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會做人,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仁愛之心,最高的境界是能夠“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也就是為普天下的民眾謀福利??鬃釉诮逃斨蟹浅V匾暯逃齼?nèi)容的豐富性、全面性、綜合性。他一身而兼數(shù)任,從學(xué)生的品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教導(dǎo),到社會和自然知識的傳授以及體育鍛煉、美譽熏陶等各個方面,他都能夠花很大的努力把這些不同的知識有機的融為一體,所以孔子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在教育方面,他經(jīng)常也以虛心的榜樣來教育自己。他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就是說我不是生來什么都知道的,我只不過是喜歡把古人積累下來的經(jīng)驗繼承下來,然后很勤懇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然后他又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就是說我知道什么呢?我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有人來問我的話,我有時感覺我好像空空的,但是如果一定有人要把這個問題弄清楚的話,我其實是掌握了一種學(xué)習(xí)研究問題的方法,就是他說的“叩其兩端而竭焉”。這個“叩其兩端而竭焉”,就是說他對別人的問題或者現(xiàn)實當中所發(fā)生的很多事情,他往往從不同的兩個角度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最后能夠把握一條中道,把這個問題很好的解決。所以,這里面實際上體現(xiàn)了他中道的思想在學(xué)習(xí)當中的運用。
當然孔子不僅僅是滿足于要做一個教書先生,他還是想有所作為的,他試圖用他的知識和思想來改造社會。所以他說:“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也就是說我怎么能像匏瓜,也就是現(xiàn)在的葫蘆,怎么能像葫蘆一樣自私掛在那里人不吃它,其實就是希望有人能賞識他,這其實反映了他積極入仕的思想。這是第三個階段?! ?/p>
我們再看第四個階段,五十而知天命??鬃佑纸?jīng)過10多年的努力,對天道的覺悟越來越高。他逐漸地就知道了天地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知道了上天哺育萬物和人類的命運,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命運,所以這就是所謂的天命??鬃诱勌烀恼Z句很多,比如,他說“畏天命”,就是敬畏天命。在《論語•雍也》里面說:“亡之,命矣夫。”《論語•子路》里面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堯曰》里面也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這里面所說的命或者天命,實際上指的就是天對于人的定命。
從孔子生命成長的歷程來說,在學(xué)道于禮以后,在認識道義以后,他逐漸地感悟到了天命,逐漸感覺到了上天和他有一種關(guān)系。當然他強調(diào)知天命,但是又不是聽天由命,他還非常強調(diào)盡人事。所以他在周游列國的時候,有的人就說他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在他看來,人不知天命,一定要從現(xiàn)實的利益出發(fā)考慮問題,所以有的時候可能就會“見利必趨,見害必避”,怎么能成為君子?所以知天命實際上也是人的一種修養(yǎng)。所以,孔子從知天命開始,就從君子向圣人轉(zhuǎn)化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