這一部分講到了《周易·遁卦》里的“遁世無悶”,也就是說作者離群索居的遁世隱匿在永嘉,能不能做到不因此而郁郁寡歡,能不能做到心無煩擾?如果不能,那就會生病的。接下來是他對人生產生了新的認識:“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之前如何進退他是左右為難的,但是最后他已經想通了,要向《周易》中描述的圣人們學習,做到“無悶征在今”,即“遁世無夢”。

這是南朝的山水詩,我們可以稱其為中國山水詩套路中的一種。當你要寫一首詩的時候,你的內心一定有豐富的感慨,山水詩則是游山玩水時有某一個山水景物引起了你的很多感慨。所以當你想把情與理,把景色與你對人生的思考都融合到一首詩里面,就必須按照這種套路用賦筆來描繪。如果像唐朝一樣用絕句或律詩來寫,很難把那種復雜的感慨淋漓盡致地抒發(fā)出來。

謝靈運的山水詩在南朝算是開了個頭,到了南朝后期,比如梁代到陳代,有很多詩人在寫景方面的技術比謝靈運更好。以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燥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為例,這句詩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深得文學藝術里辯證寫法的精髓,通過知了的叫聲和鳥鳴的聲音來襯托出山林的幽靜,寫得非常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陰鏗、何遜兩位南朝后期的詩人,他們的景寫得非常好,李白和杜甫都很佩服他們。李白雖然罵南朝文學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自己卻在家里偷偷把《文選》模擬了三遍。杜甫有詩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李白的好多妙句佳句都跟陰鏗寫得很相似。杜甫還有詩說:“熟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謝靈運和謝脁詩寫得都很好,陰鏗和何遜兩位詩人都是值得用心學習的。可見杜甫詩也從南朝詩人那里學了很多東西。

南朝詩歌另一個重要的主題是“離別”,提到這一主題的詩歌作品,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文選》里李陵和蘇武的離別詩。這個詩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南朝人偽托的,因為從詩歌發(fā)展史的實際來看,李陵和蘇武的時代不太可能出現(xiàn)那么成熟的五言詩。為什么偽托呢?大概是這個故事太吸引人了,好比今天大家都覺得三國的故事很精彩,就不斷地翻拍電視??;李陵和蘇武的故事很感人,當時的人就不斷地寫詩、不斷地作賦。

下圖中的兩首詩,這兩個人一個送人一個被送,并且離開的人跟送人的人都作了詩,都寫得很好,兩個人的水平勢均力敵,這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3

新亭是南京的一個地名,過去走水路都要在新亭停留一下再登船出發(fā)。范云的《之零陵郡次新亭》和謝脁的《新亭渚別范零陵云》都非常棒,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再找一些書來看看。

南朝詩歌的第三個主題叫“擬古”。上世紀80年代初我剛開始學中國古代文學的時候,我們基本上把漢魏六朝文學史上的擬古詩都一筆抹殺了,叫它形式主義。但其實文學除了表達人的內心情感之外,還是一個講究形式和技巧的東西,就像體操里面的高難度動作,就像跳水里的各種花樣,那是藝術!平時生活中用不到,你有本事玩到那個難度系數(shù),那就是了不起。擬古從漢代到清代,流傳了幾千年一直長盛不衰,所以千萬不要小看擬古,它具有很多功能,或者說文化層面的意義:擬古是虛心向前人學習的過程。比如通過模擬李白、杜甫的詩向他們致敬,通過模仿蘇東坡的詩來體會他詩歌創(chuàng)作技巧的高超,通過模擬可以確認一首詩是否真的是中國詩歌史上的經典。

南朝作擬古詩的人非常多,幾乎每位成名南朝詩人的詩集里都有擬古作品。舉兩個最典型的例子,一個是謝靈運的《擬魏太子鄴中集》。魏太子就是曹丕,曹丕在建安的時候,身邊有建安七子。謝靈運把自己假設成曹丕,帶著建安七子,八個人一起作詩,把八個人每個人的詩都擬寫了一首。第二個是南朝梁代詩人江淹,大家可能都知道“江郎才盡”的故事,不過他仍然是一個很有才氣的詩人。江淹是梁代人,他從漢魏晉南朝選出了三十位詩人,把這三十個人的風格都模擬了一遍,寫出了雜體詩三十首,曹丕、曹植、曹操、阮籍、嵇康、陶淵明、謝靈運等,每個人的風格他都模擬得很像,學誰像誰,真的非常了不起。下面這首是江淹模仿陶淵明的詩:

陶征君潛田居

齊 江淹

種苗東皋,苗生滿阡陌。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

但愿桑麻成,蠶月得紡績。

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所有標紅的詞在陶淵明的詩集里都能找到,我認為江淹對陶淵明的模仿就是把陶淵明的詩集打碎,再從中間抽出來一些詞語重新拼湊起來,所以格外具有陶淵明的特點。蘇東坡非常喜歡陶淵明,他幾乎模擬過陶淵明寫的每一首詩,他把江淹的《陶征君潛田居》也模仿了,以為是陶淵明寫的。

前面我們說南朝的詩歌多是貴游文學,貴族都生活得很悠閑,一天到晚就是歌舞風流,所以他們的詩詞很糜麗,但也有一些另類的,我也要把這些特殊的拿出來給大家看看。南朝詩歌的第三個主題:臨終詩,即一個人快死的時候留在人間的最后一首詩。早些年,有中文系的研究生專門做過這類研究,南朝有好多人臨終時都要賦詩,這里我只強調臨終詩是人生命中特別重要、特別具有戲劇性的時刻作的詩。但我接下來舉的這一首不是臨終作的,為什么舉這首詩呢?因為它也具有臨終詩的特點,并且比較好玩。劉宋皇族、宋武帝的孫子里有一個叫劉昶的,這個人很不幸。他受他的侄子(孝武帝的兒子,前廢帝)猜忌,被迫無奈投奔北魏,逃跑的時候他手下的兵沒有一個愿意追隨他,而且由于跑得太急,老婆、孩子都沒帶,帶了一個小妾就跑了。在逃跑的路上,劉昶寫了這首詩:

斷句

劉昶

白云滿鄣來,黃塵暗天起。

關山四面絕,故鄉(xiāng)幾千里。

英雄末路,日暮途窮,人間何事。我讀這首詩想到兩點:第一是江淹在《別賦》里描寫的各種各樣的離別,比如“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我不知道江淹有沒有讀過這首詩,我高度懷疑他讀過,因為二者描寫的情景非常相似。第二是想起了《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把這四句與《斷句》對比,雖然一個很有胸懷,一個寫自己心情很灰暗,但套路是一樣的。什么套路呢?唐宋以后,尤其宋代已經有很多人總結出來了,就是前面帶兩個代表顏色的字,后面帶兩個數(shù)字,這種套路雖然很土很機械,但教人作詩一般教的就是套路。這首詩表現(xiàn)出的背井離鄉(xiāng)、有家歸不得的心情我個人覺得很打動人。后來劉昶一直在北魏不敢回來,但是他逃走之前還留下了兩個已經懷有身孕的小妾,等到他的侄子死了,他的一個兄弟宋明帝上臺,宋明帝分別給這兩個小妾生的兒子取名為思遠、懷遠,大概是想替劉昶平反。

責任編輯:楊雪校對:葉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