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〇年四月,長沙發(fā)生了饑民暴動。起因是荒年糧價飛漲,有人率全家投塘自盡。饑民們涌到巡撫衙門請愿,反而遭到槍擊,當場打死十四人,打傷的更多。他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放火燒了巡撫衙門,搗毀了外國洋行、輪船公司、稅關。清政府派兵鎮(zhèn)壓,暴動者的鮮血染紅了瀏陽門外的識字嶺(二十年后,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也是在這里犧牲的),被殺者的頭顱高高掛在南門外示眾。
幾個賣蘭花豆的湘鄉(xiāng)小販逃出長沙,把饑民暴動的消息傳到了韶山。大家憤激地議論了好幾天。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人對這件事逐漸淡忘了,毛澤東卻久久不能平靜下來。他覺得那些參加暴動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才起來造反,結果無辜被殺。這使他很痛心。幾十年后,他感慨地說: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5]。
第二年,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韶山一帶又鬧糧荒。饑民們組織起來“吃大戶”,劫走了毛順生準備運往縣城糶出的一批大米。毛順生氣得要命,毛澤東并不同情父親,“又覺得村民們的方法也不對”[6]。
一個叫李漱清的維新派教師從外地回到韶山,毛澤東很欽佩他,常去聽他講各地見聞,特別是維新變法的故事。這期間,讀到一本十幾年前出版的叫《盛世危言》的書,作者是鄭觀應,書里講社會要改良,毛澤東非常喜歡。這樣,他開始知道一些發(fā)生在山外的當今中國的大事,感到中國不能守著老樣子不變了。
毛澤東也不愿再守著老樣子不變了。他十六歲了,足跡所及只限于韶山沖和唐家坨。父親本來打算送他到湘潭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可是他到外面繼續(xù)求學的愿望更迫切。恰好在這時,表哥文園昌告訴他,離韶山五十里的湘鄉(xiāng)縣立東山小學堂在講授新學。他聽了很動心,便先后請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鐘和表哥王季范勸說父親。毛順生聽后,覺得兒子進洋學堂也許是件有利的好事,就同意了。
一九一〇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象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里:“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東山小學堂在湘鄉(xiāng)縣城附近的東臺山下。同舊式私塾相比,它除了傳統的經籍外,還有些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在這里,毛澤東才知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經死了,新皇帝宣統已在朝兩年。他依然認為皇帝和大多數官吏一樣,都是善良和聰明的人,只是需要有康有為、梁啟超這樣的人來幫助他。毛澤東這時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思想,特別喜歡梁啟超那些筆端常帶感情的文章??涤袨?、梁啟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并不知道,此時孫中山主張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維新變法思想而成為時代的主流。但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聯絡會黨和新軍發(fā)動武裝起義上面,沒有在思想啟蒙上下很大工夫。革命派所辦的刊物在內地也不能公開流傳。而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后在日本刊印《新民叢報》,廣泛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和政治思想,在國內風靡一時。湖南又是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梁啟超曾主講于長沙的時務學堂。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主要從維新派那里接受政治啟蒙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民叢報》已經在一九〇七年???。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堂時,表哥文園昌曾借給他一套自己保存的合訂本。他讀了又讀,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來,還寫下一些批注。在第四號上的《新民說》第六節(jié)“論國家思想”處,他寫道:“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制之國家,法令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后者,如中國數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
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毛澤東最早的政論文字,表明他當時對君主立憲和封建專制兩種國家體制的理解。從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從贊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到主張以英、日為楷模進行立憲變法,是毛澤東早期思想發(fā)展的第一個梯階。
更重要的是,梁啟超的《新民說》深入接觸到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主張從“變化民質”入手來尋求社會改革的途徑。這個思路開五四時期主張改造國民性的先河,對毛澤東的影響也持續(xù)了較長時期,他以后組織的新民學會的會名顯然就是從這里來的。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